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稅源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3-03 02:56:00

導語:探析稅源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稅源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

在多年的稅務稽查工作實踐中,筆者接觸到大量各類違法違章案件,這些案件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映了基層稅源管理工作諸環節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著稅源管理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基層稅務機關普遍關注、長期努力探討的重要課題。在此,筆者試圖從稽查的視角審視稅源管理,以期尋求解決問題之策。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稅務登記方面

稅務登記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經濟活動進行登記并據此對納稅人實施稅務管理的一種法定制度,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實施稅務管理的首要環節和基礎工作。主要存在下列問題:

一是漏征、漏管現象嚴重。近幾年稽查檔案統計顯示:在查處的各類違法違章案件中,涉及未辦證的很多。這些案件多為舉報案件,但未被舉報的未辦證戶大有人在,其中不乏一些大戶。

二是工商、稅務登記性質不符。20*年稅務檢查中涉及到幾個典型案例。有幾個個體工商戶,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經濟性質為有限責任公司,而在國稅部門注冊登記的經濟性質為個體工商戶。國家規定從2002年起新辦企業所得稅歸國稅部門管理,而個體工商戶卻只按較低比例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樣一來,造成企業所得稅流失。

三是個體重復登記、重復注銷現象普遍。一種情況是一些個體戶為了領購發票或抽取注冊資金不得已才辦理了稅務登記,等達到目的之后,為了逃避納稅義務,即進行注銷,到需要領購發票時再恢復稅務登記。稅務登記成了個別不法納稅人套取發票的手段和工具,也造成了大量稅收的流失。另一種情況是納稅人自認為稅務部門核定稅額偏高,申請注銷后,重新辦理新稅務登記,利用稅源管理部門對新開業戶定稅較低的漏洞,鉆空子達到少繳稅的目的。第三種情況是個別基層單位為了片面追求高質量征管指標,降低工作難度和強度,成批注銷難以管理、經營規模較小、經營不正常的納稅人。這些現象給稅源管理造成嚴重隱患和后果。

四是未按征管法規定雙向登記稅務登記證件號碼和全部銀行帳號。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開立帳戶時,未將全部帳號向稅務機關報告,使稅務機關難以掌握納稅人的資金往來情況,資金流失控,增大了對納稅人稅收違法行為追蹤檢查的難度。同時,也增大了采取稅收保全和強制執行措施的難度。

五是注銷稅務登記前后對納稅人存貨處理的稅務管理不到位。部分企業在經營期間將問題都留在了庫存商品中,形成賬實不符,由于日常管理不力或其他原因,形成注銷時賬面上有庫存,而實際上已“人去樓空”,使稅務稽查工作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查補稅款難以足額入庫,造成稅款流失;另一種情況是企業注銷時賬實相符,但稅源管理部門認為企業已注銷,不再需要進行稅務管理,使企業的這部分存貨銷售時失去監管,造成稅款流失。

(二)賬簿、憑證管理方面

賬簿、憑證管理是稅收征管的一個重要環節。賬簿憑證記載和反映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情況,是稅務稽查的重要憑據,是加強稅務監督的主要依據。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賬冊不健全。稅務檢查中發現,大部分企業未設倉庫實物賬,有的即使設實物賬,與實物不符或不按照規定進行分類分別核算。為了弄清存貨情況,只有進行盤存清點,還存在賬賬不符、賬證不符、賬表不符、賬實不符等情況。這些財務違規現象的大量存在,加大了稅務機關的監管和稽查難度。

二是明細賬不明細、日記賬不日記。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及相關規定的要求,明細賬要按存貨的具體品名,以數量、金額列示。個別企業未按照規定登記明細賬,而是按貨物大類登記,明細賬不明細;現金、銀行日記賬則不按規定日清月結,或者不能做到序時登記,無法核實資金的收、支、存情況,給資金流監控和追蹤造成困難。

三是工業企業按商業記賬。在對一戶棉紡織企業的檢查中發現,企業按照商業企業設置會計科目并進行會計核算。企業的成本、費用等會計核算資料無法取得,導致無法對企業履行納稅義務的情況進行全面監督和準確評價。

四是企業設兩套賬或多套賬。個別企業為了達到少繳稅款的目的,人為設置兩套賬或多套賬。有的將實際收入登記在內部賬上;有的將業務肢解,在對外賬上只登記部分業務。如對某廠進行檢查,發現該企業將業務肢解登記了兩套憑證,合起來正是該廠的全部業務,從而查明該企業偷稅的違法事實。

五是無收、付款原始憑證。在現金購進和銷售業務中,記帳憑證下面除應附有發票外,還應附蓋有填制單位公章或其他專用章的收、付款原始憑證。在稅務稽查中發現大部分企業都未附收、付款原始憑證,使稽查人員難以判斷有關業務的真實性。

六是記賬憑證附件不全。某些重要的記賬憑證后面不符原始憑證或者只附匯總表,一些重要的原始數據不專門另裝成冊或不保管。如某紙廠舉報案,舉報人提供了企業的生產記錄及相關檢驗憑證,而企業財務賬上的出入庫憑證只是月末的匯總數,給稅務稽查的核實、定性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七是賬簿、憑證上要素不全。不按照規定登記賬簿保管人員、交接日期、啟用日期,單位印章、記賬人員等重要要素。一旦有丟失損毀等情況,難以區分責任,也給稅源管理造成被動。

八是未建立報送備案制度。稅務檢查中發現有兩種情況,一是企業外設機構如銷售部、倉庫等未報送稅務部門登記備案。部分生產企業將自產貨物移送至不在同一縣市的分支機構用于銷售,既不記賬也不作視同銷售處理,少繳了稅款;另一種是會計核算軟件、使用說明書及有關資料未報送備案。不報送備案,使稽查人員不了解會計核算軟件的有關情況,難以實施稽查。如在對某干菜調料商行進行檢查時發現,該商行出入庫記錄、銷售記錄、庫存管理等均通過科脈商業管理系統進行核算,稽查人員在未發現其他有效證據后,將該商行電腦的科脈商業管理系統數據庫進行拷貝,終因該系統沒有使用說明書并設有加密狗使稽查無果。

(三)發票管理方面

發票是指在購銷商品、提供或者接受勞務以及從事其他經濟活動中,開具、收取的收付款憑證。發票是記錄經濟活動的一種特殊的原始憑證,發票一經填開或取得即標志收入的實現和納稅義務的發生,是進行稅源控管和計稅的依據,也是稅務稽查的重要依據,具有證明的效力。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普通發票發售隨意性大。有的企業注冊資金幾十萬元,一年申報的銷售收入不上百萬,卻能使用萬元版發票甚至十萬元版發票,企業利用大面額發票大做文章。如對某醫藥連鎖店檢查,發現該企業采取“大頭小尾票”的方式少計銷售收入偷稅的事實。

二是滯后開票現象嚴重。部分企業在納稅義務發生后,由于購貨方未支付貨款,企業便暫緩向對方開具發票,也不記銷售收入,待收到貨款后再開票記收入。形成銷售收入滯后,占用國家稅款。

三是使用假票列支成本、費用。我們曾對一化工企業進行檢查,發現該企業取得假普通發票入賬,涉及金額上千萬元。發現的假發票主要有以下幾類:(1)發票代碼所代表的地市和發票監制章表明的地市不符。(2)發票代碼中所隱含的明細信息和票面顯示信息不符,如:某張假發票發票代碼為141050426123,應為商業千元版,而票面顯示為萬元版商業發票。(3)部分假發票的發票號碼為空白,印刷質量很差,刮獎區域沒有套印完好。(4)套號票。通過12366網站的發票真偽查詢,該發票存在,但領取單位與開票單位不一致。

四是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件時有發生。從近年查處案件看,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驅動鋌而走險,如查處一貿易有限責任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其法人代表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1年,附加剝奪政治權利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2萬元。

五是“四小票”監管不力。一些另有企圖的納稅人,利用農副產品收購發票、廢舊物資回收發票、運輸發票等進行偷稅,稅務管理查處難度較大。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出現在管理諸環節的上述問題,究其原因不外乎兩方面: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納稅人由于利益驅動故意為之,還有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配合不力等原因。本文著重從內部管理上找差距,眼睛向內看,從自身管理缺陷入手來分析問題。

一是考核督導不力影響執行效果。如2006年滑縣國稅局連續出臺了《稅收管理員基本能力要求》、《個體和小規模納稅人稅源管理要求》、《一般納稅人日常稅源管理要求》三個文件,對稅管員應具備的各種能力提出具體要求;對個體戶、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精細化管理提出相應要求。但后續督導考核沒有及時跟進,影響了貫徹落實的效果。

二是工作上淡化責任,疏于管理。部分同志對工作消極應付、得過且過;工作質量低下,責任意識缺失;廉政意識淡薄,甚至出現以稅謀私的現象。具體表現為:領導安排啥干啥,推一推動一動,習慣于等、靠、拖,習慣于打電話式的“遙控”管理,不深入一線巡查,應付差事,使日常監管流于形式。

三是人員素質不盡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部分同志不懂企業財務核算、不懂納稅評估的技巧和方法、不懂網絡化、信息化條件下的會計核算或其他的專業電算化軟件,工作上疲于應付,標準不高。

四是任務治稅思想的影響。稅源充足、完成任務順利的單位,容易出現放松日常監管現象;稅源匱乏、完成任務困難的單位,往往為追求完成稅收任務,過多考慮地方政府利益,影響依法治稅。

三、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是提高政治素質,使稅管員敢管理。要加強政治學習特別是加強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家庭助廉、反腐警示教育。引導基層同志常戒非分之想、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廉潔從稅,敢于大膽管理。

二是提高業務素質,使稅管員會管理。首先要重點做好以提高稅務人員崗位專業技能水平為目的的經常性培訓,為推動國稅事業發展提供持續的人力資源保障;其次是查管互動,以行業稽查案例的形式探討交流,查找行業管理中的薄弱環節;第三是探索借助社會中介機構服務稅收管理的新路子。臨時聘請中介機構的會計師、稅務師或行業工程師等專業人才,輔助進行納稅評估等工作,在實戰中豐富稅務人員的經驗、鍛煉隊伍、提高能力,達到借力發展目的。

三是健全激勵機制,使稅管員想管理。首先要建立物質獎勵制度。適度增加稅管員補貼,使政治業務素質高、工作能力和原則性強的同志都愿意到稅源崗位上工作。其次要建立精神獎勵制度。把工作實績與選拔使用干部相結合,對長期從事一線工作,政治素質過硬,管理水平高,但通過考試選拔競爭領導崗位又沒有優勢的同志,不拘一格提拔重用,以增強崗位吸引力。

四是制定操作規范,使稅管員好管理。如稅源巡查要對定期巡查、工商信息比對、巡查的內容(包括稅務登記內容的核實;生產能力、生產工藝和銷售情況;查閱憑證、帳冊;查閱納稅人取得和開具的各種發票和抵扣憑證;賬實核對)等制定出操作性較強的辦法,使稅管員有章可依、有規可循。

五是摒棄任務治稅,依法治稅重管理。要讓稅管員圍繞提升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以及人員素質的指揮棒轉,樹立依法治稅的理念,向管理要收入、向征管質量和效率要收入、向人員素質要收入。

六是定期通報案情,查管互動促管理。定期召開由稅管員和稽查人員參加的稽查案情通報會,由稽查人員對個案或行業偷稅、不繳少繳稅款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企業財務核算中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進行介紹、點評、和分析,提出日常管理中應注意的有關問題;管理部門向稽查部門提供更為翔實的、有價值的線索,通過查管互動,逐步建立長效管查溝通協調機制,實現管查雙贏,全面提高稅源管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