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情況審議整改報告

時間:2022-11-02 10:12:00

導語:三農情況審議整改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情況審議整改報告

縣人大常委會:

**年3月26日,**縣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10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縣政府農業辦公室主任胡紅兵受縣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關于全縣“三農”工作情況報告》,會議充分肯定了近年來全縣“三農”工作取得的成績。同時指出,還存在以下兩個方面不容忽視的問題。在農村土地流轉中,一是缺乏具有規范性的、指導性的文件;二是缺乏規范性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在農民增收方面,一是結構調整力度有待加大;二是農業資金投入管理有待加強;三是農民捐集資等負擔管理有待加強;四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有待加強;五是對邊遠、貧困地區的投入有待加強。針對會議指出的有關問題,縣政府及時進行研究,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整改落實。現將整改措施報告如下:

一、關于土地流轉中缺乏規范性的指導性文件問題

我縣已于2002年出臺了《**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辦法(試行)》(足委辦發[2002]25號),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原則、形式、程序以及流轉的管理工作都作了比較明確、具體的規定,是目前指導我縣村農土地流轉工作的規范性文件。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新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的頒布實施,相關政策規定已發生較大變化,該辦法已不適應新階段農村土地流轉的要求。市里正在研究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辦法,待市里政策出臺后,縣政府將結合縣情重新研究出臺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如果市里的農村土地流轉辦法不能及時出臺,我們將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并結合我縣實際,對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辦法進行修改完善,以加強對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指導和管理。

二、關于土地流轉中缺乏規范性的合同文本問題

縣農辦和農業局于4月份結合全縣撂荒地調查,對我縣農村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66萬畝,主要流轉形式為轉包、轉讓、租售,占95%。按照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廳、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委辦發[**]6號)的文件精神,我縣將擬草實施方案,于今年6月全面開展農村土地二輪承包清理,妥善處理農村土地承包遺留問題,嚴格做到承包地塊、承包面積、承包合同、經營權證書“四到戶”;加強土地承包合同、承包經營權證和承包檔案資料“三管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和農村土地資源合理利用“雙促進”。

三、關于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問題

近年來,我縣在不斷總結前些年農業結構調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了“面向市場、發揮優勢、依靠科技、培育特色”和“政府引導、宏觀調控、企業主導、龍頭牽引、群眾參與、利益協調”的思路,并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下一步將堅持不懈地主攻三大特色經濟區、五大主導產業、六大特色基地,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一是加快三大農業特色經濟區的建設。目前,正在請西南農業大學專家編制大郵路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區規劃和大銅路現代農業示范區規劃。二是加快培育五大主導產業。目前,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今年重點是加強管理,鞏固規模,加快發展加工流通企業,延長產業鏈條。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加快建立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基地。重點抓好草食牲畜、水產、茶葉、花椒、蠶桑、花卉苗木等六大特色基地建設。同時,加強種苗基地建設,為全縣結構調整提供充足的優質種苗;堅持推進業主制經營,增強示范帶動作用;加強龍頭企業培育,增強輻射帶動功能;強化技術服務,為結構調整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加大目標考核力度,將考核重點擺在產業基地的管護、鞏固和加工流通企業培育等重點環節,確保結構調整取得實效。

四、關于加強農業投入資金管理問題

近年來,各級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尤其是市以上農業項目投入逐年增大,去年投入我縣農業項目資金達到6728.95萬元,同比增長37.5%,其中到位無償資金6400.95萬元,有償資金328萬元,為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今后,將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和項目資金管理力度,做到“三確保”。一是確保農業資金投入方向多元化。按照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在繼續推進大郵路、大銅路等示范區建設的同時,加大對中敖、高坪、鐵山等相對貧困地區的農業項目投入,帶動各地全面發展。二是確保農業資金投入管理規范化。嚴格執行《**縣投入農業項目資金管理試行辦法》(足府發[2000]67號)和《**縣農業投資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足農工組[2003]3號)的文件精神,堅持做到農業投入專項資金專戶儲存、專人管理、??顚S茫攸c工程實行縣級報帳制,審計、監察部門全過程參與監督管理。對資金出現截留、挪用的地區,嚴格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三是確保農業資金投入效益最大化。重點加大對業主無償資金投入項目的監管,用好、用活農業項目資金,引導項目區農民的經濟發展,增加項目區農民收入,確保發揮最大效益。

五、關于加強農民捐集資項目管理問題

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村“兩工”后,目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都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來解決。個別地方存在工作未做細、宣傳工作不到位、資金管理不規范、集資額度不合理等問題。針對這一情況,縣政府要求各街鎮鄉,凡涉及農村的經濟發展規劃、財務預決算、興辦公益事業、重點項目和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嚴格操作程序,做好宣傳工作,尊重農民意愿,控制集資額度,接受群眾監督。嚴禁各種不合理的涉農收費,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對于行政村內的公益設施建設項目,通過召開社員大會或社員代表大會確定;對于涉及全鎮的公益設施建設項目,由同級人代會審議決定。同時縣里近期將分期分批組織街鎮鄉主要領導到開縣學習“八步工作法”,以切實轉變干部作風,創新工作方法,提高做好新時期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六、關于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

近年來,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不斷擴大,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回鄉創業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轉移人數達到17.2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勞動力轉移收入人均1079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9.2%。為進一步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縣成立了勞務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并于4月20年日召開了專題會議,研究部署了勞動力轉移的相關工作。一是確定了目標任務,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6000人以上,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2萬人以上;二是盡力打通縣內和縣外輸出兩個渠道;三是將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技能培訓、組織輸出三大服務系統。四是抓住列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的契機,向市和國家積極爭取資金項目。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在行政服務大廳設立了勞動力輸出服務窗口,初步確定了培訓機構和培訓人員,開展了定單、定點、定向培訓和輸出。

七、關于加大邊遠、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問題

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已實施2年,共啟動10個鄉鎮21個特困村(村級建制調整前為39個)扶貧工作,新修村級公路15條137.5公里村道,解決了3萬人行路難的問題;加大水利建設投入,改善新增灌面7660畝;解決11686人飲水困難問題;完成253戶農村巖洞窩棚戶住房改造;解決0.67萬人溫飽,1.4萬人相對貧困人口低收入問題。目前,尚有絕對貧困人口1.12萬人,相對貧困人口2.2萬人。今年,縣政府已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扶貧工作,進一步加大邊遠、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一是今年啟動的11個扶貧項目中有7個屬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入323萬元;二是將對47戶巖洞、窩棚戶住房進行改造;三是繼續開展社會扶貧捐款,主要用于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四是繼續實行縣領導和縣級部門聯系特困村制度,指導和幫助解決發展中有關問題;五是今年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將安排一部分用于高坪至天寶的扶貧公路建設。我們相信,通過連續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一定能夠得到明顯改觀,造血功能將進一步增強,實現整體脫貧致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