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發展現狀調查匯報
時間:2022-09-02 10:45:48
導語:開發區發展現狀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市開發園區起步較晚、基礎薄弱、面臨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但通過全市上下攻堅克難,群策群力,開發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十幾年的不斷成長,特別是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園區經濟已經成為我市重要增長極,對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支撐作用。
一、開發區發展現狀
目前我市省級開發區達10家(含籌建2家),批準面積74.6平方公里,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平臺支撐體系。一是建設規模日益擴大。目前,10個省級開發區累計投入58.1億元,建成區面積60.4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面積45.7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標準,進一步拉開了發展框架,基本滿足了項目入駐需求。二是資金引入持續加快?!笆晃濉币詠?,全市開發區利用省外資金226.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9億美元,年均增長分別達90.8%、40%。其中:2009年全市開發區利用省外資金62.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占全市的88.8%,外貿進出口總額2.6億美元,占全市的78.8%。三是主導產業初顯規模。全市開發區現有入園企業960多家,其中工業企業790多家,形成了汽車零部件、鋼鐵、農副產品加工、機電與家電、輕紡、建材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四是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9年,全市10家開發區工業增加值84.9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44.1%,園區經營(銷售)收入287.4億元,園區財政收入14.6億元,占全市的28%,固定資產投資100.2億元,占全市的28.2%。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對全市的貢獻度逐年提高,地位更加突出。
1、硬件突破,打牢基礎。自設立伊始,各開發區即立足實際,從市政建設、項目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扎扎實實,小塊起步,以項目帶開發,快速推進道路、電力、供水排水、綠化亮化、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如市經濟開發區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8億元,建成道路30多條、橋梁3座、11萬伏變電所2座、日供水5萬噸自來水廠1家、新建安置小區4個面積40萬平方米,建成污水管網已與市區并網;金安區將園區的土地出讓金全部返還園區開展建設,并在開發區內安排適度的商業和經營性土地出讓,收益反哺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基礎設施累計投資3.5億元,完成土地征收9600畝,拆遷房屋13226平方米,開發區道路建設里程12.5公里,綠化、雨污水管網、電力電信線路、路燈等全部配套到位;舒城經濟開發區累計籌資3.5億元,完善了2.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道路及配套工程建設,實現了建成區內的水、電、路、訊、氣等“七通一平”,為加快園區建設進度,舒城縣還實施了統拆統建,僅2009年度就完成拆遷600戶,拆遷面積近9萬平方米,新建農民康居點10萬平方米;壽縣園區自成立以來,通過BT等多種形式,基礎設施投資3.42億元,修建完善了園區內三縱三橫共計長7.9公里主、次干道,并完善了供電、供水、排水等配套設施,園區架構初步形成;金寨堅持把開發區作為工業發展的主陣地,2009年新增投入1.6億元,新增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霍山開發區2009年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億多元,完善了啟動區配套,拓展區2.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也全面啟動;裕安開發區2009年投入基礎設施建設1.66億元,征地1700余畝,拆遷200余戶,平整土方200余萬方,修建道路1公里。
2、軟件創優,構筑洼地。為充分發揮開發區的平臺效益,我市各個開發區紛紛出臺優惠政策,不斷優化投資環境,著力構筑政策洼地,進一步增強開發區的吸引力和發展競爭力。如:市開發區承諾“讓一切投資者賺錢,讓一切創業者成功”,致力于打造“成本洼地、服務高地”,為入區項目提供“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建立重點項目、企業聯系人制度,“項目跟蹤服務制”,在項目建設時當好“保姆”,項目投產后當好“保安”,為投資商提供優質高效的“雙?!狈?,對失地農民實行經濟補償、就業扶持、居住安置、社會保障服務,還從2006年起率先在全市制定和實施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養老保障制度,目前享受養老金人數已達1600余人;舒城縣建立了縣領導聯系重點項目、縣領導客商接待日、聯絡員全程服務、工業發展問題交辦督辦等制度,成立項目服務組,對外來項目實行全程服務,一個項目,一套班子,全力推進,縣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每月集中一天時間接待客商,現場辦公,協調解決有關問題;金安區建立了規范明晰的項目服務工作流程,實行項目服務聯系人制度,項目從入區第一天起即確定專人作為第一責任人,全程負責服務聯系和各項材料申報、審批工作,直到建成投產;裕安區堅持按月召開項目建設情況調度會和每周開展2-3次明查暗訪制度,督查督促項目建設,同時建立了開發區全員服務項目責任制,保證項目及時落地、及時開工、遇到問題及時協調處理。市直和各縣區相關部門也最大限度地簡政放權,以發展開發區為己任,隨叫隨到,各司其職,為客商提供“一站式、幫辦式、保姆式”全方位服務。
3、找商招商,緊抓項目。各個開發區緊緊圍繞我市的工業化核心戰略和招商引資主戰略,始終將項目建設作為工作的主抓手,通過引進項目,吸引企業入園,不斷實現滾動發展。市開發區自建立以來,累計引進各類項目270多個,投資超億元項目36個,超5億元項目6個,實際到位資金70多億元。裕安開發區確立以“大活動少搞、小分隊勤跑,以商招商不能少,委托招商重點探討”的招商思路,設立了招商引資駐長三角辦事處,實行招商引資全員責任獎懲制、月調度、月公布制,2009年共簽約入園新項目23個,擴建項目6個。舒城縣發揚招商引資釘字精神、鍥而不舍精神、只爭朝夕精神、團隊精神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四種精神,一個理念”,堅持以工業項目、回鄉創業、長三角和合肥地區“三個為主”,在土地供應、基礎設施配套、稅費優惠和政府服務等方面出臺具體舉措,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回報率高和對財政貢獻大的項目,縣政府實行“一事一議”,積極加大項目引進力度,今年縣開發區已簽約項目18個,總投資額12.9億元,正在洽談項目23個,投資額98.6億元,有意向項目11個,投資額30億元。
4、集群發展,做大產業。促進產業集聚,推進開發區集群化發展,已經是當前我市開發區發展的趨勢,并且近年來我市各個開發區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產業集群,產業的集群式發展也為開發區產業的引進和做大做強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如:霍邱開發區圍繞鐵礦開發,大力發展礦冶經濟,目前已入駐相關企業19家,其中礦山企業13家,深加工和配套企業6家;霍山開發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綠色食品加工及其他生態型工業項目為主,發展了光伏產業、電光源、建材、服裝、農副產品及綠色食品加工等一批主導產業,已入區企業132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38家;舒城縣針對童車、農副產品加工行業企業多、基礎好、潛力大的特點,制定了產業集聚計劃,引導企業組團發展,目前入區企業86家,已投產企業65家,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產業,童車童床產業,汽車零配件制造產業,印刷包裝產業等主導產業,先后被評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省童車生產基地。
二、存在主要問題
當前我市開發區建設雖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及時研究和解決。
1、從自身發展看:存在產業層次不高、產業發展趨同、綜合實力不強、集約化率不高等問題。
產業層次偏低。從我市各個開發區具體產業分析看,附加值低的傳統產業仍占主體地位,特別是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建材、礦產開發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初加工等傳統產業占有較大比重,產業關聯度不高,孤島型企業較多,高技術企業少,產業間的配套不明顯。
產業發展趨同。從全市的產業布局看,由于招商競爭,各個開發區規劃時沒有產業區別定位,造成開發區入區行業覆蓋面過寬,各個開發區的產業特色化不明顯,全市不少開發區存在產業趨同現象。
綜合實力不強。雖然我市開發區發展較快,但與我省合肥和等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的開發區相比,規模相對較小。從入區企業規???,開發區內億元以上企業依然較少,尤其缺少具有重大產業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如市開發區、霍山開發區等發展較為不錯的開發區產值億元以上企業也僅為13家和16家。
集約化率不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不高,圈地現象明顯。目前各開發區工業建筑系數普遍在35~40%之間,投資強度在80~110萬元/畝,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
2、從外部環境看:在宏觀環境、發展空間、生產要素、體制機制等方面還受到制約。
土地資源嚴重不足。我市各個開發區批準規劃面積偏小,發展空間先天不足,如舒城縣、壽縣、裕安開發區批準面積分別僅為2.5平方公里、1.348平方公里和1.5平方公里,目前原有的批準區建設基本飽和,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受到限制,擬入區的企業和區內已有的企業面臨著沒有建設用地和發展空間的窘境。同時,工業園區用地指標嚴重不足,造成有項目無土地,企業排隊入園,也進一步制約園區經濟發展。如金安區全區每年提供的土地僅2000畝左右,而需求卻在8000畝以上。
建設資金缺口大。一是開發區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當前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仍然較大,而我市普遍財力較弱,對開發區建設支持有限,土地出讓收入規模也小,2009年各開發區土地收入僅1.8億元,建設資金難到位成為開發區發展的制約因素。特別是國家清理規范政府性融資平臺,給開發園區融資平臺建設帶來了一定影響。二是入園中小企業融資難。目前我市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主要是銀行貸款,而我市地方性金融機構數量少,規模小,能力有限,金融機構仍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受銀行體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動力不足,強調風險控制較多,貸款準入門檻高,信貸操作過于審慎,無論在投放貸款總量上,還是在金融產品上,都難以滿足中小企業巨大的資金需求。三是信貸支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信貸產品較少。現有銀行貸款大多是流動資金貸款,缺少對技術改造和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信貸支持,抵押擔保條件設置也較苛刻。
管理體制機制不順。近年來,隨著開發區快速發展,許多開發區已突破原有規劃界限,面對土地、拆遷和失地農民安置問題,部分開發區又開始“回歸”到一般行政區,包攬過多行政社會事務,經濟發展的職能被弱化。在實際工作中,開發區內職能部門管理權限也不到位,區內的規劃、建設、土地、稅務等部門的管理職權較小,難以有效開展工作,無法在環境建設、減少行政審批、提高辦事效率、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此外,政策環境也發生了變化,開發區政策優惠正在減少,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已逐步取消。各地開發區在區域分布和數量上太多,客觀上也造成開發區之間相互競爭資本資源。加之與國家級及發達地區開發區相比,我市開發區在區域位置、軟硬件條件、優惠政策上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些都給開發區引進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的項目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加快發展建議
加快開發區發展,是我市引入增量、壯大總量、實現三大跨越的迫切需要,在當前我市加快工業跨越的關鍵時間,必須抓住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東部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把開發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
1、進一步強化規劃引導。要針對當前我市各個開發區產業發展雷同等問題,進一步完善全市產業發展空間布局規劃,引導全市合理產業布局,推進各個開發區特色化發展。要積極開展各個開發區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的修編工作,把開發區規劃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工業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示范區規劃、合肥經濟圈規劃和皖北發展等規劃結合起來,進一步強化各個開發區建設的規劃引導,各理產業布局,推進加快發展。
2、進一步培育特色產業。各開發區要根據本地區位優勢、資源條件、產業基礎,積極對接東部產業轉移,進一步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加大特色產業和產業集群的培育力度,確保每個開發區形成2-3個競爭優勢明顯、集聚成效明顯的產業。市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和市開發區要發揮龍頭作用,重點承接發展先進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等產業。其他省級開發區要打好“資源牌”、“特色牌”、“優勢牌”,加快向主導產業明確、關聯企業集聚、綜合配套能力完備的方向發展。
3、進一步推動擴容升級。從調查看,目前我市10個省級開發區中有9個開發區急需擴園,需要擴區面積達126.8平方公里,各個開發園區應抓住示范區建設,省積極推進省級開發區擴園升級的良好機遇,認真對照《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省級開發區擴區暫行辦法》,積極開展擴區升級的前期準備和申報等工作,通過整合周邊鄉鎮工業集中區或產業園區擴大開發面積,積極推進“一區多園”整合試點等方式,加快推進我市省級開發區擴容升級。同時,在原有省級開發區擴區的同時,加快籌建一批省級開發園區,爭取杭埠工業園、新橋產業園、金安城北工業園等發展基礎較好的鄉鎮工業集中區積極向省申報籌建省級開發區。
4、進一步完善配套功能。要繼續加大各個省級開發區的投入力度,強化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改變開發區原有的工業單一發展模式,按照產城一體理念,進一步完善開發區的功能服務和配套設施建設,要積極推進開發園區的物流、金融保險、科技服務、中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快園區的醫療、教育、公共交通、文化娛樂、供氣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把開發區建成宜工、宜商、宜居的新城區。
5、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要繼續完善開發區建設優惠政策,進一步營造親商安商濃厚氣氛。要針對開發區管理中的制度瓶頸,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優化開發區管理權限和管理模式。要繼續強化各個部門對開發區發展的支持力度,創新部門服務開發區發展模式,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等各項服務。
6、進一步推進集約開發。要在建設用地計劃重點向開發區傾斜,保證開發區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建設用地的同時,提高開發區土地利用效益,嚴格控制工業項目用地的投資強度,積極推行多層標準廠房建設,引導中小企業向標準廠房集中,推進開發區集約節約開發。對實際投資規模和實際投資強度達到一定標準的項目,應給予適當獎勵;對逾期不開工的,應堅決收回土地;對到期不投產,應取消享受有關優惠政策。
7、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要嚴格開發區項目的準入標準,積極鼓勵引進技術含量較高、發展前景較好的產業,嚴格禁止引進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要加強開發園區的環境保護,推動科技創新,增強自主發展能力。要嚴格實行開發園區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加強園區廢水的集中治理和固體廢物的有效處置,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控制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要推進園區自主創新建設,積極尋求與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的合作,積極引進各類高新技術項目和研發機構,引導規模企業,組建研發隊伍,建立技術研發中心進行自主創新。要加大政府資金對創新型園區、創新型企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動高新技術成果在園區轉化。
- 上一篇:示范區建設情況調研匯報
- 下一篇:發改委項目推進年調查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