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體系構建思考

時間:2022-03-19 09:39:00

導語:糧食安全體系構建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安全體系構建思考

我國實行糧食市場化改革后,糧食生產、銷售、儲備以及管理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些變化使我國的糧食安全面臨著許多新問題。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探索糧食安全體系構建,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穩定具有現實意義。國務院采取十項措施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是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變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我們一定要看到面臨形勢的嚴峻性,增強預見性,提高自覺性,積極探索有效提高國家糧食安全能力的新途徑、新方法。筆者認為,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體系應做到堅持一個原則,建立和完善“六大體系”。

堅持“立足國內、偏緊平衡、適量儲備,市場運作,宏觀調控、引導消費、搞活流通”原則。立足國內:我國的糧食安全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穩定生產來解決,爭取糧食的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力爭國內的糧食生產保持5000億公斤至5500億公斤左右。偏緊平衡:總供給量與總需求量之間基本實現平衡,大體維持在5000億公斤水平上并適當利用國際市場做一些調劑。適量儲備:儲備糧食的數量保持在供應量4個月為宜,主要由中央儲備、地方儲備組成,企業儲備現在大量減少,要采取措施逐步恢復。在儲備結構上也要加以調整。市場運作:運用市場機制形成市場價格,刺激糧食生產,引導糧食消費,實現產銷平衡,供需接軌。宏觀調控:改進、完善、加強宏觀調控,包括儲備糧的吞吐調節,最低收購價的實施,進出口的調劑等。引導消費:我國人均糧食只有370公斤左右,要創造適合我國國情、有利于人民健康的膳食模式,在全社會倡導節約糧食之風。搞活流通:要著力培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以帶動糧食產業化、流通現代化的發展。要形成以大型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依托、分工合作、布局合理的企業群體,構筑新型收購網和銷售網,為糧食的有序流通服務??傊?,國家糧食安全體系是個科學的系統工程,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把握以上原則,不斷改革創新,才有可能走出一條適合我國糧食安全實際情況的新路。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和糧情的糧食生產體系。一是建立穩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開發商品糧生產基地,要統籌規劃,保持適度規模,使其生產能力與糧食需求相適應,確保糧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同時,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優化糧食區域布局,提高糧食質量和種糧效益。要轉變傳統的糧食安全觀念,樹立食物安全的觀念,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糧食生產向優質化和營養化發展。三是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扶持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龍頭企業,與糧食生產者形成穩定的產銷關系,建立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四是保護農業資源。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力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市場貿易體系。這是促進糧食流通、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糧食市場越開放,市場交易越規范,糧食就越安全。一要培育國內糧食貿易市場。立足全國糧食大市場,規范產銷區市場銜接,減少流通中間環節,穩定和拓展糧食供給渠道。要重點抓好省級糧食批發市場和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的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強化市場功能,把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結合起來,使流通渠道多樣化、效率化、競爭化,形成高效有序的糧食市場網絡體系。二要建立國際糧食貿易市場。入世以來,我國不僅保持了糧食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糧食進出口上呈現出有進有出的新態勢。在確保國內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應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進行品種調劑,彌補部分糧食缺口,搞好國內糧食供求基本平衡。

建立健全完善規范的糧食市場管理體系。根據新形勢下糧食安全和供求平衡的要求,改變糧食市場管理辦法手段,由過去以行政命令為主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進一步加快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進程,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糧食市場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糧食市場準入制度、市場交易制度、價格管理制度,完善對糧食市場的監管。進行糧食立法,把糧食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制定旨在保護基本農田、規范耕地管理、保護糧食主產區農民利益的法律,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另外還要按照市場要求,制定糧食流通、經營管理的法律法規,依法管理糧食流通。同時,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減少行政干預。

建立和完善高效靈活的糧食儲備調節體系。一是合理確定糧食儲備規模與結構,建立多層次的儲備網絡。除中央戰略儲備、地方儲備外,還要建立社會儲備,包括生產者余糧儲備和經營者經營儲備等,對糧食安全多加一道保險。二是建立合理的儲備糧收購機制??芍苯酉虺鍪奂Z食的農民收購,也可按實際情況向糧食批發市場收購,確保儲備糧源。三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儲備糧管理機制。在儲備糧的收購、經營、輪換上,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既做到儲備糧保值增值,減少財政負擔,又起到調控糧食市場,保持市場穩定的作用。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入庫要把好質量關,充分發揮糧食部門在檢驗技術、設備上的優勢,對入庫糧食嚴格按照國家糧食質量標準要求進行鑒定,車車抽樣檢驗,依質論價,確保質量良好,杜絕不符合儲備糧標準要求的糧食入庫,這是確保儲糧安全的前提,也是確保儲糧安全的基礎,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儲存把好科技關,努力提升科學保糧水平,堅持利用一切現代科學手段改善糧食儲存環境,制約庫存糧食的變劣因素。采用機械通風、自然降溫和適時地密閉隔溫等防護措施抑制糧食品質變劣,同時大力推廣綠色無公害儲糧技術,做到延緩糧食陳化、確保儲糧品質安全。

建立和完善快捷準確的糧食應急預警體系。糧食安全應急預警體系是在出現糧食安全問題時,能立即啟動調控措施,使糧食市場和社會保持穩定的重要保障。糧食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現在糧食市場供應緊張、價格上漲、人心不穩定等方面。在我國,確保糧食安全應包括三項具體目標:一是保護和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基本自給水平;二是通過進出口調劑、庫存吞吐,最大限度地保證糧食市場供求平衡;三是保障特殊群體的食品安全。目前我國農村還有2800多萬貧困人口,城市還有不少低收入的居民,而且幾乎每年我國都有一些地區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除此之外,還必須把保障特殊人群的糧食安全問題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要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為需要救濟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糧食援助,使其維持正常的生活。因此,應建立健全分布合理、存儲安全、加工有力、供應暢通的糧食安全應急網絡。同時還要重點加強對糧食市場的監控和管理,跟蹤和把握市場糧食變化趨勢,及時把國內、國際糧食生產、市場供應、儲備等各種信息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預測,開展糧食產、供、銷、存環節的跟蹤調查,加強對糧食播種面積的調查與核實,對農戶存糧的情況進行動態監控。要逐步建立權威的糧食生產、消費、庫存信息制度,以利于政府有關部門準確決策,化解和防范市場風險,做到需要時有糧可用、有糧可調、有糧可供,確保糧食市場安全。

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激勵扶持體系。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立足國內發展糧食生產,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切實加大“三農”和糧食生產力度,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油生產穩定發展,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引導和鼓勵農民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保障糧食供求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按照適合國情、著眼長遠、逐步增加、健全機制的原則,堅持和完善糧食支持保護和補貼制度,加大對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補貼力度,認真落實好國務院扶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十項措施。根據保障糧食供給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需要,統籌研究糧食補貼政策。根據糧食產銷格局的變化,進一步完善糧食風險基金政策,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穩定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糧食自給水平。還應研究制訂限制糧食出口、增加糧食進口補貼、限制糧食用于轉化能源的政策措施,真正建立起長效、長久的扶持激勵機制,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