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10 03:24:00

導語:農村經濟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

一、**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

**年,全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強“三農”工作,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了農民收入突破性增長、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村勞務創收成效顯著的目標,保持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全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92億元,較上年增長7.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50元,增長15.1%,是近年來增收最多的一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是:

(一)農民增收實現歷史性突破。自治區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工作,狠抓了低收入農民的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實現歷史性突破,增收額首次超過400元,與全國收入差距拉大的勢頭初步得到遏制,南疆三地州農牧民收入增長走出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增速首次超過了全疆平均水平。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產業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農民增收領域拓寬:植棉增效260多元,是農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徑;環塔里木盆地收益超過3000元的精品果園不斷涌現,特色林果業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搖錢樹”;畜產品價格上漲和出疆量增加,使畜牧業增收勢頭強勁;勞務創收能力顯著增強,農牧民人均勞務增收130元以上,現金收入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個百分點。此外,保護性耕作、測土施肥、高效節水大面積推廣應用為農業生產節本增效起到積極作用,多熟制、萬元田及設施農業等一批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領域。

(二)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我區以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為主線,加快四大基地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促進了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總產878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確保了區內產需平衡;棉花產量達270萬噸,增長8.4%,在全國棉花市場的占有份額繼續提升。特色林果果品產量450萬噸,環塔里木盆地已形成近千萬畝的特色林果產業帶。以肉類、牛奶為主的畜產品產量分別達169.2萬噸、194.2萬噸,增長6.9%、8.0%。以枸杞、啤酒花、加工番茄等為主的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和結構調整的又一舉措,以冷水魚養殖為特色的水產品達8.8萬噸,增長4.1%,以反季節瓜果、特稀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規模達60余萬畝,大棚溫室效益明顯增加。

(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伊犁河南岸干渠明渠襯砌和隧洞開挖過半,額爾齊斯河喀臘塑克水利樞紐發電引水洞挖基本貫通,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工程累計開工253項,完工192項,下坂地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已圍堰截流。農業節水力度不斷加大,新建灌區配套建筑物2.7萬座,打機電井2426眼,修防滲渠道4494公里,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2萬畝,改良鹽堿地71萬畝,改造中低產田85萬畝,完成退耕造林110萬畝,綠洲內部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生活設施進一步完善,新建和改造加固城鄉抗震安居房44.3萬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5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改擴建農村公路6700公里,解決了2.1萬戶用電問題,新增農村戶用沼氣6.45萬戶。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力不斷增強。重點扶持了紅棗、核桃、辣椒、褐牛、冷水魚等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設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資金,加快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和擴大精深加工,加速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目前全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6174家,輻射帶動全區60%以上的農戶增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全區17.3萬名農村經紀人已逐步成為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重要力量。外向型農業發展迅猛,香梨、杏干、紅花、大米、腸衣等農副產品已享譽國內外,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外向型為主導的優勢產業。

二、**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困難和問題依然存在:

一是我區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促進農民快速增收的任務依然艱巨;

二是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薄弱,農業基礎設施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村基礎設施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求;

三是農業發展方式相對較落后,農業綜合服務體系不健全,亟待盡快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