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歡歌多

時間:2022-08-14 02:10:00

導語:致富路上歡歌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侯村鄉地形東西狹長,呈臥龍式。呂上窯村就處在這條龍的龍尾,早在90年代初期就因民營企業發達而成為遠近聞名的侯村鄉“首富村”。

該村現有人口1056人,225戶,2004年人均純收入達3500元,電話保有量185門,手機105部,二層小洋樓25座,家庭小汽車15輛。呂上窯村已經由“小康村”邁向“富裕村”行列,實現了農村城市化,農民工人化,成功實現了村經濟的第二次騰飛。

是什么原因使得該村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走進了呂上窯村。

(一)能人經濟,輻射一方

李全娃,是一個注定要在呂上窯寫下濃墨重彩的人。早在1987年,他就敢為天下先,貸款200萬元,創辦軍營造紙廠(后改名八一造紙廠),不僅帶動了呂上窯村經濟的第一次騰飛,也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2000年,他移師甘肅天水市烏山縣,在當地興辦紙業,至2003年止,成功實現了資本再增資。

2003年,他響應縣、鄉政府招商引資號召,在原八一造紙地址上進行改擴建,成立了“東方新聞紙業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投資700萬元,現已投入生產;二期工程從遼寧丹東引進1000萬元,正在緊張施工之中,年底即可投入生產。建成的東方新聞紙業,主要以廢舊報紙為原料,較好地解決了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生產新聞紙,銷往蘭州日報、山西日報、運城晚報、臨汾日報等幾大報社。

現在的新聞紙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擁有固定資產2000萬元,流動資產1000萬元,年產值3000萬元,2004年實現利稅100萬元,企業共有200余名工人,其中本村勞動力106人(女56人,男50人),女工按月薪700元,男工按800元平均計,全村每年即可收入達100萬元之多。到年底二期工程投產,預計還將吸納勞動力100余人。

在李全娃的帶動下,呂上窯村掀起了新一輪民營企業投資熱潮:

○11995年2月,村民劉成才投資100余萬元,創辦“八一包裝紙廠”,主要生產包裝紙,現有員工56人。

○22001年3月,村民程俊衛投資50萬元,創辦包裝印刷廠,主要為編織袋上印字,現有員工8人。

○32003年1月,由李春生創建的“欣泰化工”投產,固定資產300萬元,年生產能力1000萬元,主要產品為工業用萘、瀝青等化工原料,現有員工86人。

○42003年2月,全娃兄弟李根全投資200萬元,創辦恒宇玻璃器皿制品有限責任公司,擁有220名員工,具有年產值500萬元的生產能力。

○52003年1月,李全娃女婿李玉斌投資400萬元,創辦“東方油墨廠”,擁有各類員工35人,年產值600萬元,2004年實現利稅20萬元。

截止今年5月底,呂上窯村已興辦各類企業6個,總投資3500萬元,吸納各類勞動力600余人,其中僅呂上窯村就有多達233人在這些企業內上班,加上在海鑫公司上班的10多人。這些上班族每年能從企業拿回200多萬元,平均人均增收2350多元,占全村人均收入3500元的67%(2004年數據)。

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呂上窯村的運輸業、餐飲業、小商品批發業在近幾年都有長足的發展,涌現出像蘭東民、苑新園、程年俊等運輸專業戶,他們都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走上了致富道路,實現了人生價值。

早聞李全娃,精于用人之道。初次見面,他給人以溫文爾雅、不茍言笑、一派儒商的感覺,但決不乏企業家的果敢、堅毅和智慧。17年的商場歷練,不僅成就了一個成功民營企業家,同時他也是當選過縣人大代表,現在是縣政協委員,蘭州日報特約記者。閑暇之余,他也不忘弄文舞墨,寫得幾手文章,抒發一個企業家的情懷。他寫的用人十查,不僅能使一個企業家得益,便是對為官從政、為師授業、為父教子的每一個人都頗有啟迪。

致富后李全娃,有著深深的鄉土之情。從90年代至今,他在鄉村兩級辦學,道路建設等公益事業中累計捐款20余萬元,連續10多年每年為村小學出資10000元,用于村小學公用經費。拳拳赤子心,報得三春暉。

(二)外面世界很精彩,市場經濟天地寬

如果說李全娃是通過興辦民營企業造富一方的話,那么以村民孫小四為代表的一批人則是憑一技之長闖市場,同樣他們也實現了致富的理想,他們是中國農民下海闖市場的另一類,為我們提供了農村致富的另一種思路。

村民孫小四,今年52歲,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從小就愛鼓搗機械電器設備,被譽為呂上窯村里的機械電器“小諸葛”。1972年高中畢業后開始在縣城租了幾間房屋,開始整修汽車電器,賺了錢后買了5輛吊車,先后為海鑫集團和縣化肥廠等大型工程建設提供服務,風雨數載,現在的他成為了一個經營著7個大吊車,固定資產400余萬元,15個員工,年收入達100余萬元小老板。

孫小四的成功,極大鼓舞和帶動了他的同胞兄弟及其聯姻汪氏一家,他們紛紛出馬,憑借技術資金優勢,搶抓機遇,搶占市場,在汽車及電器修理,裝載機、大吊車出租等方面占盡先機,取得很大成功。下表是孫、汪兩家經營、及受益情況統計(截止2005年5月)

姓名在其家族中排行年齡經營項目固定

資產

(萬元)擁有員工數年收入

(萬元)門面

地點備注

孫小四老大52吊車出租(7臺)48015100縣化肥廠邊

孫小五老二49汽車及電器修理、吊車出租100530縣晉都大道

孫全全老三39汽車及電器修理100630交警隊旁邊

汪寶引老三36汽車及電器修理、裝載機2臺200850喬莊路口

汪全引老四33汽車及電器修理30415李家莊路口

汪寶全老五汽車及電器修理、吊車出租100630縣二中旁邊

(三)干部雖小文章大,致富路上歡歌

在我們走訪過程中,提起呂上窯的村干部,所遇之人無不交口稱贊。村書記蘭來發,今年58歲,以敢想、敢言、敢做聞名;村主任張根群,高中結業后辦過小工廠,當過信貸員,以善于出謀劃策、能言善辯、能寫會畫聞名。

2003年二位上任后,先后蓋學校、配電腦、修油路、搞綠化。件件落到實處,件件贏得民心,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高尚無私的情操,身體力行踐行“三個代表”,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在呂上窯眾多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從有投資意向,到項目確定;從建設占地,到村民務工;從出現矛盾,到解決糾紛,無不現顯出他們的身影??梢哉f,沒有他們的傾力支持,就沒有呂上窯村民企的蓬勃發展;沒有他們的堅強后盾,就沒有呂上窯村繁榮的今天!

用蘭來發書記的話就是:“我今年已經近60歲人了,四代同堂,家庭和睦,兒孝媳賢,我不求別的,只希望為咱窯上辦點實事,辦點好事,不給子孫后代留罵名”。

現在的呂上窯,民風淳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樂業,群眾文化豐富多彩,良好的氛圍孕育了企業的蓬勃發展,蓬勃發展的企業又促進了村里各項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常感嘆農民增收困難,農村干部難當,呂上窯村的經驗,應該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