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7 08:17:00

導語:文化體制改革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頒布以后,我們組織宣傳部、編辦、文化局、廣電局、體育局等5個部門,對我縣的文化體制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

一、我縣文化體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化資源分割嚴重,無法形成合力。汝城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文化市場不發達,文化活動欠活躍,文化資源相當貧乏。機構林立使有限的文化資源分屬不同的部門,各單位不能實現資源共享。文聯歸口宣傳部管理,體育場由體育局主管,有線電視臺、有線廣播站及廣播電視網絡由廣播電視局主管,建設中的文體中心由縣一中主管。各部門又由不同的縣領導分管,相互協調非常困難。文化局作為主要的文化主管部門職能弱、編制少、經費嚴重不足,長期以來是個誰都不想去的“冷門”單位。

2、文化事業單位舉步維艱。汝城縣文化局除機關外有4個下屬事業單位,文化系統有干部職工38人,其中男22人,女16人,有干部17人,工人21人。局機關(含文化稽查大隊)15人(其中停薪留職2人);文化館7人,經費全額撥款:圖書館7人,經費全額撥款;文管所4人,經費全額撥款:影劇院5人,經費自收自支??h直文化事業單位除圖書館外,其余都處于半癱瘓狀態,連辦公電話也沒有。全縣23個鄉鎮有文化專干23名,經費差額撥款。實際上鄉鎮文化站已經名存實亡,無陣地、無經費、無活動,僅有的一人實際上在從事有線電視網絡維護,靠收取電視收視費生存。

3、人事制度僵化,專業人才奇缺。一是文化人才整體學歷偏低。近年來文化系統幾乎沒有大中專畢業生到本系統工作,導致人員隊伍知識結構不合理,而經費拮據,各單位又無法拿出資金培訓提高干部素質和水平。二是文化隊伍整體年齡偏大。由于多年來沒有新鮮“血液”注入,使得整個文化隊伍年齡偏大,青黃不接。三是文化人才專業結構欠合理。專業人才以聲樂、舞蹈居多,如編劇、作曲、導演等即將面臨斷層現狀。四是文化隊伍人員工作欠安心。五是文化人才內部流動困難。文化單位性質不同,人員身份不同,財政供給形式不同,優秀文化人才外部不能進來、內部不能交流,特殊人才、拔尖人才等人才流失嚴重,存在著文化人才“引不進、用不上、留不住”現象。文化館核定全額撥款編制10名,現在在崗的只有6人,有一技之長的都下了廣東。

4、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進展緩慢。汝城縣文化產業單位改革起步較早,特別是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成效明顯。2002年10月率先在全市進行了電影公司改制,通過資產重組,實行了“兩買斷”,職工全部得到安置。同時,積極招商引資,與外商組建新的股份制公司,綜合開發廉溪文化廣場及周邊土地。圍繞修復北宋理學家鼻祖周敦頤紀念性建筑——廉溪書院,相繼興建含廉溪廣場、沿江大道、汽車南站、步行街、商住樓和別墅群等項目,總開發面積100多畝,總投資4000萬元,其中公益性建筑500萬元。整個項目開發完成以后,可以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可以新增利稅500余萬元,實現了文化單位改革跟文化產業開發的有機結合。影劇院作為經營性事業單位,今年由縣政府投資100萬元進行了維修改造,擴大了業務范圍。積極開展農村電影放映業務,在全縣實施電影“2131工程”及開展廣場電影放映活動,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文化館、圖書館、文物所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由于上級政策不明朗,同時缺少人才跟經費,改革都進展緩慢,至今沒有明顯成效。鄉鎮有線電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工作方案,但是快兩年了,結果還是難產。

二、文化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建議

1、調整機構設置,整合文化資源??h鄉兩級文化資源貧乏,應該按大文化的思路設置機構,便于整合文化資源,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做大做強文化部門,提高文化主管部門的權威,也便于吸引留住更多人才??梢园盐幕?、體育、廣播電視等行政職能整合起來,組建文體廣播電視局。把與大文化相關的單位全部劃歸其管理,充分發揮管理、協調、服務功能。圖書館、文化館、文物所、文體中心、廣播電視臺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作為獨立法人,各負其職,切實履行文化傳播、服務群眾的功能。影劇院、電影公司、廣播電視網絡公司等經營性文化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充分發揮其主動性。鄉鎮設立文體廣播站,履行管理和服務的職能,經費由財政全額預算,把廣播電視站原有的有線廣播電視網絡移交給縣廣播電視網絡公司管理。

2、文化體制改革應堅持“社會效益為首”的原則。任何文化產品在制作中都要消耗勞動,因而具有商品的一般屬性。同時,任何文化產品都具有社會導向功能,帶有明顯意識形態特征,又必須與社會性質相一致。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既不能游離于市場經濟之外,又要注意到特殊性。文化本身屬于上層建筑,特別是文化中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是黨的喉舌,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聞宣傳要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成為安定團結的發動機。文藝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所以文化生產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在特殊情況下,寧可放棄經濟效益也要確保社會效益。

3、文化單位改革實行分類指導。一是正確把握文化事業跟文化產業的區別,做到“兩手抓”(即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繼續堅持國有、國辦事業單位性質,各級政府要給予扶持,財政要保障必要的經費供給,并逐步增加投入力度。通過舉辦公益文化項目推介會等形式,帶動社會投資文化建設的熱情,使公益文化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經營性的文化產業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支撐,是文化實力的核心和推進改革的重點,應堅持市場主導的方向,打破地域和行業界限,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進入。二是正確把握政策,做好分類定性工作。如:影劇院、有線電視網絡中心等可定性為經營性事業單位,放開搞活,走向市場,打破舊的管理模式。

4、推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在宏觀管理上要實現黨委領導有力、政府管理有效、調控適度、運行有序,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結合。第一,政府管理部門要放權。下放國有文化資產的使用權,按照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通過委托、承包、租賃、轉讓等多種形式,將目前文化單位所使用的文化資產授權文化單位法人代表經營管理。下放干部人事自主權,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在授權基數內相對自主,文化企業根據企業運營狀況和發展需要執行。下放收益分配自主權,公益性單位改革現行工資制度,文化企業按現代企業制度執行。下放文化發展的經營管理權,政府不再直接下達指令性文化產品生產計劃,不無償調用文化企業的人財物和文化產品。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規劃、指導、協調、檢查、監督、考核文化事業單位的運行和發展。第二,政府管理部門行為要規范。政府管理文化的職能要通過法律得到明確和恰當界定。政府管理部門的權力要受到法律法規的有效約束,對政府管理文化的內容、方式、權限等做出符合市場經濟和精神文明要求的盡可能詳細的規定。第三,政府管理部門職能要轉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政府職能轉到主要為文化事業與產業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不直接干預微觀文化活動和企業。把管理重心放在社會管理和市場監管上,管導向、管原則、管規劃、管布局、管市場、管秩序,管住方向,管活機制,管好質量,管出效益。第四,要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和健全版權、廣告經營,市場調查、信息咨詢、資質認證等服務機構,逐步實現中介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進一步發揮各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

5、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一要重視干部整體素質的提高。根據實際情況和職工繼續教育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通過有計劃的干部培訓,逐步提高文化干部的整體素質和知識水平。二要努力培養文化管理人才。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與兄弟縣市聯系,進行人才情況相互交流,把一批有潛力的后備干部派出去學習、鍛煉,成優秀文化干部“發現——培養——使用”機制,同時,外請一批專家人才前來作指導。三要逐步實行全員聘任制,推行單位與從業人員的雙向選擇??蓪嵭幸云溉魏贤杖霝橹鞯膭趧訄蟪曛贫取K囊罨芾眢w制改革。通過建立聘任制、招聘制、合同制等,打破人事制度上的鐵飯碗,使領導干部能上能下,不搞終身制,使文化工作者能進能出,不搞一次分配定終身,從而建立起一套人盡其才、合理流動的人事制度。五要建立崗位工作責任制。制定量化工作的評定標準,解決大鍋飯體制中職責不清、賞罰不明,“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等老大難問題,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六要制定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對文藝創作、演出等特殊拔尖人才、各門類優秀人才給予特殊傾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