城鄉教育一體化經驗交流

時間:2022-04-12 03:20:00

導語:城鄉教育一體化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教育一體化經驗交流

市為實現全市城鄉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教育發展均衡化,師資隊伍專業化,辦學特色多樣化,教育質量優良化,使全市成為全省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先行之地。全面加強以農村為重點的基礎教育,高標準、高質量實施義務教育,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著力實現教育公平。完善教育投入機制,優化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建立和完善均衡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打造城鄉教育“六個一體化”。

1、強化政府職責,實現城鄉教育責任考核一體化。

一是不斷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列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科學制定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和具體措施。先后制定下發了《市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市關于進一步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市教育體制改革實施辦法》等文件,在加強義務教育領導、經費投入、教師隊伍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等方面對縣級人民政府作出了具體明確規定,促使縣、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統籌、教師隊伍統管、教師工資統發在2006年就全部落實到位。二是明確各級政府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責任。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要求,市政府下發了《市關于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落實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責任。2007年全市教育總經費7.1億元,預算內教育經費4.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6.17%、81.22%。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共安排資金3852.5萬元,城鄉義務教育全面實施免學費和貧困生免教科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全市補助公用經費資金1173.7萬元,市直義務教育中小學公用經費標準,由省規定的小學154元/生、初中178元/生,提高到300元、500元。三是完善黨政領導教育考評制度。按照《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于建立對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進行督導評估制度的意見》(國辦發〔2004〕8號)的要求,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建立各級黨政領導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的意見》,把當地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發展狀況納入縣級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任期內的政績考核內容。將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情況,確保教師工資、中小學公用經費、校舍建設維修改造經費等教育投入情況,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四是積極化解農村“普九”債務。按照“制止新債,摸清舊債,明確責任,分類處理,逐步化解”的總體要求,積極化解了“普九”1.1億多元的債務工作,同時建立起制止發生新的農村義務教育債務的穩定機制。

2、科學合理布局,實現城鄉學校規劃建設一體化

一是推進學校布局合理化。按照“高中階段學校向縣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鎮集中,中心小學、幼兒園向鄉鎮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資源向城鎮集中”的原則,制訂并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為緩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市委汪德和書記、市政府副市長親臨一、二、三小現場辦公,當即決定投資1200萬元擴建三所小學,共新建校舍面積8475平方米,增加教室、多媒體室60間。市委汪書記召開市委常務會,決定在市區新建擴建了暨陽學校、明志小學、弘德小學、四小4所,下撥300萬元用于市三中搬遷到市一中老校區,市三中原校址由區政府建設四小,市西湖小學新征地10畝擴建校園。鄉鎮所在地逐步將規模小的中心小學合并到鄉鎮中學舉辦九年一貫制學校,整合教育教學資源。羅坊鎮投資650多萬元將危房嚴重的草池中學、下山橋中學合并,在集鎮興建了羅坊二中。高新開發區在市十六中的原址上規劃了一所能容納四千學生的新學校。九龍山鄉將危房較多的中學與鄉政府所在地進行互換,增加校園面積15畝,規劃一所全新的高標準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總投資600萬元。二是實施學校建設標準化。幾年來,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全市共投入近億元對農村中小學危房進行改造,新建、擴建農村中小學80所,校舍面積30多萬平方米,基本消除了D類危房。從2006年開始,區共投入近5000萬元對農村各中小學重新進行校園規劃,進行改造擴建,使全區農村學校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小學生均校舍建筑面積6.9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積14.62平方米,生均圖書小學12.23冊,初中16.22冊。分宜縣中小學實驗教學開設率達100%,分組實驗開設率達95%以上,其它教育技術裝備利用率達98%以上。

3、激勵約束并重,實現城鄉教師隊伍建設一體化

一是改革學校人事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農村學校人事管理權限,實行管事管人相統一??h(區)農村中小學取消級別,人事任免權歸口教育部門,組織、宣傳部門實行監管;校長實行聘任制,教師實行合同制,工資實行動態制,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建立一種全新的用人和分配機制,把教育成果與收入掛鉤,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區從2004年9月開始,全區中小學教師資格認定、招聘錄用、職稱評聘、培養培訓、調配交流、考核、副科級以下干部任命就已全部歸口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為促進教師向農村流動,實現教師隊伍的均衡,我市城區學校將增加5%的機動編制,用于安排新進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支教;今后城區(含縣城)學校招考教師,除特殊專業和緊缺專業外,報考教師均需具有5年以上農村教齡;城區學校新進大學畢業生均需先行安排到農村學校支教兩年。三是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水平。一方面,加大農村教師住房問題解決力度,農村中小學教師住房公積金財政補助的繳交部分適當高于城區教師,在農村任教達15年以上的教師可享受城市經濟適用房政策。另一方面,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差距,在確保農村教師各種政策性補貼不低于當地公務員水平的基礎上,從2006年9月1日起,對全市農村教師按人均月增248元的標準增加崗位津貼。四是利用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加強教師繼續教育。進一步理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管理體制和培訓職責,推進教師培養和在職教師繼續教育改革,利用投資近1200萬元的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建設工程,讓每位農村教師不出遠門就能享受到中央電教館的優質教學服務,節約教師外出成本進一步更新了農村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農村教師業務素質和學歷、學位層次。

4、加大扶持力度,實現城鄉學校教學質量一體化

一是開展了結對幫扶和支教活動。從2006年起全市組織開展了“三個一”幫扶活動,即一個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幫扶一所農村學校,一位行政事業單位縣級以上干部資助一位貧困學生,一所城區學校幫扶一所農村學校。2006年起全市94個市直單位幫扶了94所農村學校,498位縣處級領導干部資助了509名貧困學生,城區學校結對幫扶50所農村學校,幫扶資金、達數百萬元。建立了城區中小學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服務制度。2007年秋季開始,城區學校已選派了61名教師赴農村中小學支教。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既優化了農村教師的工作生活環境,又穩定了農村教師安心在農村執教。二是完善扶貧助學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家庭困難學生助學教育制度,廣泛動員和鼓勵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捐資助學,落實對捐資助學單位和個人的稅收優惠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6311名貧困生發放了資助金631.1萬元,完成率為121.67%;為普通高中貧困家庭學生數1961人,發放資助金額156.88萬元,完成率為115.22%;為高中生考入大學的貧困家庭478位學生,發放資助金額達239萬元。三是強化了農村教師師資培訓。從2002年起,市里每年都會舉辦教育改革與發展報告會,聘請北京等地專家學者為農村教師授課;舉辦農村學校校長和骨干教師培訓班。開展城區骨干教師課堂教學開放月活動,每年3月,市教育局組織城區中小學骨干教師面向全市農村教師上示范教學課,每年都有近萬人次參與聽課。組織開展教研員、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送課下鄉”活動,每年一萬節以上;提高了農村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四是進一步擴大優質高中均衡招生名額。出臺了系列中招改革措施,擴大優質高中均衡招生名額。從去年秋季起中招擴大優質高中招生名額1000名,擴大比例約30%。實施30%的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學校招生的制度,減少擇校生招生名額,做到優質教育普及化、平民化。

5、完善管理機制,實現城鄉學校辦學行為一體化

一是妥善解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上學問題。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了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入學聯席會議制度,下發了《關于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了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范圍,凡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依據就近入學的原則安排學校就讀,其義務教育階段收費與城區學生一視同仁,保障了流動兒童少年受教育的權利,維護了教育公平。二是積極推進學制改革,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從2002年起,小學全部由五年制向六年制過渡。嚴格執行中小學課程計劃,既按國家規定開足、開全課程,又堅決制止亂補課現象的發生。對全市中小學教材、教輔用書進行全面審定,堅決制止學校私自亂訂教輔用書。三是堅決治理教育亂收費。嚴格執行上級有關收費政策,由校長負總責,全面實行“一證(收費許可證)、一卡(明白卡)、兩公開(公開收費項目和標準,公開收費使用情況)、四統一(統一制作公示牌,統一時間、統一收費、統一收據)”制度,認真落實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三限”政策,對違反規定的學校實行“一票否決”,情節嚴重的,按有關規定給予負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行政或者黨內處分,行政撤職或者撤銷黨內職務處分。四是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加強校本教研制度建設,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法;抓好了教育科研基地建設和管理,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評價制度,多渠道推廣應用教育科研成果;加強了新課程教學的監測和評估工作,改革考試評價和招生選拔制度,建立健全了素質教育督導體系。2007年全市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信息學(計算機)奧賽(賽區)決賽,獲提高組一等獎4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獲普及組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獲初級組二等獎5名。數理化生等學科全國奧賽獲國家一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3人;獲省級賽區一等獎15人次,二等獎34人次。全市已立項的國家級、省級課題達100多個,有50多個省級課題結題,并有近20個課題獲獎。

6、加大教育投入,實現城鄉學校教學條件一體化

一是努力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2005年以來,共投入971.4萬多元,購置7.5萬多套課桌椅投放到農村中小學,率先在全省消除了農村小學教學點學生自帶課桌椅現象。實施了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建設工程和農村學校改水改廁建設工程,全面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建設,新建、改建廁所2431平方米,飲水設施57個。二是加強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從2006年起投入1200多萬元用于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建設,全面啟動了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建設工程,基本實現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三普遍”工程,全市農村鄉鎮完小以上學校都安裝了遠程教育地面衛星接收站,100%的初中和中心完小裝備了計算機教室,部分村完小裝備了計算機教室,基本覆蓋了全市農村中小學校(教學點)。中小學計算機總量達5316臺,全市中小學平均20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390所農村中小學(含教學點)添置了計算機教室、計算機設備或光盤播放設備,成為全省第一個遠程教育工程100%覆蓋的設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