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村級工作創新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10 05:34:00
導語:加強村級工作創新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農村工作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要迎接挑戰,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簡稱“兩委”)的團結協作是基礎。今年,村級“兩委”都進行了換屆,尤其是村委,第一次采取“海選”。如何保持“兩委”協調運作,是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實踐證明,“兩委”關系雖小,但直接影響黨在農村戰斗力能否有力發揮,影響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能否有效開展,這是困擾當前農村,制約今后發展的一大難題,值得深入探討。
一、農村“兩委”關系現狀
最近,我參加杭州市委黨校中青班學習,與村民自治課題組的同學、老師一道去蕭山、富陽、臨安、建德、桐廬等縣(市)區對村組“兩委”關系作面上或抽樣調查,運用實地調查、訪談、問卷等方法,了解和積累了不少令人深思的事情。經過分析和統計,我們把當前農村“兩委”關系用事例歸為四種主要類型。
事例之一:協調型。富陽市城東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老書記倪茂宏和村主任王建明(2002年6月村支部換屆已選為村支書),算是“黃金搭擋”。該村大事原則上先由“兩委”共同研究,拿出方案,再交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然后由村委會具體執行。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涉及村務管理的方方面面,共13章132條。村“兩委”工作嚴格按制度辦事。村支部支持村委會工作,村委會也定期向村支部匯報工作,“兩委”工作順利,各方面反映良好。
事例之二:“直線型”。1998年,某村村主任上任時承諾要為群眾辦實事。但上任三年來,村里大事小事,一切由村支書說了算。他對財務收支情況知之甚少,連開支三四百元買辦公用品都無權拍板。村里年收入幾萬元,如何開支,群眾和村委不清楚。
這種類型,往往表現在村支書和村主任之間一個能力很強,一個較弱,導致村書記大事、小事包攬一切,形成“家長制”的領導方式。
事例之三:對立型。某村從1998年以來,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不講合作,搞獨立,雙方憑家族、宗族勢力處理村務工作。在收取集體山林等承包款,也是先下手為強,誰收誰支,各有一本帳。這一類事例中的“兩委”,往往依靠各自勢力,互不買帳,損害了黨組織的形象,也影響了村民自治的有效開展,嚴重損害了村民的利益。
事例之四:游離型。某村有一位小有名氣的民營企業主,曾幾次要求入黨,村支書自知難以駕馭他,總說條件不符合。在1998年的村委會選舉中,他被選為村主任。從此之后,他就帶領村民辦了幾件實事,可村支部卻無法對他進行“領導”。
在這一類型的事例中,村支書一般由于能力、素質、身體健康等因素難以駕馭民選村主任,雙方各有一定勢力,矛盾雖未十分激化,但黨的領導很難體現,黨的工作很難有效開展。
二、農村“兩委”關系現狀的原因
在分析中,我們發現,協調型、直線型、對立型、游離型分別約占總數的70%、15%、10%、5%。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
1、職權問題?!洞迕裎瘑T會組織法》(簡稱《組織法》)和《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簡稱《條例》)規定,農村黨支部是“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但在職權上沒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在調查了解中,有70%左右的支部書記把“領導核心”理解為:對各項事務具有決定權,其中包括財產管理權和財務審批權。近90%村委主任則認為《組織法》關于“農村集體所有制的財產由村民委員會依法管理”的決定,村支部無權干預。再說,村主任是由全體村民選舉出來的,而村書記往往都是少數黨員推選出來的(指前幾年),許多村主任內心不服村書記。這是造成“兩委”關系不順的直接原因。
2、素質問題。部分“兩委”的書記或主任思想政治素質低,法紀觀念淡薄,有60%以上受訪支部書記對《組織法》有許多內容不夠理解,習慣于“一元化”領導,習慣于里里外外“一把抓”,不甘心所謂“大權旁落”。大部分村委主任則認為支部書記只應管管黨員、理理黨務,自己是民選的,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理應代表村民管理一切。這次被調查村委主任中,有20%左右的人希望實行“無拘無束”的自治。
3、機制問題。由于機制問題,盡管今年村支部換屆,搞了“二推一選”,但問題還是很多。前幾年,往往是黨員選舉,黨委擬定,而農村黨員普遍存在“人員少,年齡老化”的狀況,這樣很難避免“矮子里面挑長子”的問題。特別是村委成員實行直選后,一些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人當選后,內心很不服雖有村民推選,但素質仍不高的支部成員。而支部成員則往往有一種優越感,誤解村支部要比村委會高一等。部分村主任要求村支部干部也實行全面公開選拔,這種機制引發“互不信服”的心態也是造成“兩委關系”緊張的原因。
4、實情問題。長期以來,村支部一直處在農村改革的前沿陣地和各項工作的夾縫之中,或因工作方法不當、作風粗暴引起村民的不滿,或因執行計劃生育、建房等政策與人結怨。而這些“歷史舊帳”很容易算在村支部特別是村支部書記身上,一部分村民傾向于把跟村支書唱對臺戲的人選作自己的“代言人”,少數人就懷著“出氣”或為自己服務的心態參加選舉。如果這些人一旦上臺,那就會忙于爭權,鬧派性。
三、促進“兩委”協調運作的對策
目前,農村要解決村支部、村委關系,確?!皟杉荞R車”同道行駛,須在工作創新上下功夫。根據實踐,主要是五大創新,即班子建設創新、發展路子創新、謀劃決策創新、運作機制創新、依法管理創新。
1、強化村級“兩委”班子建設制度,確?!皟晌蓖倪\作。針對農村實踐,村“兩委”班子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解決“通氣”。首先是村支部轉變領導方式。在農村,許多村黨支部領導習慣于“家長制”式的領導方式,不全面深入調查研究,不與班子人員多溝通,不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個人拍板定論,難免造成決策失誤。目前,村“兩委會”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領導方式要與時俱進,在農村實踐效果較好的兩委溝通制度有二個。①村“兩委”每周開一次例會制度。村“兩委”干部圍繞村里工作大目標及實情,匯報上周工作,布置本周工作,討論解決問題。這樣做的好處,有利于“兩委”干部溝通,消除工作上的誤解;有利于“兩委”共同了解村民的新情況,新矛盾;有利于探討解決難題的好辦法。這項制度,許多村沒有很好堅持。只要堅持執行了這項制度的村,村“兩委”干部關系都好,而且工作也順。如:富陽城東村。②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制度。對村里的重大事項,村“兩委”與村民間上下通氣,克服以往支部、村委工作干得又苦又累,老百姓還要講“閑話”。“兩委”干部間又互相埋怨,發牢騷的被動局面。其次,調整權力機制。實行管理權與監督權的分離。根據《組織法》的規定,村委會是在村黨支部領導下開展工作。村委會是村民“兩會”的執行機構,享有村務管理權,組織村務公開。而村務公開是村“兩會”對村務管理進行有效監督的主要形式。這在法理上勢必造成村務管理權和監督權集于一身,在現實中導致村支部不愿放權而成為管理權和監督權的實際擁有者,因此,必須實行村務管理權和監督權分離,把管理村務工作交給村委,把召集“兩委”和組織村務工作的權力交給支部。
二是解決“和氣”。目前農村要實現“兩委”和氣協調有二種辦法效果較好。一是“一肩挑”機制。在村級“兩委”班子建設中側重“一肩挑”,即村支書可以競選村主任,而村支部人員可以競選村委班子人員。這樣,既可減少兩委班子的“磨合”成本,又便于工作的探討、決策、實施“一條龍”到位。二是勤政廉政制度。村“兩委”共同做到勤政廉政,兩委肯定能協調運作。
三是解決“服氣”。目前農村實施了政務財務公開制度。據了解,光在村里公開,群眾意見還是很大。為解決這個問題,杭州地區又推行鎮(鄉)會計制。操作辦法是,每個村設一個報帳員,每日把村里的帳交到鄉(鎮),然后再由鄉(鎮)會計理帳按月定期公布。這樣做,有三個好處:①便于鄉(鎮)對各村的監督管理;②有利于村級按財務制度操作;③讓老百姓放心,還干部一個清白。
2、強化村級發展目標制度,確保“兩委”為同一目標運作。在農村工作中,每一個村必須制定一個遠期和近期相結合并可操作的發展目標。明確了發展目標,村“兩委”就會圍繞目標,共同努力,分步實施,便于協調,不易產生矛盾。面對新的形勢,村“兩委”要用創新的辦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目前,在農村有兩點效果較好:①采用股份制的形式盤活集體資產,增加資產附加值。如:許多村用評估的土地在企業征地中入股。這樣,既幫助企業暫時少付錢,又為村解決了土地款的增值途徑,出現了雙贏的現象。②辦村級資產經營公司,明晰產權,用土地、山林作依托,靠服務性資本經營,避免生產性經營帶來的虧損或機制不靈活造成的經營不善。③鄉(鎮)兩級捆綁式招商引資。村級招商引資或發展經濟完成一定目標,村級可以跟鄉(鎮)搞稅收分成。
3、健全村級決策機制,推進“兩委”科學決策。在農村,村支部和村委管理事務有一些制度,但制度往往不健全或者執行的不到位。要確?!皟晌眳f調,在村重大問題上須實行科學決策。在決策過程中,要本著村支部領導村委會,村支部主管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大事,村委會管事務性、技術性,具體性事情的原則,對“兩委”的決策范圍、主要內容和程序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決定,確保村支部在重大問題決策中始終處于領導地位,確保村委會成為村民自治高效運轉的工作機制,從而實現“兩委”決策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學化。目前,許多村為確?!皟晌眳f調,實行每周“兩委”聯席會議制度,重大事項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制度。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些制度還須進一步完善。實踐證明,“如重大事項村民代表表決制度”。這項制度,在程序上還要完善,過去只側重于村民,但還須實行“先黨內后黨外”程序。在重大問題決策上,黨內也要經過黨員代表表決,然后再交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這樣一旦定下的決策項目,會得到全體黨員干部和全體村民的支持,“兩委”也能形成合力,實現齊抓共管,抓好工作。
4、推進運作機制創新,確?!皟晌备咝н\作。在農村,“兩委”運作機制創新,主要是對農村領導的創新,關鍵是改善黨的領導。要改善黨的領導,豐富村支部的領導方式,目前須在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①調整村支部成員選拔方式,增強黨組織的號召力。為改變村支部成員的產生方式,現在五縣(市)區采用“二推一選”,即既叫黨員推薦,又叫村民推薦,再在黨員中選舉。這樣使村支部成員不僅要黨內認可,而且還要黨外群眾認可。如果少數黨員認可,而多數群眾不認可,說明該支部成員很難組織群眾抓好工作?!岸埔贿x”是黨內民主與走群眾路線結合起來,把素質高、能力強、群眾最擁護的黨員選為“領頭雁”,從而提高村支部成員的群眾公認程度和集體素質,為黨的領導打下堅定的干部基礎。
②增強黨組織的輻射功能。把有知識、有能力、有奉獻精神的農村青年吸收進黨員隊伍,同時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建立后備干部人才庫,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使之真正成為農村“三個代表”的實踐者,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一個黨員一面旗”的先鋒模范作用。
③改革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增強黨組織的滲透力。當今要改變過去那種標語式、大會號召式的辦法,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機制和獎懲機制,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協調村委會共同幫助村民排憂解難、增收致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影響力。
④完善各項具體制度,增強黨組織的約束力。要抓好制度建設,把黨的正確主張和組織意圖貫穿到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和村務管理規則之中,化作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切實做到用嚴格的制度去約束、規范“兩委”和村民的行為。
5、推進依法管理制度創新,優化“兩委”協調環境。
當前農村,村一級擔負較多的行政功能,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兩委”之間的矛盾往往由此而起。因此,“兩委”關系的良性化有賴于環境創新。
①創新輿論環境。要從戰略的高度正確看待“兩委”關系中出現的問題,看主流,不要因為出現一點矛盾和失誤,便大驚小怪,或片面強調黨的領導,置《組織法》于不顧,企圖恢復黨的“一元化”領導機制,消極對待村民自治;或把黨的領導視為村民自治的障礙,企圖取消黨的領導。要多宣傳“兩委”中的正面典型,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為“兩委”關系良性化提供強有力輿論環境。
②創新服務和政策環境。首先要樹立“領導和指導都是服務”的觀念,加大宣教力度,使《組織法》深入人心,不斷增強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民主素質;加大協調力度,克服“兩張皮”的傾向,對“兩委”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解決,不姑息、不偏袒。同時要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兩委”人員政治思想素質,依法辦事。其次要擺正鄉鎮與“兩委”的關系,依法行政,把農民“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作為制訂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包攬,多指導、理解和支持“兩委”工作,不出臺與《組織法》相違背的“土政策”,不下發使“兩委”為難的文件,幫助村級“兩委克服困難,加大農村改革力度,促進“兩委”同舟共濟,推動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