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發展思考

時間:2022-04-03 10:00:00

導語: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發展思考

近年來,*市婦聯緊貼經濟建設中心,圍繞“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原則,把引導、鼓勵農村婦女以創業增收致富作為“雙學雙比”活動的重要內容和統籌城鄉婦女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輿論引導、技能培訓、項目帶動和結對幫扶的作用,努力推動大轉移與大創業的結合,不斷提高婦女轉移創業創新水平,為推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創新思維求發展,以量化指標實現婦女創業創新新突破

五年來,市婦聯每年定期召開全市、各縣(市)區“雙學雙比”領導小組會議,審核各縣(市)區創業目標,并簽定下一年度婦女創業量化指標,明確工作職責,把婦女創業工作作為婦聯“一把手”工程,擺上重點位置,明確提出要大力實施“11334”致富工程,部署并分解各縣(市)區扶持婦女創業的人員、數量、規模、和輻射帶動戶的總數,把婦女創業納入各級婦聯組織主要量化指標年度考核范疇,把無形工作變成有形目標,實現了婦女大轉移大創業的新突破。

二、注重宣傳引導,以思想解放拓寬婦女增收致富新途徑

一是示范引導激活力。每年“三八”節期間,隆重表彰了優秀創業女性,五年累計表彰“十佳”巾幗創業標兵50名和72名優秀創業女性。市婦聯先后評選了百名優秀創業女性,并出資在《*日報》開設“自強創業女性、美麗精彩人生”女性創業故事專欄,連續報道了20名創業女性感人真實的創業故事和最深刻的人生感悟,編輯80位優秀創業女性故事出版《*市巾幗創業故事集》,面向全市免費發放,展現了我市創業女性的風采,使創業自強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是項目帶動增強輻射力。每年聯合市人事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組織女性創業項目推介活動,在全省范圍內征集適合女性創業項目,篩選確定70多個投資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好、適宜女性創業項目向全市進行了推介。為使閑散婦女及失地失業婦女都能有事干、有錢賺,市婦聯多次赴義烏招商,引進來料加工項目。邳州市炮車鎮新世紀柳編工藝廠開始時只是一個有著六名婦女的手工作坊,到目前為止輻射帶動近千個家庭參與柳編加工,產品銷往歐美10多個國家。目前全市各類具有輻射功能的“婦女發展項目”就有3890多個。全市農村婦女創業呈現出一帶十、十帶百、一個帶一片、一家帶千家、家家忙致富的創業局面,初步實現了村村有項目、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三是家庭創業彰顯影響力。睢寧縣婦聯開展“寄千封信,引百家商,知萬戶情”活動,誠邀客商來睢寧辦工廠、設加工點,并以縣婦聯“巾幗創業服務中心”為龍頭,各鎮婦聯均設立來料加工聯系點、領料點,帶動近萬戶家庭創業致富。編織、串珠、繡花等適宜婦女家庭創業的項目,成為當地婦女增收致富的“無圍墻工廠”。賈汪區婦聯積極培育扶持創業典型,不出庭院就能致富的奶牛養殖大戶劉蘭云、雙孢菇種植大戶李愛芝等發家致富的成功經驗,極大地鼓舞了4050婦女參與創業的勇氣。

三、完善“三大培訓網絡”,以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婦女能力建設新水平

從2006年起,我們啟動實施“百、千、萬”農村婦女人才培訓工程,每年培訓百名農村女村干部、千名創業女能手、萬名農業技術骨干,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婦女人才隊伍,再通過這一優勢群體將知識層層傳遞,提高整個農村婦女就業、創業、增收、生活的能力和層次。

一是完善農村婦女科技培訓網絡。組織全市100名專家、1000名女能手、10000名婦女開展連環科技結對活動,以推行標準化農業為切入點,引導婦女積極發展現代種養殖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在全市培養樹立了100名女種糧大戶、100名巾幗農業標準化生產經營帶頭人、100個婦女科技示范基地。新沂市立足農戶,興起“農家課堂”,像農村婦女竇道環的“農家課堂”在該市現已發展到1200多戶,使新沂港頭、高流、時集等農業開發項目區內學科學、用科學,以科技興家、以科學致富蔚然成風,年共計培訓人次達1.8萬人,帶動近萬農戶立項致富。

二是完善城鄉婦女就業技能培訓網絡。建立50個集技能培訓、政策扶持、就業指導、就業服務、維護權益一條龍服務的城鄉婦女一體化就業技能培訓基地,每年舉辦編織、縫紉、刺繡等各類技能培訓班300多期,每年培訓婦女近3萬人。

三是完善婦女干部服務能力培訓網絡。每年對鎮婦聯主席和50%的村婦代會主任進行一次輪訓,努力提高基層婦女干部運用政策服務婦女的能力和帶頭創業帶領創業的能力。目前,全市500多名巾幗創業帶頭人中鎮、村婦聯干部占30%。邳州市土山鎮薛集村婦代會主任呂恒蘭創新思維求發展,自2004年初開始先后創辦了面粉廠和服裝加工廠,共吸納農村婦女170多人就業,年實現利稅250萬元,在她的帶領下,該村婦女創業蔚然成風,涌現出年收入5萬元的養禽戶30戶、8萬元的養豬大戶15戶、種植大戶15戶、特種養殖戶5戶、發展觀賞魚養殖基地4.5萬畝。

四、強化三八基地建設,以品牌輻射帶動傳統產業上規模出特色

五年來,市婦聯深入推進“項目進家”和“科技進家”活動,指導各級婦聯組織拓寬工作思路,創新運作模式,打造科技致富平臺,在增加“項目進家”覆蓋面的同時提高項目的科技含量和輻射力,實現“四個創新”,加快了農村婦女致富步伐。

一是項目新,“科技進家”推動傳統產業做出規模和特色。將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引進傳統產業中,對原有項目進行改造和更新,提高科技含量、規模水平和產品質量,銅山縣萬畝有機蔬菜基地、豐縣歡口鎮珍珠長毛兔養殖協會等一些經濟合作組織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取得了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是產業新,三八經濟合作組織為農業產業化打造優勢和精品。全市組建以婦女為主的合作經濟組織具有法人資格的有340多個,覆蓋114個鎮,1000多個村,發展女會員5萬多名,覆蓋了林果種植、蔬菜食品加工、畜禽養殖等多個行業,帶動成千上萬的婦女走上了致富路。新沂市草橋鎮紀集村高效農業“三八”示范基地,是市婦聯命名,由紀集村婦代會負責實施建設的高效農業示范項目。基地面積3500畝,全面采用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生產,引進種植山藥、牛蒡、青刀豆、荷蘭豆、西蘭花等10多個系列30多個品種,是前全省最大的國家認證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年產各類有機蔬菜1萬余噸,產值1800多萬元。

三是模式新,集體專業經濟作為一種創新的經濟形式呈現生機與活力。各級示范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和“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村婦女進行技術創新、產業更新。一些地方農村婦女已經不再滿足于一個家庭或幾個家庭,一個協會的單打獨斗,努力探索發展集體專業經濟的新路,以跨地區、跨領域的集體專業經濟實力壯大產業、共擔風險,帶動農民共同致富。賈汪區婦女成立了富魚漁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對會員舉辦不同類型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實行飼料管理、魚病防疫、銷售全程服務。經過2年來的發展,現在擁有會員388人,會員遍布大吳、紫莊、青山泉、柳泉等周邊地區,其中大吳鎮會員養殖水面達8000余畝,精養3000畝,并取得“天昊牌”產品認證,2006年被江蘇省批準為“無公害”養殖基地,會員年人均收入1萬多元。

四是觀念新,婦女勞動力就地轉移創業成為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引導進城務工婦女把手中的資本和智力優勢與家鄉的資源優勢相結合,踴躍地返鄉創業,帶領更多的農村婦女就地就近轉移,創業就業致富。豐縣孫樓鎮婦聯多措并舉先后多次接待、組織“外出務工參觀婦女團”赴全鎮200多家民營企業參觀,返鄉創業婦女達28人次。五年來,各縣(市)區先后有5000多名外出務工婦女“鳳還巢”返鄉創業。

五、深化“三大行動”,以城鄉統籌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發展新成果

市婦聯積極實施巾幗示范村推進行動、女企業家自主創新行動、姐妹牽手共建家園行動“三大行動“,大力推進送科技、送信息、送教育、送法律、送服務、送溫暖“六送”服務。

一是不斷深化“巾幗示范村”創建行動。市、縣(市)區、鎮、村四級婦聯上下聯動,共同指導村婦代會結合當地生產發展狀況、自然環境和鄉土文化及婦聯工作優勢制定試點村創建方案,精心培植本村的亮點與特色,積極探索示范村發展模式,努力把試點村建設成為致富門道更清晰、村容村貌更整潔、村級管理更民主、婦女組織更健全的農村婦女姐妹們的溫馨家園,使其成為各級婦聯組織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

二是大力開展女企業家自主創新行動。鼓勵女企業家“自主創新,從我做起”,爭做自主創新的積極實踐者,把創新作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作為挖掘企業內部潛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通過推進科技、體制、管理、文化等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的創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是推進姐妹牽手共建家園行動。市婦聯成立巾幗創業導師團,充分發揮典型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建立一批“創業示范基地”,為創業搭建技術培訓、項目開發、創業指導、創業融資等“一條龍”的服務平臺,提高創業的成功率。組建了“女能人科技致富報告團”,走進農舍、大棚、田間開展農業科技巡講,為農村婦女學技術提供“零距離”服務。五年來,全市各級婦聯共舉辦各類送科技下鄉活動1324次,受益婦女達12.8萬人次。堅持城市農村統籌、發展維權齊抓、宣傳培訓結合、文明和諧共建的工作思路,組織“十崗聯十村、十企帶十村”活動,推動“巾幗文明崗”創建進村鎮。通過崗村結對、村企結對,積極為農村婦女提供科技、法律、衛生等方面的服務,引領廣大婦女開展現代農業建設,發揮好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在建設新農村的實踐中實現自身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