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工業狀況調查

時間:2022-02-05 05:47:00

導語:家庭工業狀況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工業狀況調查

發展家庭工業,促進人員就業,增加漁農民收入,是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一件大事,也是關注民生、改善民生,轉移漁農村勞動力,縮小城鄉差別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又是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的重要途徑,受到廣大漁農村群眾的熱烈歡迎。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就衢山鎮家庭工業的狀況、問題淺談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一、目前衢山鎮家庭工業的現狀

衢山鎮位于舟山的第五大島——衢山島,是市轄三大島之一,島域面積73.6平方公里,下屬12個社區,3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和1個漁業隊,總人口5.63萬,勞動力富余。主要由農業、工業、漁業、鹽業和二、三產業構成衢山的經濟板塊,其中家庭工業是衢山工業的組成部分。20*年衢山工業產值為7.63億元,預計20*年達到8.78億元,20*年家庭工業產值為36030.1萬元,20*年預計達到44765.6萬元,僅占工業總產值的50%左右,而全年投入的勞力按月累計全年達10萬人次,相對全市人均年度收入顯得偏低。

1、產值總量偏低。20*年全鎮家庭工業從業戶數6472戶,從業人員為79664人次,產值總量為36030.1萬元;20*年度從業戶數為6684戶,從業人員為100020人次,產值總量為44765.6萬元。相對其它行業來說差距較大。

2、產業種類偏少。全鎮僅有手工編織半成品加工、鋼絲網籃、鋸木板加工、水作坊、銅鐵作坊、預制材料加工、寵物服裝、塑料制品加工、網線加工、修理,溫度計半成品加工外,其余的產業還未引進發展,品種顯得較單一。

3、技術人才偏缺。大部分技術人員都是靠實際操作長期實踐,以老帶新、探討摸索所積累或自學成才的,真正經過系統培訓教育、專業技術學校培訓的人員少之甚少,制約了產品的創新增值。

4、受地域的局限偏大。地處海島,交通不便捷,條件不具備,對技術的引進、產業的引進、材料的引進、產品的銷售等都會帶來許多不便因素,制約了發展。

二、影響家庭工業發展的原因

(一)家庭工業基礎薄弱。一是起步晚,如手工來料加工就是僅十幾年,其余產業也只能說在逐年遞增。二是投入少,有些產業投入成本幾千元或僅萬元左右。三是規模小,有些小作坊少的1人,多的也只不過幾人,缺乏統一布局,而且結構還不合理。

(二)傳統觀念的束縛。大部分漁民家庭都把家庭工業作為一種副業在做,有時間做一會,沒時間放下不管,能爭幾個算幾個,找點事干,不閑著就好了,根本沒有當一項經濟支柱。

(三)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偏低。通過調查發現,從業人員中家庭婦女占主導地位,傷殘人員占相當一部分,主要勞力占少數。在這個群體里,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5%。

(四)技術人員技術含量不高。由于來料加工的半成品比例大,自主創新開發的產品少,在技術的要求上也就相對低,技術人員的聘請費用又昂貴,賺取的利潤又少,技術人才、技術力量也就顯得不足。

(五)交通不便捷,信息不暢通。受海島特殊的地理因素影響,該地區人流量少,物流量小,交通的發展又受到制約,出入島都只能靠單一的交通工具——船。來回進運材料、輸出產品的費用遠比內地和周邊地區高15%左右,遇有風浪天氣,延誤生意影響信譽常有發生,這無形加重了發展的成本。且通信工具、通信手段也時而受臺風等惡劣天氣影響,遭到破壞,有時很難在第一時間掌握,許多良機隨之錯失。

(六)就業培訓的質量不高。許多的培訓班次,因外地專業老師難請,本地水平不夠,靠自身力量替代,以老帶新,近親繁殖,故培訓質量大打折扣,收效甚微。

(七)規范化動作力度不夠。量小人少,在經營管理上顯得不夠規范,各種管理模式都有,隨意性大,激烈競爭意識缺乏。

(八)提供支持力度不夠。政府和社會團體注重的是年度遞增值比例和費稅的增收,而在政策、資金和技術的扶持力度上,還略顯乏力。

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1、轉變觀念,加強教育,消除保守陳舊思想。要不斷通過教育引導,解決漁農民家庭把家庭工業當作副業的想法和做法。要把立足自身,借助外力,依靠家庭工業,改變漁農村經濟收入單一的現狀作為當前一件大事來抓緊抓好,要充分利用宣傳媒體、網絡信息,把家庭工業增收致富的人和事宣傳到每個家庭,使人人重視,家家知曉,逐步使大部分漁農民自覺投入到家庭工業致富的行列中來。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植骨干力量。政府和行業部門要提供家庭工業的優惠政策及褒獎辦法,如減稅、免稅、無息借貸,簡化辦證手續,提供場所,低價出售出借土地和廠房等。表彰和獎勵一批行業帶頭人和快速致富家庭,吸收和提拔一些行業骨干人員充實到黨員和干部隊伍來。

3、注重培訓質量,務求實用高效。借助駐地大中技術院校和成校的師資力量,加大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把上崗培訓和行業輪訓有機結合起來;把請進來教和走出去學的培訓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把開辦培訓班和開辦各種講座有機結合起來;把日常產品質量技能評比和行業技能大比武有機結合起來;把政府引導培訓和行業自覺督導培訓有機結合起來,讓技術力量快速發展壯大。

4、引進優質品牌提高技術含量。組織群眾和行業帶頭人到家庭工業發達地區去學習、取經、考察。如周邊地區的寧波、紹興、慈溪、椒江、義務等地區,把適應本地發展的行業、技術、項目、盡快盡早引進開發,并逐步淘汰一些勞動密集形,技術含量低,增收少的行業和產品,讓各行業快速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5、改變交通現狀,暢通信息渠道。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政府要加大對交通設施建設的投入,改變單一的交通方式,給家庭工業的發展大開“綠燈”,要建立像農產品運輸一樣的“綠色通道”,降低運輸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手續和費用,減輕行業的負擔,并建立信息網絡,開發高效的通信平臺,方便從業者。

6、加強縱橫聯合,建立合作體系。加強與周邊家庭工業發達區的合作,由政府牽線搭橋,行業上臺唱戲,構造產銷網絡,辦好加工基地,形成產銷一條龍的服務體系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