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20 03:57: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報告

貧困山區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山西乃至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大難題。石樓縣從一個貧困山區小縣的實際出發,全面整合各類“三農”資金,大力實施以扶貧移民為總抓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僅2004年―2007年全縣整合各類“三農”資金2.65億元,建成了25個新農村示范村,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這個國家確定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已經得到了國家扶貧資金主管部門的總結推廣。

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

石樓縣位于**,黃河東岸,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200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8元,財政總收入3388萬元,是全省最貧困的縣,也是國家確定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石樓作為一個特困縣,多年來得到了國家和省、市各級的大力扶持,歷屆縣委、縣政府從給錢給物的“救濟式”扶貧到扶持發展生產的“開發式”扶貧,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自然環境惡劣、人口居住分散等各種客觀條件制約,加上各類扶持資金使用中“撒胡椒面”現象的存在,往往收效甚微。要改變這種分散到各部門大范圍平均投資的模式,就必須將各種專項資金整合起來,投入到扶貧移民點和整村推進村,以便形成拳頭的力量,使有限的“三農”資金發揮出放大效應。正是基于這樣的特殊背景,該縣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以扶貧移民為總抓手,整合“三農”資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新思路。

以扶貧移民為總抓手

在以扶貧移民為總抓手來統籌該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下,他們按照“進城(鎮)、沿路、下山、出溝”的布局原則,從建設“三縱兩橫一循環”的交通網絡入手,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著力將水、電、路、校、醫、訊、產集中配套,計劃用5―7年時間,并村282個,把全縣80%以上的人口集中到適于生存、便于生活、利于生產的“1城5鎮81個中心村”,到“十一五”期末城區人口集聚達到4萬人。

該縣在以扶貧移民為總抓手的框架內部署了四項支持性工程:一是以退耕還林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對扶貧移民遷出村實行整村退還,為移民戶尋找基本口糧,擺脫農耕束縛,確保人口能遷得出。二是對大農業進行了重新布局,確立了“西部紅棗東部核桃”全覆蓋的思路,建設畜禽基地,為移民人口提供產業支撐。三是實施了以黃河大橋和連接晉陜兩省的石辛線為重點的“三縱兩橫一循環”的交通建設工程,把移民中心村鎮用公路串到一起,從根本上改變了石樓在全省“交通末梢”的區位劣勢。四是按照依托資源辦工業、依托農業辦工業的思路,啟動一些項目,為移民戶就業、增收提供了可靠的門路,使全縣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

整合資金全力推進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

在石樓這個特困小縣,資金的嚴重困難成了制約該縣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障礙。面對現實,該縣縣委、縣政府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投入機制,全面整合各類“三農”資金,力爭把國家的各類扶持政策用好用足。在資金整合中,該縣的主要做法:

立足縣情,科學整合。一是努力疏通資金來源多元化的渠道,鼓勵各部門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二是堅持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交通資金修路,移民資金建房,教育資金辦學;三是堅持部門負責,事權明確,權責匹配;四是堅持統一管理,集中投入,減少了部門行為的隨意性及部門資金的分散性,實現了各類扶貧支農資金的“性質不變、渠道不亂、用途不改、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的目標。

典型帶動,注重實效。該縣從抓好典型示范入手,認真選擇了一些區位條件、班子狀況、群眾基礎都較好的扶貧移民新村作為典型來培養,作為資金整合的重點工程來實施,使資金整合的效益首先體現在示范點上,全縣19個示范點的建設都體現出高標準規劃、低成本建設、寬主體投資、嚴要求管理的特點,很好地發揮了資金整合的帶動效應。如羅村鎮作為規劃建設的工業重鎮,共整合扶貧移民、基礎設施建設、危房改造等各類資金3000多萬元,完成了街道拆遷改造硬化美化亮化,吸引外商大力投資,為石樓啟動工業和小城鎮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嚴格管理,規范運作。為了確?!叭r”資金通過整合發揮最大效益,同時保證資金運行上的規范,縣里出臺了推行支農資金整合工作實施方案,在縣財政局設立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專戶,專戶由財政預算會計在國有商業銀行開戶,省、市資金下達后,財政總預算會計及時從國庫撥入支農整合專戶。在資金的使用上堅持“五把關”,即嚴把項目整合入庫儲備關,嚴把資金項目安排關,嚴把工程質量驗收關,嚴把資金管理報賬關,嚴把項目績效考評關。由于管理嚴格,整合支農資金實施的各種項目投資少,效益高。

貧困山區建設新農村的成功之路

從2004年至2007年,該縣全面整合各類“三農”資金,大力實施以扶貧移民為總抓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縣有9個鄉鎮22個移民點,整合各類“三農”資金2.65億元,并且發動農民自籌資金6777萬元,完成建筑總面積達18.73萬平方米,實施退耕還林66萬畝,解決人畜飲水25處,通電22處,新修鄉村道路158公里,新修、改造中小學22所,新打壩造地252畝,栽植經濟林11285畝。由于上述項目建設任務的完成,使全縣居住在山莊窩鋪的2303戶、11000口人已經移入城區、集鎮、中心村,已初步建成新農村示范村25個。

扶貧移民項目的實施,也極大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全縣經濟的發展。2007年和2006年相比,建房及配套設施等拉動社會總投資2.38億元,同比增長4.29倍,建筑、建材企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產值同比增長32%,勞務輸出增長29%等等。

扶貧移民項目的實施,還帶動了一批山區群眾的自發移民,近兩年全縣有700多戶3400多口人通過自發移民已經搬到了城鎮和中心村。

眼下的石樓,許多山區百姓家家想移民、戶戶爭移民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全縣上下以扶貧移民為總抓手,整合資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正一浪高過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