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全力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22-01-04 06:02:00

導語: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全力構建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全力構建和諧社會

嘉陵區建區12年多來,城區發展迅速,由建區時的一條僅1.5公里長的“半邊農民街”發展到現在的5平方公里。與此同時,大量拆遷使失地農民安置問題日益凸顯:全區共需建還房38萬平方米,每月發放生活費、過渡費300萬元,3650名失地農民無業可就。去年以來,我區嚴格按照省、市要求,加快還房建設,確?!叭M”發放,積極開展就業培訓。目前,已竣工的12萬平方米還房陸續分房入住,在建的19.5萬平方米還房已完成主體工程,正在進行附屬設施建設,其余用于安置正在拆遷或待拆遷的還房約6.5萬平米即將啟動建設。失地農民“三費”按時足額發放,1.63萬名失地農民實現了就業,就業率達75%。

一、統一認識,切實增強抓失地農民安置的合力

高度統一的思想認識是抓好失地農民安置的前提。2004年下半年,新任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沒有視待建的38萬平方米還房為巨大包袱而置之不理,沒有因巨額國土負債和區財政極度匱乏而對“三費”久拖不發,而是充分認識到妥善安置失地農民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一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并迅速在四大班子中形成共識,確立了“共渡難關保穩定,突出重點求發展”的工作思路,毅然把失地農民安置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力以赴抓緊抓好。通過層層召開會議,開展“如果我是失地農民,希望政府怎么辦”等大討論,在全區上下形成了“為失地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維護社會穩定也是政績”、“抓不好失地農民安置的領導就是不稱職的領導”的濃厚氛圍以及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強力實施,千方百計推進還房建設

(一)立足區情,明確分步實施目標。按照省、市要求,結合嘉陵實際,我區根據拆遷時間、拆遷區域、涉及人數等確立了失地農民還房建設具體目標:一是2004年底啟動已拆遷4年左右的南充高中北側和鎮慶寺預制場兩處共12萬平方米還房小區,2006年4月分房入??;二是2005年3月啟動拆遷3年左右的小橋子1萬平方米還房小區,2006年6月底竣工交房;三是2005年11月底前啟動拆遷2年左右的塘殿堰、雅豪路共15.6萬平米還房小區,分別于2006年6月底和7月底主體工程竣工;四是2006年初啟動拆遷1年左右的海山還房小區共2.9萬平方米,2006年9月底竣工;五是2006年6月啟動正在和即將拆遷的機場尾部、工業集中區、濱江大道約6.5萬平方米還房小區,2006年底竣工交房。

(二)多管齊下,確保還房工程順利推進。一是還房方式靈活多樣。根據拆遷戶自愿,分別采取實物還房、自拆自建、貨幣收購等形式還房,住宅還住宅,門面還門面。二是還房地點順應民意。尊重失地農民要求,實行就近還房和集中還房。將已出讓給南充佳信房產公司的南高北側46.5畝土地、出讓給海山集團的20畝土地、出讓給南充順星農業等單位的鎮慶寺預制場38.8畝土地、出讓給市商檢局的15畝土地高價購回,用于建設還房小區。三是建設進度限時推進。采取倒計時辦法,列出每處還房工程建設的時間表,限時推進,做到拆遷、規劃、設計、招標、進場建設等環環緊扣。制定夜間施工加班計劃,還房領導小組和工作人員夜間輪流值班,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隨時抽查加班情況。四是管理監督切實加強。甲方代表、監理單位加強對施工單位監督,確保質量和進度。區紀檢監察、審計、招標等單位全程介入還房建設各環節,確保所有還房工程都是廉潔工程,所有參與同志都清清白白。

(三)加壓驅動,務求工作落到實處。一是強化領導,分工負責。堅持把失地農民還房作為“一把手”工程,組建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由區“四大家”相關領導任正副組長,分工負責還房建設工作。二是責任到人,跟蹤問效。無論是在建還房、新啟動的還房,還是即將啟動的還房,都分別確定一名縣級領導牽頭,組織相關人員全程做好協調督促工作。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每月聽取一次專題匯報。三是嚴格考核,逗硬獎懲。區目標督查部門對已開工的還房工程,每周一督查、半月一通報,對新建還房前期準備工作每天一督查、每周一通報。同時,對不同還房小區建設進度和質量分別懸賞,重獎重懲。

三、強化供養,努力確保失地農民生計與就業

(一)強化供養保障,確保失地農民生活有著落。一是全力保障“三費”按時發放。多渠道籌集資金,保證失地農民生活費、過渡費、自謀職業費按時足額發放。在籌集的資金不足以全額支付“三費”時,通過緩發機關干部工資等方式,確保失地農民“三費”按時發放。二是盡力擴大“低?!备采w面。按照“嚴格標準、穩步推進、低標起步、分步實施”的原則,將生活困難的6200名失地農民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發金額26.9萬元,人均補差43.4元。三是著力解決弱勢群體困難。對特別貧困的失地農民,給予生活救助;對升入高校而不能入學的失地農民子女,實施“圓夢工程”捐資助學;區級機關干部與失地農民結成“一幫一”對子,多途徑解決其生活困難。

(二)突出技能培訓,確保失地農民勞者能就業。大力開展以“培訓一門技術、介紹一份職業、致富一個家庭、帶動一片社區”為主題的失地農民培訓就業活動。一是多形式開展就業培訓。去年以來共舉辦家政、電工、焊工、美容美發等培訓班35期,失地農民參訓3650余人,培訓后就業率達95%以上,“嘉陵川妹子”家政服務品牌聞名全國。二是多門類創造就業崗位。區內環衛工人、城管協管員、機關守門護院等公益性崗位95%從失地農民中聘請;定期開展“送崗位、送信息、送技術”活動,將公益性崗位直接送到失地農民手中;號召機關單位及干部職工開展“關愛失地農民”活動,把單位及家庭的保潔業務直接交給失地農民做;創建再就業基地,規劃鳳埡山等再就業小區4處,其中2處已建成開業,解決了300名失地農民就業。三是多方面暢通就業渠道。堅持“三同時”制度,即在簽訂招商合同的同時,將失地農民就業納入洽談內容;在招商項目進場的同時,針對崗位所需技能啟動失地農民培訓;在項目建成的同時,向企業推薦失地農民就業。我區明確規定,凡新引進企業吸納失地農民的比例不得低于用工總數的30%,全區招商引進企業共吸納近萬名失地農民就業。定期舉辦市場求職與用工洽談會,去年以來進入區勞動力市場求職成功的失地農民達2300余人。邀請國內知名企業來區舉辦專場招聘會,如福建常泰縣組織20余家企業到我區現場招工,一次性招收失地農民300多人。四是多范圍搭建就業載體。出臺優惠政策,大力開發社區就業實體和鼓勵自謀職業,創建社區就業實體620個,社區就業人數達7500人,自謀職業從事個體工商戶經營1600人。

四、創新方法,有效破解資金難題

籌集必要的資金是抓好失地農民安置工作的關鍵。為此,我區廣辟渠道,積極破解資金難題。一是強力催收國土欠款。堅持“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履行合同、協商解決”的原則,對征而未建、改變用地性質、拖欠土地出讓金等違規行為全面清理,去年以來共收回各類欠款3750萬元。二是努力變現國有資產。對現有存量國有土地實行掛牌、拍賣,去年以來共實現土地出讓收入4275萬元;并將對區經營局、建設局、教育局、財政局4個部門共14畝凈用地進行深度開發,可獲取收益1200萬元。三是切實抓好城市資源經營。對城區廣告經營、沼化處理池、弱電管溝進行政府壟斷經營,對道路冠名權、廣告經營權進行公開競價出讓,去年以來共獲取收益300余萬元。四是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市政府已同意借支7000萬元給我區用于失地農民還房建設。五是充分靈活付款方式。對2005年以后新啟動的還房一律采用“建成交鑰匙后再按比例支付工程款”的辦法,建設中途根據施工進度予以撥款10%—30%的獎勵,在支付還房建設工程款時,與施工單位協商,將還房底層所建門面按市場價下浮20%用于沖抵還房工程款。六是財政資金借支應急。已從區財政借支3800萬元用于支付還房工程款、土地報征和發放過渡費、生活費等。通過以上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切實確保了失地農民安置工作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