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供求規律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29 03:42:00

導語:經濟供求規律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供求規律調研報告

黨的**報告中提出,要在21世紀頭20年內,集中力量全面建設高水平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康社會。江總書記的“三個代表”要求全黨人員在工作中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而安全文化又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安全生產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一個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安全健康有保障、對生命價值、生命質量和代表安全、健康、環保等現代文明理念的“綠色消費”生活時尚、生活方式追求的社會。

關于“文化”一詞有多種理解,從廣義上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但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文化”這一詞時,一般并不是指廣義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類精神方面的事物,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在安全文化表述中較為全面的表述應當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在向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活動中,為維護自身免受意外傷害而創造的各類物態產品及形成的意識形態領域成果的總和;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安全生產、安全生活的精神、觀念、行為與物態的總和;是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標準的總和;是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值的文化。

無論安全文化的定義和概念怎樣表述,安全文化總是在人類的生產實踐過中產生的,受人們生活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人們的安全意識不可能超出他們所在社會的經濟條件,經濟水平決定著安全意識發展水平。本文從經濟學的供求規律對安全文化影響上來探討安全文化的發展過程,并且闡述政府在安全文化宣傳推廣中的作用。

一、安全文化的需求

按經濟學上的解釋,欲望形成購買商品的動機,動機產生了對某種物品的需要,有了購買力才能形成需求,即需求是有購買力的需要。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比如在生命誕生時人們就有生存的欲望,這是人作為物種的一種本能。人類生存方式就是得保障自己的生命不受威脅,健康不受損害。原始社會的群居狩獵是人們在自然中形成的為了使個體得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它就是一種生存欲望的表達方式,也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對付災害和猛獸的經驗。有了生存的欲望就有對自身安全的需要。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求分五個層次,依次是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人類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經濟達到一定的水平,就會對安全的需求要求越高,就會慎重對待風險高的工作??墒钱斎藗兓镜纳硇枨鬀]有得到一定的滿足,這必然在某些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去冒著生命和健康的危險去獲得謀生的資料。就會出現“要錢不要命”到“要錢也要命”,最后是“花錢去買命”的現象。并且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科技的發展也比較有限,這必然存在缺乏安全的具有高度危險的行業。根據資源的稀缺性理論,這些行業往往也是利潤比較高的行業,在各方利益的驅動下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故。

最初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和要求,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核工業領域,主要原因是核泄漏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經濟損失是人類難以承受的。核工業技術及宇航技術是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這種安全文化的提出也是經過無數次血的教訓換來的。而且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且這種價值遠遠地高于所獲得的經濟利益。這樣人們購買力提高達到足以用作為生理需求的一部經濟利益去換取安全需求,這樣真正安全文化需求才得以形成。

在商品經濟社會里,有市場需求而且這個需求增長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催生滿足這種需求的產業。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但安全管理卻相對滯后,這種發展是不均衡的。早在10年前就有很多專家學者,呼吁并關注安全文化產業的形成,但由于種種原因,安全文化產業目前還沒有真正形成。嚴格地講,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只是一些關于安全文化的產品和生產經營這些產品的企業。如果從經濟上找原因主要還是我國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大,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對過去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比起經濟發達國家還是比較落后,人們受到一定經濟條件制約,仍是把更好的生存放在首位,經濟上表現為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自身的安全。而且由于有些人由于經濟原因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較低,認識不到自己生命和健康的價值,也無法適應高技能的工作,因此有時為了生存下去只能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輕易去交換。而我們的企業也是如此,由于競爭的加劇,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它們也就降低了保障職工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需求,因此才出現事故的頻頻發生。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安全的需求一定會達到很高的要求。

二、安全文化的供給

供給取決于需求,因此安全文化的供給也取決于安全文化的需求。從人類對安全的盲目追求,到現代安全文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人類的誕生到19世紀,該階段人類對安全認識是宿命論的,對安全的追求是盲目的、無科學依據的;第二階段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80年代,在該階段企業開始應用科學的管理手段,但安全管理模式是以傳統的和經驗的為主體,安全管理方法論上是以“事后彌補”為特征;第三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安全文化具備了現代社會的特點,注重科學,以人為本,安全管理模式采用綜合型對策,安全管理方法論上是以超前預防型為特征。

第一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人類還是以維持自身生存和繁衍的生理基本需求為主,對安全需要相對較弱。因此根本談不上安全文化的供給問題,其實最基本的安全產品也無法供給。人們對于安全需要只能求助于神靈等虛幻的東西。第二階段生產力高速發展,作為上層建筑的安全文化也得到了有益的探索。不過在此過程中,經濟的發展是粗放的,企業管理的理論也不成熟。企業文化沒有形成,那么作為企業文化一部分的安全文化自然也無法形成。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盲目擴張,而雇員們為了自己及家人更好的生活鋌而走險,去做具有很大危險的工作。但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阻礙了經濟發展的前程,這使企業主們和雇員們不得不思考安全問題,盡管安全管理是事后的、經驗的,但是對于安全的需求是顯而易見的。有了需求,供給自然產生。因此這階段關于安全的產品和經營這些產品的企業開始在市場上興起。并且學術界也有很多的專家關注企業安全文化的建設,安全文化進入啟蒙階段。第三階段由于生產力高速發展,科技進步帶動經濟的高速騰飛,各種人類無法控制的危險在生產中大量出現,并且一旦發生事故就會給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安全需要越來越高。在這一階段人們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安全環境,企業也有能力為雇員提供更安全的工作場所,安全就有了很大的需求空間,這必然促進這一產業的發展,也就增加了這種產業的供給,關于安全的產品和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進入本質化階段。同時政府也開始介入,關注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問題,對常出事故的行業進行強行管制,這就提高了企業出事故的門檻。由于企業、政府、雇員自身三方的需求,關于安全文化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安全專家也日益多了起來,關于探討安全文化方面的文章、會議也相當多,安全文化作為獨立的部分也得到了強化。這樣供給的增多必然會形成全社會關注的大安全文化。

三、安全文化的供求平衡

安全文化的發展和提高必然帶動安全產品、人們的安全意識的提高。但每種事物的發展必然付出相應的成本。如果生產中安全投入的資金大于事故發生的成本,那么企業就會減少投入;相反,就會增加投入。市場會根據企業對安全的需求和供給自發地找到平衡點,不管這個平衡點是否合理。那些高危行業一旦發生事故無論在經濟上和社會上都會造成巨大損失,出事故的門檻相當高的,經營者無法承受這么大的成本,因此對于安全生產的意識是相當高的,也舍得在生產上加大安全資金的投入。但一旦投入資金到出事故可允許的范圍之內就會停止,這樣就呈現出事故發生的反復性。如礦山行業。出了事故,馬上在全礦掀起學安全、抓安全的熱潮。增加職工的安全培訓,加大現場安全防護。一旦長時間沒發生事故,安全資金投入和思想意識投入馬上放松下來,再加上生產緊、任務重,各種觀場安全問題不斷出現,再發生事故已無法避免。一般情況,沒有危險行業事故發生的幾率相當小,因此基本上沒有安全投入或者投入只是象征性的。經營者從不倡導安全文化,職工的安全意識比較弱,安全文化根本不可能形成。

四、政府的作用

市場經濟特征之一是自主性,這就決定了經營者具有獨立的市場行為能力,可以自主地做出經營決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利潤最大化目標的追求必然導致經營者盡可能地減少投入,增加產出。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社會組織的經營者、管理者乃至普通勞動者,無不希望生產順利、經營有序、效益提高、利潤增長,人人平平安安。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事故仍常有發生,血的教訓給我們更多的思索。生產過程中在結果不可預測、風險無法確定的情況下,誰都不愿意把安全當作一回事。并且發生事故的門檻低。如果出了事,經營者也可一逃了之,政府收拾殘局。即使是經營者有責任心,但作為有限民事責任主體,承擔的也僅是有限的民事行為能力,不可能承擔全部的責任,這樣不可避免地將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或多或少地向整個社會轉嫁擴散。這樣在安全生產領域上就出現“市場失靈”現象。因此在安全文化推動上,僅憑市場經濟的自主調節是不夠的,需求和供給無法在安全投入與意外損失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政府作為“看得見的手”在安全文化的推廣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人民的生活質量、健康質量提升得也很快。我們改革開放幾十年走過的道路是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過的道路。但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起來社會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理性思維還不成熟,安全意識跟不上。這就需要政府在安全文化的推廣上起到強有力的作用,汲取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建設中用血換來的安全文化經驗,對整個社會不斷進行安全文化的宣傳強化,直到人們自發的安全意識到自覺的安全行動,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是真正的文明社會、小康社會,人們在其中才能盡享生活的樂趣。

盡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作為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共同體。安全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也能保證安全生產得以有效的實現。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的悲劇我們不能再重演,積累的寶貴經驗我們要借鑒,這樣可以使我國在經濟發展中少走很多彎路。這也是保障我們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完成黨的**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

政府在安全文化的推廣和宣傳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目前我國的經濟環境下,安全文化走自上而下的強行推廣到企業和職工自覺安全意識的提高是有效的社會安全文化建設的途徑。特別要加強政府的立法、執法作用,加強各種人員的安全認證。并在認證體系上與國外的認證體系接軌,走安全文化國際化道路,盡快把我國的安全管理提升到國際化水平,消除市場經濟中安全管理的市場失靈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