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社區工作站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7 03:15:00
導語:考察社區工作站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學習外地社區建設工作先進經驗,推動我區社區各項工作上臺階、上水平。今年3月12日—20日,由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歐陽頌東帶隊,區委組織部、區文明辦、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辦公室及鄉鎮有關人員組成社區工作站考察組,分別赴四川省成都市、江西省南昌市進行為期7天的學習考察??疾旖M先后考察了成都市錦江區、成華區,南昌市**區南浦街道象山工作站、十字街道建設橋社區工作站等單位。通過聽取介紹、查閱資料和實地參觀等方式,著重對社區工作站的職責、內容、管理等方面情況進行深入了解,既開闊了眼界,又啟迪了思路,達到了考察目的?,F就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各地社區工作站的興起與現狀
社區工作站是近年來我國社區建設中出現的新事物。**年初,**市**區最早提出設立社區工作站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隨后,深圳、杭州、成都、南昌、南京和青島等十多個地區相繼實行社區工作站模式。其中,深圳市的力度最大,不但在全市各居委會設立社區工作站,還從今年起,開始醞釀行政權力下放社區及撤消街道辦工作,計劃到2013年使整個深圳市的行政架構發生重大變革。相對而言,成都、南昌等地在社區工作站建設中,管理最為規范,效果也極為明顯,有較好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重點對成都、南昌兩地的社區工作站現狀及基本情況進行專項考察。
錦江區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區,自唐宋以來就因“百業云集,市廛興盛”而被譽為“首善之區”,是國務院確定的商貿繁華區。全區面積62.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余萬人,現轄16個街道辦事處45個社區居委會。**年11月,錦江區下發了《成都市錦江區社區治理“3+1”工作體系實施意見》,正式提出,45個社區全部成立社區工作站,社區工作站作為街道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的派出機構,屬于自收自支全民事業單位,為居民提供由政府埋單的公共服務和居民埋單的個性化服務,傳統的社區居委會不再從事具體的行政事務辦理,轉為反映民意并監督社區工作站的履職情況。成華區則是成立全省首家民辦非企業組織“”社區政務,而政府將提供報酬購買其服務。成華區民政局審核并發放了營業執照,其注冊資金為3萬元。工作站設理事會,有成員3人。工作站一般由4-5名人員組成,其中站長1名,由社區居委會主任兼任,工作人員3-4名,來自社會招聘或吸收現有有關部門的協管人員,一年一聘,費用根據項目由政府打捆包干。
**區是南昌市的中心城區,全區面積30.654平方公里,轄13個街道辦事處,322個居委會,總人口近50萬余人。**年,**區對社區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在每個居委會都設立社區工作站,并明確其為社區行政事務的執行主體。**年,**區出臺了《**區社區工作站管理規定》、《**區社區工作站人員管理規定》,進一步規范了社區工作站的職責范圍。其中,南浦街道象山社區現有居民1355戶,4675人,是遠近聞名的老先進點。十字街街道建設橋社區是全國聞名的現代新型社區,整個社區占地1平方公里,共有居民2500戶,8900人。曾先后獲得“全國文化先進社區”、“全國百佳學習型社區”、“全國體育先進社區”、“全國首批綠色先進社區”等諸多稱號。總書記視察建設橋社區后指出:這個社區功能齊全,服務完善,今后社區建設的模式就要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區的社區工作站屬于街道辦事處的派出機構,由6—9人組成,站長、副站長分別由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副主任)兼任。工作站每年的專項工作經費為12000元。
二、各地社區工作站的模式與作法
在考察過程中,我們發現各地情況不同、基礎不同,在設置社區工作站上的做法也不盡相同,根據社區工作站與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不同關系,可以歸納成三種模式,即平行模式、合作模式、下設模式。
1、平行模式。這種模式以南昌市**區的做法為代表,即工作站與居委會是并行關系,屬于街道辦事處的派出機構。**年12月南昌市轉發《**區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規定,在社區設立社區工作站,屬于街道辦事處的派出機構,履行社區內各項行政事務。社區工作站和社區居委會是并行的兩個組織,分別擔負不同職能。社區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全部實行聘用制,由街道按照市、區的統一要求,按屬地管理原則,實行公開招聘,并依法簽訂聘用合同,一年一聘。工作站與居委會合署辦公,共同享有對辦公經費的支配權和辦公用房、服務設施的使用權。深圳等地的做法與**區的作法基本類似。如**年2月深圳市下發的《深圳市社區建設試行辦法》規定,社區工作站完全獨立于社區居委會,在街道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承辦政府職能部門在社區開展的工作,以及其他由各區政府確定需要進入社區的工作事項。工作站設立之后的人員則直接由各區組織、人事、民政部門統一組織招考聘用。在社區管理的資金投入上,將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凡屬政府事權范圍內的事項,一般由政府投入,并由各區政府納入財政年度計劃。
2、合作模式。這種模式以成都市成華區的做法為代表,也是今后社區工作站發展的趨勢。成華區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社區工作服務站,由政府根據社區服務人群多少、面積、服務項目等情況,進行綜合測算,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采取全年打捆包干經費(含人員經費和辦公經費)的方式向工作站支付報酬。政府主要“購買”社會救助、下崗再就業、職業指導、職業培訓、社區計劃生育、社區殘疾人事務、文體衛生、信訪、安全生產等幾類服務項目。為便于啟動工作和對執行社區工作成效的監管、考核,街道辦事處將每月預付一定的經費,用于工作人員基本工資、社保費用和辦公費,合同期滿時后根據考核情況,再付余款。去年10月30日,來自中國社科院、美國,**、寧波等地專家學者在“中國社區參與式治理”專題會議上,對成華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專家認為成華區的模式框架很科學,有些類似加拿大目前的做法,通過市場的方法強化社區服務,可以從下而上,向社區服務項目承包制過渡,這樣既保證政府的延伸服務不打折,又不違反居民組織等法律。今后,社區工作服務站還可向“社區經理”、“社區經紀人”、“社區CEO”這種更先進的模式發展。
3、下設模式。這種模式以**市**區的做法為代表。這是最早的工作站模式,也是較為普及的模式。如**市**區規定社區工作站必須在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的領導下工作,從事社區管理和服務,完成原由居委會擔負的工作。社區工作站是居委會的工作機構,兩者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社區工作站的主要職責是落實社區居委會提出的工作計劃,定期向社區居委會匯報工作等。社區工作站由站長(主任)和社工專干組成。社區工作站的辦公經費和場所由街道辦事處提供。目前,大連、廣州、杭州、寧波、南京、常州和青島等地的部分城區的社區工作站都是采用這種模式設置的。然而,這種通過社區工作站來承擔居委會的行政職能,以探索“議(決策)行(執行)分設”的管理模式,由于其工作站仍作為居委會的下屬機構存在,議行不能真正實現分離??梢哉f,這種模式,改革不夠徹底,雖然比較穩妥,但推廣意義不大。
還有近年來在社區建設中出現和普遍被推廣的幾種作法,雖然不屬于真正意義的工作站,與社區工作站有著密切關聯,在此也簡作介紹。一種模式是社區警務站、社區衛生站等,這在全國最為普遍,這種社區工作站實質是職能部門在社區的辦事機構,其工作人員由職能部門派出,并由派出單位考核、管理,工作站經費由派出機關供給。社區居委會和工作站相互協助、配合,社區工作站接受社區居委會的指導和監督。在全國各地區,基本上都能做到了一社區一警務站(室)、一社區一衛生站(室)。另一種模式是由區政府或街道辦事處聘用社區專干,并與居委會成員一起辦公。如我區人勞部門、計生部門都有聘用社區專干??梢哉f,聘用社區專干的方法已經普遍被各地采用。以上兩種模式,如果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只能算是社區工作站的雛形或補充形式。
三、社區工作站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利弊分析
社區工作站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如果我們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加以利用,首先必須了解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應該說,各地各種形式的社區工作站的產生都具有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背景。總體看來,社區工作站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產物。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初期,我國開始推進加強社區建設時,大部分從企業剝離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移出來的服務職能,全都如潮水般涌向社會,導致大量社會事務都沉淀到社區中來。據民政部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社區居委會承擔著160多項工作,150多項臺帳記錄,面對20多個部門近40個項目的檢查,要出具20多種證明,被考核的任務多達40多項。臺帳材料多、調查報表多、證明蓋章多、會議活動多、檢查考核多、組織牌子多、硬性指派任務多等問題在不少地方已成為普遍現象。社區居委會從幾乎沒有什么事情可做,到幾乎什么事情都要做。加上還要面對干部少而事情多這一矛盾,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關給社區增加工作力量自然就成為一種沒有選擇的選擇,社區工作站便應運而生了,這就是各種社區工作站產生的共同背景。
在改革過程中,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產生,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利與弊,社區工作站也不例外。
從實踐上探討,社區工作站設立后帶來的三大利極為明顯:1、還居委會的本來面目。從法律上講社區居委會作為居民自治組織,但它事實上卻成為街道辦事處的分支機構,承擔了繁重的行政職能,社區工作站的設立,也意在剝離居委會的行政職能,使居委會真正發揮其自治功能。各地設立社區工作站后,承擔了過去居委會所承擔的綜合治安管理、低保申領、勞動保障等行政事務,使居委會從繁重的事務中脫身出來,集中精力收集聽取民意,為轄區居民謀事議事,搞好社區民主自治。2、社區工作好做多了。過去,群眾形象地稱居委會為政府的“腿”,現在,群眾形象地稱工作站為政府的“手”。社區工作站發揮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手臂”作用,把上級政府工作部門委托交辦的各項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有效避免了如果居委會不配合,工作就難以開展的窘況,使城市社區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3、形成“一級政府三級管理”新體制。建立社區工作站是個有益的探索,使得政府職能重心下移,在原有的市、區、街道辦“一級政府兩級管理”體制中,再把管理末梢延伸一級到社區,從而完善社區治理結構,解決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殘缺、社區工作者隊伍機制不活和社會公共管理無序問題。在這種體制架構下,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權益得以重新回歸,政府行政事務的處理得到有效保障,有利于推進基層組織規范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設。
從理論上探討,設立社區工作站也帶來了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1、把工作站設在社區一級,是將行政性權力下沉到社區的表現,這與憲法、城市居委會組織法的制度設計有不盡相符之嫌。2、居委會不從事具體事務,社區居委會的聯系群眾的功能就逐漸被抽空,漸漸被邊緣化,法律規定的居委會要協助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關的工作任務也難以完成。3、社區工作站的經費將變成預算內開支,成為剛性支出,將提高行政運行成本。4、有些地方的社區黨支部、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是三塊牌子,一套人馬,到底是代表政府還是代表居民,角色難以分清。
四、關于我區成立社區工作站的思考與建議
通過對各地設立社區工作站的實踐考察和利弊分析,不難看出,社區工作站從現實意義來說,有利于加強黨和政府對社區工作的領導與管理。特別是經濟越發達地區和民主化程度越高地區,都把設立社區工作站作為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工程進行推進,如**、上海、深圳等地區都先后設立社區工作站。海南省作為全國最大的特區,我區又是特區省會城市的中心城區,有必要也必須在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工作中走在全省的前列。
(一)我區設立社區工作站的有利條件
我區共有9個街道,52個居委會(其中包括鎮居委會5個),居委會干部312名。每個居委會由6人組成,設主任1名,副主任5名。居委會成員的生活補貼,按照全額撥款事業單位6級辦事員現行工資執行,兩年考核稱職晉升一個檔位工資。每個居委會每月辦公經費800元。以上兩項經費由市、區兩級財政各負擔50%。同時,居委會干部的醫療、養老等保險都按有關規定辦理。由于居委會的辦公經費和成員的工資全部由政府撥給,我區居委會干部已不再是《居委會組織法》中的所說的拿補貼的居民,而是基本上成為拿財政工資的社區專職工作者。2001年,我區又向社會公開招聘60名居委會專職成員,而其它居委會成員則按照海辦發[2001]36號文,全部轉變為專職成員,“準公務員”的性質更加突出,使居委會“準機關”屬性也突現出來??梢哉f,我區的居委會事實上已經成為政府的派出機構——社區工作站。因此,我區若設立社區工作站,不會存在較大的阻力。同時,在設立社區工作站的初期,可以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由社區黨支部、居委會人員“交叉兼職”社區工作站人員,不增加人員和經費,保證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等待條件成熟后,再推進社區基層組織“議行分離”改革步伐。
(二)我區社區工作站的職責定位
社區工作站的性質。結合我區實際,我們認為應該選擇平行模式設立社區工作站。社區工作站的性質是街道辦事處的派出機構,承接原屬社區居民委員會行政職能的新機構,是社區行政事務的執行主體,主要履行社區居委會在實行群眾性自治過程中剝離出來的本社區內各項行政性事務,以及與社區管理相關的其他社會職能。社區工作站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在職能部門的指導、幫助下,完成街道辦事處下達的工作任務,并與社區居委會等其他社區組織相互聯系、相互協助、密切配合,逐步實現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文化繁榮、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現代社區目標。
社區工作站的任務。基本上可以分為五大項:一是完成社會保障、就業、社區服務、綜治、普法、文化、教育、科普、環境、衛生、計生、群眾團體等社區發展與社區建設過程中,政府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需要社區協助完成的行政性事務和與社區相關的社會性事務;二是協助社區居委會做好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性工作;三是充分利用社區內各種社會資源,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經營活動,積極探索具有特色的社區發展道路;四是定期向街道辦事處、社區黨組織匯報工作和向社區居委會通報工作,接受社區居委會和居民群眾的監督評議;五是完成上級黨組織、政府交辦的各項工作,包括上級布置的臨時性、突擊性工作。
社區工作站及人員設置。社區工作站基本上都是按“一居一站”設立,與社區居委會合署辦公。社區工作站根據常住戶數配備專職人員6名,具體設為社區群工、民政、文教、環衛、綜治、計生、勞保等干事。社區工作站設站長1名,副站長1-2名。原則上站長由社區黨組織書記或社區居委會主任兼任,副站長由社區黨組織副書記或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兼任。社區工作站專職人員全部實行聘用制,由街道辦事處按照市、區統一要求,實行公開招聘。社區工作站工作經費由區財政統一核撥。工作人員的工資由區政府制定標準,醫療保險等按有關規定執行。
(三)我區社區工作站的發展方向
社區居委會作為城市的基層自治組織,因為要應對的事務越來越多,負擔過重致使社區工作站的設置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那么,作為農村的基層自治組織——行政村村委會,同樣要面對越來越多的事務性工作,尤其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后,村委會在應對大量事務性工作時也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隨著農村實行村兩委直選后,村委會的自治作用成為一把雙刃劍,自治程度高了,一方面對政府工作是一個極為有利的促進,另一方面,政府和自治組織之間的必然矛盾,將會導致以后的村委會必然會越來越難管。因此,我們在全區52個居委會成立社區工作站后,極有必要對在行政村里設立農村工作站進行專題研究和試點,通過實踐,創新農村管理體制,切實加強黨和政府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為我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