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9 05:29:00
導語: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市農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牧區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十五”期間,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經過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農牧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農村牧區社會經濟各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農牧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邁進。
1、農牧民物質文件生活顯著改善。一是農牧民收入穩定增加。2004年全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518元,比2001年增加939元,增長了36.4%;二是各項生活消費出支全面增長。2004年全市農牧民家庭人均主要生活費用支出2675.13元,比2001年增加746.61元,增長38.7%;三是生活消費質量不斷提高,消費更加合理。近年來,農牧民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只要求吃飽、穿暖,現在則“吃講營養、穿講漂亮、用講高檔、住講寬敞”;食品和衣著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明顯下降,住房、用品和文化服務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2004年全市農牧民人均食品和衣著消費支出1364.77元,比2001年增加311.75元,增長了29.6%;而其占家庭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則由2001年的54.6%下降到了51%,下降了3.6個百分點。2004年人均居住、用品、交通通訊、文件娛樂、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支出1310.36元,比2001年增加434.86元,增長了49.7%;其占家庭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45.4%上升到了49%,上升了3.6個百分點;四是耐用生活消費品擁有量顯著增加、檔次提高。農牧民家庭的自行車、摩托車、電風扇、洗衣機、電視機已經普及,摩托車、電冰箱、電話和移動電話等高檔消費品成倍增長,照相機、抽油煙機、吸塵器和冷、冷暖空調也開始逐步進了收入較高的農牧民家庭。2004年每百戶農牧民家庭擁有的摩托車62.5輛、電冰箱15臺、電話52.2部、移動電話43.9部,分別是2001年的1.6倍、1.7倍、2.6倍和40倍;五是住房條件明顯改善,質量提高。2004年全市農牧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積26平方米,比2001年增長6平方米,增長30%;其中人均磚木結構住房面積達到了20平方米。暖氣、鋼窗、地板磚等裝飾品已進入大部分農牧民家庭,不少農牧民住房設計了客廳、廚房和兩、三個臥室,有的還設計了衛生間。
2、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健全完善。村民委員會對村集體財務實行了民主管理,農村民主法建設逐步走上規范發展的道路?!耙皇乱蛔h”和村務公開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3、農村集鎮建設步伐加快。全市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公路全部暢通,旗縣區所在地與鄉鎮之間公路基本上全是柏油路。農牧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磚木結構住房占到了80%。農民外出務工或從事二、三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拉動力。
4、農村牧區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九年義務教育全部普及,職業教育在現代農民中基本普及。合作醫療條件明顯改善,鄉村環境大為改觀。
5、農村牧區養老保險事業開始起步,老有所養的問題開始得到解決。
目前,我市農村的總體發展情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農牧區增收渠道還有待于進一步拓展,與發達地區相比增收速度較慢,農民收入水平相對偏低,增收難度偏大,與農牧民小康目標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市農牧民收入的%來自于農業,收入來源單一,農副產品多以原料出售,不能實現轉化增值,制約了農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長。
(二)我市農村牧區的交通、通信、農田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近些年雖有長足的發展,但后勁不足。一是村村通公路基本實現,與達到村村通油路的目標還相差較遠,特別是旗縣區交界地段的道路這種問題更為突出;二是電話、手機等通信工具進入農戶的比例逐年增加,電腦,有線電視在農村牧區的擁有率和覆蓋面還較低,農牧民信息量受到了限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產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三是農田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較為陳舊,不能及時維修完善,影響了基礎設施作用的充分發揮。
(三)農牧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特別是相當一部分牧民的生活較為困難,由于一些牧民前一輪草牧場承包時經營不善,再加上生產環境比較惡劣和一些不確定因素,等第二輪草牧場承包時已成為無畜戶,使之進一步致富達小康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緩慢,勞動力文化素質與社會就業需求不相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國家通過陽光工程、綠色證書項目、跨世紀農牧民培訓項目的帶動,不斷提高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和水平,但時間較短,并且數量有限,不能完全實現富余勞動力的轉移。
(五)集鎮化水平低,鄉村衛生條件差,村鎮規劃布局不合理。我市大多數旗縣區村鎮都是80年代時的規劃,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違規違章建筑的現象時有發生,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差較遠。
(六)農村文化教育、衛生、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事業有待進一步發展。一是農村牧區中小學校布點較少,也不盡合理,照成農牧民子女讀書成本過高;二是衛生、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事業剛剛起步,只有極少部分農牧民收益,絕大多數農牧民還存在看病難、看不起病、養老問題無法解決的問題。
三、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和優勢
當前,我市已初步具備了建設新農村的條件。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綜合能力顯著增強,有了支持保護農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在起點較高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出臺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農村“六小工程”(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沼氣、草場圍欄等)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社會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進一步普及和鞏固,對農村貧困地區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辦法,即免收學雜費和書本費,對寄宿學生生活費進行補助。
——各旗縣區對村鎮建設都有了統一的規劃,村鎮建設有了顯著的成效。
——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探索和發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發展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加快農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和農村電網,逐步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環保能源。
——培訓教育工作不斷加強,農民的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近年來市政府對農牧民進行多方面的技術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基層組織建設和班子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橋梁和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組織者,實施者。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班子建設,作為農村各項工作的龍頭,強化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典型示范帶頭作用,通過實施“雙雙鏈”工程,增強了黨組織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