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學院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19 03:04:00
導語:科技學院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0月15日院里召開動員大會,對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進行了動員部署。聽了馬院長所作的題為《推動科學發展,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為加快中原崛起提供科技支撐》的動員報告后,認為這次活動要努力在提高思想認識,解決突出問題,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院所上下功夫,要突出“實”字,求實效,辦實事,實事求是,聯系實際,不坐而論道,以“突出實效、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通過學習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領會關于“三農”問題的論述,中央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新論斷,為農業科研的發展進步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國家糧食核心區建設的確立,將會對農業科研創新帶來大量的資金和項目投入。院里“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總體目標的進一步細化、量化,為全院各所全面發展、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加工所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深入調研,找準問題
加工所于**年成立,到20***年已12個年頭。20年以前,所里科研儀器總值約5萬元左右,在院里支持下,經過近幾年的努力,通過各方籌措,目前科研儀器總值近300萬元。2***年省里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加工所作為試點單位之一,于20***年6月正式辦理了工商注冊登記手續。當時,加工所全體上下認真分析形勢,面對各項費用增加、職工收入下降、科研手段匱乏、創收門路單一、人員思想波動的困局,制定了“求生存、求發展、上臺階”的工作思路。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生存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20年以后,全所人員的基本工資得以全額發放。當前,加工所已到了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那就是如何求發展、上臺階,進一步突破瓶頸,實現新的跨越。
為此,加工所黨支部牢牢抓住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契機,進一步強化“三新”大討論成果,在深化學習、深入調研上下功夫,在破解難題、加快發展上求突破。分別采取召開黨員座談會、所中層領導討論會、全所職工大會,到實體實地調研等形式,逐步梳理出影響制約加工所求發展、上臺階的突出問題。
(一)科研方面
1、科研人員太少,尤其是高層次人才不足,無法形成科研團隊,
在申請各類科研項目時受到限制,往往過不了形式審查關。
2、科研儀器數量少。幾年來,加工所利用自有積累資金,相繼投入100余萬元購買了常用的基本實驗儀器。07年在馬院長的幫助下,購買了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儀,高效液相色譜儀,儀器總價值達300余萬元。但總體看,實驗儀器數量少、標準低、不配套、不完善,無法形成自己的科研優勢和特色。
3、實驗場地狹窄。加工所辦公樓是磚混結構,建設用途是寫字樓,全部是單間設計,受建筑結構的限制,無法用于實驗室改造。04年,所里自行加蓋了實驗室,但面積小且上下水等設施不配套,現在的儀器已無法擺放,只好臨時安裝在其他地方,工作環境、水電供應等根本無法保證,無法滿足實驗要求。
(二)開發實體
開發實體弱、小、散,經濟收入不穩定。加工所現有實體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差。當前房產、地產收入是所里主要的收入來源,受多種因素影響,出租價格往往較低。場地不能自主開發,無法保證穩定的收入增長。
(三)職工思想
職工思想不穩定,影響了工作積極性的發揮。由于所里人員身份不同,企業身份的職工情緒失落,不平衡心態加劇,大家更多擔心的是退休后工資沒有保障和收入差距的拉大。攀比心理、上訪心態正在發酵,內部矛盾日漸突出,相互融合、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支持顯得更加困難。雖然所里做了大量細致的思想工作,但收效不大,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思想問題。
二、實事求是,理清思路
通過“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討論、“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逐步理清了思路,制定出“科研是立所之本,人才是強所之路,服務是固所之基,開發是壯所之源”總體思路和原則。工作重點要由尋找生存之路向壯大科研實力轉移,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做文章,確立“功能性成分提取與功能食品”、“食用菌保鮮、加工利用”兩個學科發展方向,要沉下心來,耐住寂寞,韜光養晦,逐步形成自己的行業優勢和科研特色。要塑造亮點,快出成果,力爭3—5年內,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形成合力,向院內一流的研究所看齊。
三、突出重點,強化對策
業以道為根基,事業的發展必須有明確的理論和思想來引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重點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加工所當前突破困局的唯一出路是突出重點,強化對策。
(一)強化科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實現“學科擴張、優勢提升”計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加工所各項工作的重點。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積累,我所在生物活性物質提取與功能食品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要以此為切入點,以人才引進與培養為契機,創新工作機制,抓好科研平臺建設。
1、在院實驗室建設提升計劃中,力求在院綜合大樓拿出800—1000㎡,建設2—3個標準化農產品加工實驗室,以提升科研水準,改善加工學科“短板”形象。
2、完善實驗儀器設備,以突出活性物質提取與功能食品研究技術為中心,配套前處理和加工工藝設備,在二氧化碳萃取、液相色譜的基礎上,添置膜分離、分子蒸餾、超粉碎、微膠囊、低溫冷凍、噴霧干燥等設備。上述配套設備約需經費800萬元,設備到位后要爭取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技術體系“生物活性物質提取與功能食品”實驗室落戶我所,解決長期困擾的科研儀器不足的問題。
3、增加事業編制數量,達到25—30人的人才規模。計劃2—3年內引進博士3—5人、引進培養碩士8—10人,加上現有人員,打造2—3個科研攻關小組,形成有力的科研團隊。
(二)加快中試平臺建設,促進成果轉化。
依據本所科研優勢和特色,充分調研市場,整合院里其他科室的研究成果,利用二氧化碳萃取、分子蒸餾等技術建設1000萬元投資規模的產業化中試項目,本著生產銷售“中間體”的原則,面對化妝品、保健食品市場,先期產品以小麥胚芽油、米糠油、玉米胚芽油為主,二期要面對功能食品、醫藥市場開發芝麻酚、芝麻林素、大豆異黃酮、香椿黃酮等產品。資金問題采取所里出資、個人投資入股、院里支持三方合力解決,盡快建成投產,產生效益,以保證加工所經濟效益的可持續提高。
(三)成立服務中心,服務全院科研。
無論是試驗農場或是加工所,所里為院科研服務的職能始終沒有改變?,F有人員大部分參與科研服務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術。隨著院第二試驗基地的建成、試驗項目的進入,科研人員對服務工作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求更加嚴格。當前,試驗基地面積由800余畝擴增至2500余畝,試驗地道路面積增加10倍,排水渠長度增加20倍,田間服務工作量大大增加。近幾年來,院里投入大量資金完善配套農業機械、灌排水設施,為做好服務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我們計劃利用原有服務人員,以機務隊為依托,成立科研服務中心,承擔試驗基地農機服務、灌排服務、試驗地衛生及溝渠清理等工作。為迎接新的任務,我所將抽出專門人員加強農業試驗知識培訓,進一步提高服務技能,同時和課題組緊密結合,解決其住基地人員少、農業試驗工不足等問題,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我們有能力更有信心承擔起科研服務工作的重任,力爭在幾年內實現科研服務機械化、專業化,上水準、上臺階。同時,采取多種手段,轉變現有企業職工身份,以解決其顧慮重重、情緒不穩及思想波動大等問題,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促進加工所的健康、快速發展,實現農科院全面、和諧、持續發展。
(四)挖掘內部潛力,實現效益最大化。
在院里幫助和幫助下,克服一切困難,利用現有土地在東風路位置建設綜合實驗樓,讓職工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以解決開發創收不穩定、職工工作崗位缺乏、職工思想浮動等問題,消除各種不安定因素,進一步擴大收入來源。
(五)重樹形象,優化外部環境。
加工所多年來一直以試驗農場的的面貌出現,已嚴重影響了科研
工作的開展,制約了加工所整體形象的提升。為此要“外樹形象,內增品質;外引支持,內增活力;外創友好,內增和諧、團結”,以所辦公樓裝修改造為契機,抓好對內對外宣傳,逐步實現樹立新形象,求得新發展,塑造新面貌,實現新跨越。
- 上一篇:人才隊伍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 下一篇:司法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