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共青團經驗交流

時間:2022-06-01 01:19:00

導語:小學共青團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共青團經驗交流

白沙埠鎮中心小學,充分發揮孝文化資源優勢,積極開展了孝文化特色活動,在該校的精心策劃下,體驗教育、雛鷹爭章、手拉手、民族精神代代傳等活動都融入了孝文化特色,更難能可貴的是,該校還精心設計開展了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少先隊活動,使教育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少先隊服務崗位、時政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了少先隊組織在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上級組織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一、創新文化內涵,構建系列化、層次化的校園文化

該校少先隊組織,以墻壁為依托,構建了系列化、層次化的校園文化,使面面墻壁說話,給少先隊員以美的熏陶,智的啟迪,行的規范,志的激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構建了富有層次性的樓道文化。該校經過精心設計,使教學樓“一層一主題、層層有特色”。一樓設計了以“為了明天”為主題的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大型圖片資料展。分為“社會關愛,健康成長”、“違法犯罪,發人身省”等四個部分,同時懸掛了20余幅世界偉人、領袖、科學家的名人教誨,這樣的設計,圖文并茂,既有反面警示,也有正面教育。置身于這種情境,每一位學生心靈都受到強烈的震憾,激勵著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樓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主題的“雛鷹摘章榜”和“蓓蕾讀書工程”習作展。每位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獎章連同他們的圖片都展示在這里,記錄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激發了學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蓓蕾讀書工程”板面展示了學生們在讀書活動中的收獲,有讀書筆記、心得體會及各類習作,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大舞臺。三樓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題的“學生特長作品展示專欄”。分為“我的手抄報”、“我的書法”、“我的繪畫”、“我的習作”等不同類型的板面,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席之地展示自己的各類作品,為學生個性特長的充分發揮提供了一平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豐富多彩的樓道文化,激勵、引導、鍛煉、教育了學生,學生在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創作的熱情,培養了他們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的信心和勇氣。

二是構建具有鮮明導向的教室文化。該校通過班隊集體討論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主確立他們喜愛并認同的班訓,并讓學生自己動手刻制成字,張貼于教室前方,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把握現在,贏得未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等;后墻設立了黑板報并根據學生的年級年齡特點設置了“小公民道德建設標兵”、“紅領巾創作園地”等板塊,還在墻壁上懸掛了名人名言。這種具有鮮明導向功能的教室文化,使學生置身于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使學生前進有目標,學習有榜樣,做人講道德,行為有規范。

三是體現創新精神的長廊文化。為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該校在校園中央主路旁設立了一座長80米的文化長廊,充分開發利用其功能,一面設置為鋁合金玻璃窗,以“創辦規范加特色校園,培養全面加特長學生”為主題,分成學校簡介、榮譽集錦、校務公開、閱報欄、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動及“我的手抄報”、“我的剪貼畫”、“我的書法”、“我的繪畫”等6大類20余個板塊。一面設置為“涂鴉壁”,以“想寫就寫,想畫就畫”為主題來滿足學生“小鬼當家”的愿望。內容以中隊為單位,學生自主創辦,各中隊由各小隊輪流主持,每月更換一次。板面的內容及編排設計均由各小隊人人參與,集體創作,經各中隊的小評委評選量化打分后擇優選用,選中的作品由隊員們自己將設計方案用粉筆寫到板面上,展示給全校同學觀看。板面每月更新以后,再由少先大隊委員會對各班中隊主辦情況進行量化打分。文化長廊使學生自由書畫的天性得以盡情釋放,成為學生才藝大比拼的舞臺,既陶冶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編輯寫作能力。

四是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主題的壁畫文化。該校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二十條內容,分別設計了二十幅大型壁畫,展現于100米的墻壁上,圖文并茂,使學生易于理解,并給每個畫面配備小講解員,堅持每學年都向各年級學生講解《規范》的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年級年齡特點及時提出不同的要求,作為新學年開學的第一課,發揮了《規范》的約束、激勵作用。

五是激勵學生愛國情懷的乒乓球陣地文化。該校在教學樓后開辟了“乒乓球文化”文化陣地,培育學生的拼搏進取精神。設置了9個乒乓球臺,在周圍墻壁上繪制了12幅有關乒乓球知識的壁畫,內容包括“乒乓球運動史”、“乒乓球技法”、“世界乒乓球冠軍簡介”、“比賽規則”等內容,并在兩邊分別刷寫了“積極參與體驗,為2008年奧運會做準備”等標語,使學生在練球的過程中,情不自禁的沉浸在為國增光、拼搏奮進的濃郁氛圍之中,把一個看似平常的體育活動場所,構建成學生放飛冠軍夢想的地方。

六是培育學生人文情懷的經典文化。該校將《三字經》、《千字文》等流傳千古的經典文化,圖文并茂制作成瓷板壁畫,并增輔小學階段學生課本中30余首配圖古詩和32個國內國際性傳統節日的標志及日期,構建成50米長的“畫卷”,配合學校校本教材《道德教育手冊》的使用和經典文化考級制度的實施,使學生從小受到中華經典文化的熏陶。

七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宿舍文化。該校創編并在學生宿舍內張貼了“寢室三字歌”,將行為習慣要求融入其中,同時要求學生用具疊放做到“八個一”,即:被子一樣方,枕頭一樣放。床單一樣展,鞋放一樣平。毛巾一樣齊,缸把一樣順。牙刷一樣歪,碗筷一樣擺。同時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名言、警句和體現自己理想志向的左右銘張貼于床頭,使宿舍成為學生溫馨的家園。

八是體現時代精神的網絡科技文化。該校依托電子閱覽室,在室內用噴繪的形式制作了文化版面,內容包括計算機操作基礎知識、計算機發展史、Internet等相關知識,同時將室內微機組建成局域網,安裝了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等豐富的資料。盡管是小小的“室內局域網”,但學生們也同樣能感受到了網上沖浪的樂趣,鍛煉了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校創設的校園文化先后被《德育報》、《齊魯少年》、《希望月報》等媒體予以推廣報道。

二、創新時政活動,把準時展的歷史契機

多年來,該校少先隊組織把準時展的歷史性契機,在學生中及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時政教育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總書記發表了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八個為榮八個為恥”的講話后,該校少先隊組織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對廣大少先隊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的支點,為盡快在全體少先隊員中掀起學習實踐“榮辱觀”的高潮,大隊委迅速召開會議,制定了“知榮辱,明是非,樹理想,做新人”為主題的“四個一”教育活動,即:唱響一組歌謠,將“八榮八恥”內容改編成《榮辱觀之歌》和瑯瑯上口的《八榮拍手歌》歌謠,由教師教給學生,使其成為課間活動的一項重要活動內容,使人人會唱,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知榮辱”;開展一次“知榮明恥”主題班會,讓學生講述身邊鮮活的故事,既有對現實生活中“榮”之行為的褒揚,又有“恥”之行為的鞭撻,使學生“明是非”;讀《知榮明恥從我做起》系列從書,學校為學生配備了《知榮知恥從小做起》、《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讀本,用先模人物的事跡激勵學生“樹理想”;做一件自己引以為“榮”的事情,使學生為學校,為家庭,為社會做一件服務他人快樂自己之事,引導學生“做新人”。這一活動在全省、乃至全國校園內率先唱響了榮辱歌,新華社、《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在3月15日當天同時予以報道該校的做法,隨后《半月談》、《少先隊小干部》媒體也分別予以報道。

三、創新體驗崗位,搭建廣闊的體驗平臺

該校少先隊組織“放開”隊員的活動范圍,設置了多種體驗、服務崗位,使廣大少先隊員在實踐中體驗,在鍛煉中成長。

學?!胺砰_”了校內陣地。一是放開廣播室,開展“爭當廣播小臺長”活動。先由各中隊在隊內開展“擂臺賽”,選出本中隊臺長候選人,然后在全校競爭上崗,最終選出一名正式臺長,主持每天兩次的校園小喇叭廣播臺的全盤工作。此后,小臺長再通過競選的方式招聘各欄目小記者、小編輯、小播音員,向全校及時廣播小公民道德建設活動中的動人故事。同時,還在廣播中設置了“知識園”、“歷史長廊”、“校園之聲”、“每周一歌”等欄目。這些“小精英”們每天都自己采訪、自己編輯、自己播音,每位有幸競爭上崗者,都在緊張而有意義的自主實踐活動中,體驗到了當一名小記者、小編輯、小播音員的艱辛和樂趣。二是放開特色校園文化陣地,開展“爭當最佳小講解員”活動,為學校各類校園文化配備解說員。大隊委制定出明確的競賽程序,先由小隊逐個演講,選出優秀者參加中隊比賽,再由中隊選出優勝者參加全校競賽,最后優中選優,選出校級小講解員,將其分為三組輪流執勤,負責向全校少先隊員宣講,讓學生在講解實踐中體驗當講解員的感受,并以此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該校在“放開”校內陣地的同時,又進一步“放開”了學生的活動范圍。分批組織學生到蔬菜大棚去實踐,讓學生觀察、體驗、動手、動腦,使學生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快樂。還成立了“愛心獻溫暖”假日小隊,隊員們輪流到敬老院、汽車站、廠礦、企業義務清理衛生,使學生體驗到了服務他人的快樂。學校還積極爭取成立了中國少年報縣鎮中心小學記者站和希望月報縣鎮中心小學記者站,先后發展了300余名報社小記者,極大地拓展了學生體驗的舞臺。學校的這些做法被《人民日報》、《大眾日報》等媒體予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