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貧困縣糧食安全狀況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15 04:10:00
導語:部分貧困縣糧食安全狀況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4月初,我辦與盟市、旗縣扶貧辦共同組成聯合調研組,利用近20天的時間,分別對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赤峰市寧城縣、通遼市庫倫旗、興安盟扎賚特旗4個國家級重點縣的20個貧困村的1004戶農民進行了有關糧食安全方面的重點調研。調研采取填報調查表、召開涉農部門或村民代表座談會、入戶訪問等多種形式進行。在重點調研旗縣選擇上,主要考慮了以下幾方面因素,一是農業人口所占比重較大,糧食產量高;二是屬于我區糧食主產區或特色種植區,糧食種植面積較大,糧食產量較高;三是屬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農業基礎條件差,因災致貧返貧現象嚴重;四是糧食種植結構不合理,糧食供求矛盾比較突出,不同程度存在賣糧難和缺糧雙重矛盾。
一、糧食安全現狀
(一)農業自然條件和土地狀況
4個被調研旗縣地處我區中、東部地區,地形地貌為典型的山丘溝壑或沙區、坨沼區。年降雨量少,無霜期短,糧食種植條件非常差。位于東部的寧城縣、庫倫旗、扎賚特旗年降雨量250-350mm,分布極不均勻,無霜期85-110天,旱災、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距離首府僅128公里的清水河縣,地處黃土高原延伸地帶,土地貧瘠且干涸,屬水源枯竭區,地上地下無水,靠截留雨水、雪水維持日常生產生活,人畜飲水極度困難,雖然年平均降水量達到410mm,可是年蒸發量卻高達2577.2mm,為降水量的6.3倍,干旱年份時可達14倍。
4個旗縣土地總面積2.37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9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9%。被調研的1004戶農戶占有耕地面積2.16萬畝,人均耕地面積4.8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和旱作基本田建設面積分別為1690畝和3877畝,人均只有0.4畝和0.9畝,其余全部為不宜耕作的坡地、沙地、沼澤地等。
(二)農業人口和勞動力狀況
4旗縣總人口127.8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5.4%,其中農業人口106.7萬人,占全區農業總人口的7%。被調研的1004戶3890人中,勞動力人數為1510人,占農村人口的38.8%。赤峰市寧城縣58.99萬人口中,僅農業人口就有52.2萬,占全縣總人口的88.3%。勞動力結構上,以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低、女性人口為主,而身強力壯、稍有文化的勞動力大多輸入城鎮進入二三產業。
(三)糧食供求狀況
*年,被調研的1004戶農戶糧食總產量136.3萬公斤,平均畝產63公斤,人均占有糧食350公斤。1004戶中有562戶2233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糧問題,其中缺糧1個月145戶602人,占被調查人數的15.3%;缺糧2個月209戶832人,占被調查人數的21.2%;缺糧3個月以上208戶799人,占被調查人數的20.3%。受國家和自治區糧食種植鼓勵政策影響,預計*年糧食總產量可增加到137.1萬公斤,糧食生產增幅不明顯,缺糧狀況稍有改觀。在糧食供給結構上,4旗縣中赤峰市寧城縣是我區較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每年糧食總產量在5億斤左右,在充分保證糧食自給的條件下,還可有30%的輸出余地。通遼市的庫倫旗、興安盟的扎賚特旗糧食供給也只能維持在低水平的自給狀態。相比較,清水河縣情況就更差一些,要吃飽肚子基本上靠國家退耕還林草糧食補貼和民政救濟。在糧食種植品種上,我區貧困地區糧食作物大多以玉米、高粱、谷類、雜豆等粗雜糧為主。
二、目前糧食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耕地匱乏,自然災害頻繁,農業基礎條件薄弱,貧困地區糧食供求矛盾突出。我區國土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地域非常遼闊,可是由于地質地貌復雜多樣,高原、山地、丘陵和湖泊占到了總土地面積的71.3%,土地荒漠化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54%,可利用耕地資源十分匱乏。我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風大沙多,降水量少而且不勻,大部分旗縣屬水資源緊缺地區,加上發展農業所需水電等配套設施跟不上,糧食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波動非常大。全區糧食主產區主要分布在東部的赤峰、通遼、呼倫貝爾三市及中部呼和浩特市5個旗縣和巴盟的河套地區。這些地區糧食產量占全區糧食總產量的70%以上,而這幾個地區耕地面積只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50%,其余50%的耕地只生產30%的糧食,糧食供求矛盾相當突出。
(二)糧食生產投入不足,經營粗放,科技含量低。由于傳統的粗放性耕作習慣和連續多年農業和農民增收緩慢的實際,直接導致農民對土地的投入嚴重不足,“靠天吃飯”現象十分嚴重。如前所述,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勞動力大多出外務工,剩余的農業人口文化素質低,接受新事物意識和能力差,糧食新品種和農業實用技術不能得到及時普及和推廣,導致糧食種植品種單一,經營粗放,產量低,科技含量低,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農業和農民增收緩慢。
(三)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挫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盡管黨和國家始終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但糧食價格低,農用生產資料價格高的現實直接影響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的地區種糧收入不抵種糧投入,結果農民寧可撂荒也不種糧食。事實上,與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相比,糧食產業的天然弱勢和糧食產品消費彈性小的特點,致導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的特性更加明顯,糧農的生產積極性一再遭受挫折。
(四)對糧食生產重要性認識不足。80年代初期開始的土地承包制,極大的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我國的糧食生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出現了結構性供過于求的局面,給一些人的感覺是我國的糧食太多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三次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又有一些人片面認為,社會的繁榮和經濟的高速發展靠的是走工業化道路,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被忽視。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建設用地逐年增加,耕地面積逐步減少的趨勢在進一步加劇。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農業基礎建設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改善耕地質量,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我區貧困地區主要應搞好以水源建設為重點的水利設施建設,改善灌溉條件,實現人均1畝水澆地或4畝高標準旱作基本田,保障貧困農民基本生活用糧需要;同時做好坡改梯和水平畦田建設為主的中低產田改造工程,保證群眾有一個穩定的糧食生產條件。
(二)確保糧食主產地種植面積,做好糧食作物的轉化增值。貧困地區要因地制宜確定自己的糧食主產地,結合糧食補貼等優惠政策,采取一定措施支持糧食主產地的糧食生產,首先保證本地區糧食自給。把發展糧食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統籌考慮,以糧食為重點開發對象,發展精深加工技術,延長糧食產業鏈,增加糧食附加值。通過發展養殖業,帶動糧食轉化增值。
(三)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科技應用水平。尤其要開展好以推廣農業適用技術和普及糧食優良新品種為主的農業科技培訓,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地區粗放耕作、粗放經營的糧食生產現狀,提高糧食生產技術和水平。
(四)嚴格耕地管理制度,切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為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國家出臺了嚴格的用地和耕地保護制度,對占用耕地實行嚴格的審批手續和懲罰措施。貧困地區要切實抓好落實工作。同時,各地還應根據本地實際,制訂出臺適合當地時實際的保護耕地優惠政策,鼓勵各級、各類組織或個人開發治理荒山、荒地,做好保護現有耕地和努力增加耕地面積兩項工作。
(五)免征貧困地區農業稅。貧困地區主要以糧食生產為主,農業生產比重大,農牧民收入主要來自糧食生產。加上貧困地區本身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耕作技術粗放,靠廣種薄收增產增收,農業稅負擔重。建議從貧困地區財政困難的實際出發,以上級轉移支付方式一次性免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的農業稅,減輕貧困農牧民負擔。
(六)對貧困農牧民糧食生產給予直接補貼。當前,解決貧困群眾的溫飽問題仍是我區扶貧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糧食生產直接關系到扶貧工作的效果和進程。建議對貧困旗縣糧食生產給予直接補貼,特別是現行的糧價補貼、糧種補貼、農機補貼等優惠政策要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優先保證貧困群眾糧食生產的自給,為進一步實現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精品范文
1部分倒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