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在重陽節演說范文

時間:2022-09-02 03:35:00

導語:共青團在重陽節演說范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共青團在重陽節演說范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今天的重陽節。1989年,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現在就請大家隨著我講述來了解重陽節的來龍去脈,今天是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也許有些同學對這個節日的起源還不是很清楚。讓我一起走近傳統節日—重陽節。

人們登高望遠,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這一天。思念親人。那么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

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原來。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大概在魏晉時期。

因為與“久久”同音,九九重陽。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最為熟知的就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4句詩寫的就是傳統節日—重陽節。

丹桂飄香,金秋送爽。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多彩浪漫,情趣盎然,有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內容。

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相傳始于東漢。賞菊及飲菊花酒。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制無定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蜃飨愦衍镙欠旁诶锩媾鍘В€有插在頭上的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祭掃祖墓,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今天的“走近傳統節日——重陽節活動”你還滿意吧?讓我們期待著下次傳統節日——臘八節再次相逢。我的講述結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