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華西村參觀考察培訓團座談會上的匯報發言

時間:2022-07-17 10:13:00

導語:赴華西村參觀考察培訓團座談會上的匯報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赴華西村參觀考察培訓團座談會上的匯報發言

學習華西經驗建設新型農村

按照縣委安排,4月6日至13日,以學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驗為目的,我們帶領全縣縣、鄉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17名黨支部書記到江蘇省華西村進行了參觀考察和學習培訓。期間,實地參觀了華西村高度發達的工業園區,集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于一體的農業園藝中心,設計精心、配套齊全、洋氣十足的農民別墅,廣納世界各國微縮建筑的世界公園,外觀別致、高高聳立的塔群;在可容納千余人的民族宮先后聽取了華西村現任黨委書記吳協恩題為《堅持華西特色,建設新型農村》的講話,老書記吳仁寶關于華西村的介紹和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見解;與華西村的黨員、干部、群眾密切接觸,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耳聞目睹的情景,使我們充分領略到華西村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之新、氣魄之大、速度之快、活力之足,全體考察學習的同志倍感精神振奮、眼界大開。很多村書記感慨萬千,總的感覺是所看很感動,所聽很激動,所訪大觸動,回平江要快行動,紛紛表示要虛心學習華西經驗,虛心學習吳仁寶,千方百計發展村級經濟,帶領群眾更快更好地富起來。華西村黨組織的堅強有力領導,華西村的特色發展道路,華西人的艱苦創業精神,確實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一、基本特點

華西村,被譽為“天下第一村”,是全國著名的先進典型,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四十八年來,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敢為人先,創新創業,原創:鑄就了中國農村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華西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呈現兩個特點:

一是發展道路坎坷曲折。70年代初,華西村僅有667人,土地面積845畝,欠債1.5萬元。面對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老書記團結帶領華西人,圍繞制訂的《15年發展遠景規劃》,投入了27萬個勞動日,搬掉984條田埂,削平57座土墩,完成110多萬土方,把原來12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塊,改造成高產穩產農田,至1972年全村糧食畝產超過一噸糧,成為“全國農業先進單位”。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創辦小磨坊,到七十年代創辦小五金,吳仁寶又率領華西村人悄然發展起村級工業。至改革開放前,華西村已擁有固定資產100多萬元,銀行存款100多萬元,完成了第一次資本原始積累。1992年3月,與上鋼二廠簽下了合作協議,一年后上鋼二廠與華西聯營的申華線材廠建成投產。從1994年起,該廠以每月2.5萬噸的產量投放市場,成為華西村發展史上第一個10億元級企業。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吳仁寶大膽上馬熱軋帶鋼,并使之一舉成為華東地區的龍頭老大。1999年,“中國農村第一股”——華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籌資2.9億元,逐步擁有了鋼鐵、紡織、旅游等多個優勢產業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成為華西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四十多年來,在強烈的發展意識和科學的發展理念下,華西村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為農業樣板村;“八十年代造廠”,實現農村工業化;“九十年代造城”,實現農村城鎮化;“二十一世紀騰飛”,實現農村現代化。從昔日貧窮落后的小村莊,發展成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發展成為了現在帶動周邊16個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

二是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生產發展:“十五”期間,華西集團繼2003年實現銷售超百億、2004年銷售超兩百億后,2005年又一舉突破銷售三百億大關,華西集團成功躋身全國一千家大型企業的百強之列,排第94位。全村有60家企業,有8家上市公司,安排全國4萬多人就業。村級集體資產達30多億元,人均資產130多萬元。華西人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穩步推進“萬畝農林科技示范園”建設,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加快實施三產興村戰略,旅游業比重占全村經濟總量的20%以上,平均年接待游客達100萬人次。生活寬裕:既無暴發戶,也無貧困戶,家家都是富裕戶,戶平存款最少的100多萬,最多的不超過1000萬。全村有小車600多輛,每戶家庭最少的有1輛,最多的有3輛。真正實現了“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優教不忘小,生活環境好,三守促勤勞,小康步步高”。鄉風文明:該村的“精神文明開發公司”實施“富腦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實現了思想純凈化、知識科技化;提出了“六愛”教育、“十富贊歌”、“十窮戒詞”等,成為全村群眾簡明易懂的行為標準。華西村目前無上訪、無告狀、無暗斗。村容整潔:華西村堅持以“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廠容、村容)作為做優環境的著力點,實現了農業園區化、居民社區化、土地利用集約化。管理民主:堅持了民主討論、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實行了“一分五統”的村級管理新思路,既體現了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又開創了超大型村莊民主管理體制建設的先例。目前,華西村已經形成了“南有錢莊(工業經濟區)、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區)、北有糧倉(農林科技示范園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格局。

二、主要經驗

根據這次參觀考察情況,總結華西村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始終高揚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的大旗。發展是華西的最強音,是華西的主旋律。老書記吳仁寶常說:“發展最科學,不發展最不科學”,“物質精神雙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在老書記的帶領下,華西人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咬定目標毫不動搖,做到困難面前,迎難而上;順境面前,順勢而上;機遇面前,大干快上。尤其是近幾年來,華西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走出了一條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使華西村不但經濟強,而且生活富、環境美,“美麗的華西村、幸福的華西人”,已成為華西獨特的品牌形象。學習華西經驗,弘揚華西精神,就是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致力于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以發展的成效來奏響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二是始終保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銳氣。多年來,華西人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堅定性與因地制宜發展華西的創造性高度統一,表現出敢為人先、敢于超越的創新膽識。依靠創新,華西積極發展合資、合作、股份和私營經濟,走出了一條以集體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經濟發展新路子;依靠創新,華西率先與國內知名企業進行品牌合作,創造了有形資產到無形資產的發展奇跡;依靠創新,華西積極推行企業合作制、廠長負責制、經理監管制、工代議事制,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和活力;依靠創新,華西把精神文明作為一種“產業”來開發,推動了“三個文明”的協調發展。學習華西經驗,弘揚華西精神,就是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活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難題,以實事求是開辟道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創前人沒有創過的業。

三是始終樹立自強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自強不息、勇攀新高,是一種志向,是一股銳氣,更是一種奮勇爭先、敢于超越的境界。華西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江南小村,發展成為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3萬、經濟總量超過300億元的聞名全國的富裕村、幸福村,靠的就是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的遠大志向。面對“十五”發展的輝煌成就和巨大榮譽,華西人沒有陶醉,沒有停步,而是自我加壓,負重奮進,提出“各地學華西,華西怎么辦”的思考,確保在未來5年內,實現“五個五”(即2010年實現銷售500億;幸福、富裕5萬人;投資5個億到外省、外市合作建5個旅游景點;建一座50萬平方米的物流“商貿城”;接待國內外游客500萬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宏偉目標。學習華西經驗,弘揚華西精神,就是要有這樣一種自強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敢于同強的比、向高的攀、與勇的爭、跟快的賽,以更強的爭先意識、更大的發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四是始終牢記以人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坝懈C裣?,有難官當”是吳仁寶老書記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華西村歷屆領導班子的行為準則。華西村帶頭人始終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畢生的追求,傾心盡力為群眾辦好事、謀利益,有效地調動了華西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華西村始終把“人才工程”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創造了人盡其才的良好機制和環境。正是有了一個高素質的人才集群,才撐起了華西集團三百億級規模的巨型大廈,并推動華西向更新、更高的目標攀登。學習華西經驗,弘揚華西精神,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善于凝聚人心,集聚民智,促進民富,為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營造強大合力。

三、幾點啟示

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華西從昔日人人窮得沒飯吃的貧窮小村,發展到今天戶戶住別墅,家家有汽車,戶均存款超過百萬的“天下第一村”。華西的巨大變化不僅讓人驚嘆,也讓人深思。其發展經驗對新農村建設有諸多啟示。

啟示之一,新農村建設必須有一個好的領路人。如果說華西村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完全是吳仁寶一個人的功勞,可能連吳仁寶自己都不認可,但是,吳仁寶在其中發揮的核心作用,卻是無人能夠取代的。沒有吳仁寶,華西固然也能像其它農村一樣能得到發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變,恐怕很難。正是由于有吳仁寶這樣的好帶頭人,華西才先后實現了“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汽車村“、“別墅村”。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有一個無私奉獻、信念堅定、能領著鄉親們艱苦創業的好帶頭人。

啟示之二,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華西村富就富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富就富在他們走出了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科學發展道路。當人們“抓革命,促生產”時,華西卻“抓生產,促革命”;當人家割資本主義尾巴時,華西村創辦了五金加工廠;當全國農村轟轟烈烈地包田到戶時,華西村卻決定由30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全村糧田,絕大多數勞力轉移到工業上去;當中央說“抓大放小”時,華西卻“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當華西村和吳仁寶成了明星,參觀游客絡繹不絕時,他偏偏要收參觀者十元錢的講解費,幾年后,這個小小的接待站成為躋身全國20強的旅行社。這種始終從實際出發,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華西村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光。建設新農村千頭萬緒,各村情況千差萬別,同樣只有從實際出發,找準符合本村實際的發展道路,才能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啟示之三,新農村建設必須大力發展經濟不動搖。吳仁寶曾說:“我是窮過來的,看到有人窮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讓窮人過好日子,這是我的原動力?!彼€說:“是共產黨的干部就要讓人民過好日子!原創:如果我們這些干部不能讓人民過好日子,算什么共產黨員?!”幾十年來,在“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的思想指引下,華西村興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并逐漸成為企業集團。目前江蘇華西集團擁有60家企業,八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國2000萬個鄉鎮企業之首,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307.8個億。因為有這樣的經濟實力,華西的村民才能過上幸福的日子。

啟示之四,新農村建設必須壯大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所有的群眾都過上好日子,是共產黨人的一個理想和奮斗目標。怎樣才能實現這樣的理想呢?過去,我們實行的制度,雖然在消除兩極分化、解決社會公平問題等方面發揮過作用,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尤其是村級經濟薄弱使農村的公益事業發展緩慢;農村的社會動員能力、應急反應能力差;社會救濟、社會扶持基本上依靠村民個人的少量募捐和政府的財政性撥款,很難大面積解決群眾遇到的困難。華西的實踐證明,只有走集體經濟道路,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在農村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我們看到,在不少地方,農民自覺自愿成立的新興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已經不斷涌現。這些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改變了過去村民一家一戶的散亂局面,在生產銷售、信息、農村弱勢群體扶助等方面,已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這樣的組織只要引導得好,完全可以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