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建專項調研報告之三

時間:2022-07-06 06:29:00

導語:基層黨建專項調研報告之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黨建專項調研報告之三

“十五”期間,電氣集團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聚焦新技術裝備,堅定地走創新和發展之路,取得了豐碩成果。2005年銷售產值達606億元,同比增長25.2%,工業總產值首次實現年增100億元的目標。當年,集團獲得各類科技獎項37項,并連續創下了“多個第一”的優異成績:重型燃氣輪機在國家第二捆9臺F級燃氣輪機項目中奪得了第一標;軌道交通設備贏得了第一批128輛大車合同;重工產業制造成功了國內第一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船用曲軸;電站集團首次進入國際電站設備總承包市場,與越南電力總公司簽訂了9億美元的合同。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近幾年,電氣集團黨委抓住機遇,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中,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立足機制體制創新、聚焦核心產業發展,自主創新的步伐明顯加快。

一、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實施人才強企戰略

上海電氣集團作為裝備制造業最大的企業集團,必須在同行業中發揮“領頭羊”的作用,更好地擔負起國家脊梁的使命。近幾年,集團黨委通過黨委中心組學習、領導干部務虛會等形式,統一認識,形成共識:要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關鍵要有強有力的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在產業發展中,集團黨委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方針,實施人才強企戰略,以自主創新為重點,不斷強化人才管理機制。堅持“給想干事的以人機會,給能干事的人以舞臺,給干成事的人以激勵”的用人導向。一是落實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責任。把“研發投入比率、新產品占銷售額比率、‘三高’人員比率”列為企業把手的重要考核指標。二是制定鼓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有關政策規定,對高端科技人才的引進和使用給予優惠措施。三是設計多軌道的職業發展機制。確立“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教育激勵職工崗位成才,建立多元化的員工職業發展軌道。四是制定集團重大科技創新獎勵條例和職工合理化建議獎勵條例。設立“重大科技創新獎”,對評選出的重大科技成果科研團隊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五是加快各類人才儲備。加大招聘應屆在學生的力度,建成電氣發展的人才蓄水池,引入所需各路人才。

二、領導重視、責任到位,立足創新體系建設

集團黨委對科技創新工作,分工明確,責任到位。要求領導班子成員對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承擔相應職責。黨委書記、董事長作為第一責任人,負總責。重點抓黨的建設、科技創新總體戰略的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產業戰略布局、產業領軍人物。黨委副書記、總裁負責重大戰略決策組織實施、綜合協調,核心產業的戰略發展,科教興市重點項目的推進,重大發展瓶頸的突破。黨委領導班子其他成員按照分工,做好分管領域的科技創新工作。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電氣集團黨委采取多項措施,著力于創新體系的建立。一是創新戰略目標。電氣集團提出實現“國內一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大集團發展目標,與當代世界裝備業領先的西門子、GE公司對標,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力爭突破式提升、跨越式發展、集約式做強。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團2005年科技投入占銷售比率達到4%以上。2005年電氣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募集的資金主要用于發展核心產業新技術的研發。三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集團強化以中央研究院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集團科技創新的能力。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重點研究集團產業和科技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近幾年,集團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2005年集團完成專利申請430項,其中發明專利111項,實用新型專利199項,外觀專利120項;獲得各類科技獎項37項,其中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7項,13項新產品已通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的評審。四是創新技術裝備。集團堅持抓住技術裝備這一研發重點,通過創新、一體化和變革生產組織形式包括產業結構等舉措,積極推動核心產業的發展。2005年7月臨港重型裝備制造基地的建設,使臨港基地成為代表中國先進裝備制造業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五是注重產學研合作。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手段來提升電氣產品的能級。上海電氣這幾年加大了與中科院產學研合作。2002年以來,雙方在電站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環保設備、工業自動化、微電子等領域,開展了三批“高技術與產業化”合作項目,取得了重大成果。已通過鑒定或驗收的30個合作項目,都是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提供成熟的先進技術,重點突破了企業關鍵技術或實現了產業化。通過雙方的密切合作,共為企業解決了幾十項關鍵技術,獲得或正在申請發明和新型實用專利28項,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裝備產品,新技術覆蓋產品合同達110億元,利稅18億元,取得了顯著績效。

三、聚焦創新、突出重點,推動核心產業“瓶頸”突破

為了切實貫徹落實“科教興市”的主戰略,電氣集團黨委確立了“電力設備、機電一體化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和環保系統四大核心產業板塊。同時,在核心產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大自主研發的力度,取得了核心產業發展"瓶頸"的突破:

1、電站設備制造又有新突破:上海首臺F級重型燃氣輪機誕生。以往燃汽輪機發電設備主要依靠進口。電氣集團加快燃汽輪機發電設備的自主研發的步伐,上海汽輪機有限公司僅用10個月時間,就與西門子公司合作生產了首臺F級重型燃汽輪機,其國產化程度達到了20%以上,電氣電站集團2005年生產的以60萬千瓦、30萬千為主體的汽輪機發電機產量突破2000萬千瓦,創歷史新高。

2、機電一體化又有新突破:DCS控制系統應用領域不斷擴展。

近幾年,電氣集團通過國家發改委項目及示范工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整合資源,籌建DCS設計中心、DCS仿真實驗室、FCS實驗室和產業化基地,提高產業化生產能力及應用范圍。DCS系統應用領域已擴展至脫硫項目、水處理項目、交通能源、垃圾焚燒等方面。目前已承接4套60萬千瓦以上超臨界電廠DCS工程項目、多套30萬千瓦電廠DCS系統。

3、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實現歷史性突破:承接第一列A型大車項目制造任務。2004年上海軌道交通設備發展有限公司與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南京浦鎮車輛廠聯合中標上海地鐵一號線128輛車大車項目,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4、環保系統又有新突破:上海首套火電廠煙氣脫硫裝置投入運轉。日前,由上海電氣石川島電站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與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和聯合總承包的上海首套煙氣脫硫裝置——外高橋發電廠一期(2x300MW)1號發電機組煙氣脫硫工程順利建成,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標志著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全面啟動上海火電廠煙氣脫硫、脫硝工程,改善上海大氣環境,提升環境空氣質量的戰略目標進入了實施階段。

“十一五”是振興上海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時期,電氣集團正以“新體制機制、新技術裝備”的為戰略方針,瞄準建成“國內一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的目標,激發自主創新的動力,推動集團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