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文化建設體系思考

時間:2022-05-15 11:52:00

導語:共青團文化建設體系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共青團文化建設體系思考

先進文化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同志指出:“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其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團的文化建設同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一起構成共青團的三大基礎建設。掌握青年文化動態,構建團的文化體系是新時期共青團組織團結教育青年、引導青年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也是共青團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的題中應有之義。

背景:現時交融成為當代青年文化發展的新趨勢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文化呈現出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特點和趨勢,無論在文化資源、文化潮流、文化需求和文化觀念上,都烙下當代世界文明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印記。

文化資源的世界性。黃河、長江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以其特有的文化力促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然而當歷史跨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全球化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在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政治和文化的融合性趨勢越來越明顯,互聯網使世界文化資源的共時共享成為可能,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盡享世界各國的文明瑰寶。今天文化已在世界范圍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文化矛盾與沖突成為國際矛盾和沖突的重要因素。

文化潮流的趨同性。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以前,文化潮流是以國家為界限而且東西方涇渭分明。外國文化對我們而言是陌生而遙遠的概念,國外流行什么我們知之甚少,所以青年最大的時尚是關注自己身邊“現在流行什么”。今天的中國青年是伴著“哈美”“韓流”的侵襲在成長,而韓國、日本的青年又是在崇尚“漢流”中長大。一個國家的文化“風”登陸另一個國家往往只需要幾天,一個國家興起的文化潮流也許在另一個國家會得到更為充分的張揚,世界開始進入文化潮流的共同漩渦。

文化需求的多樣性。這既是由當代青年的自身特點決定的,又是文化創新的必然趨勢。從前者而言,是青年個體需求的多樣化在文化領域的顯象,從后者而言,是文化自身發展的時代要求。在今天的大學校園、企業甚至農村,我們很難說哪一種文化樣式是青年文化生活的主導或主流。僅現時流行的“吧”文化,就有酒吧、聊吧、布吧、茶吧、網吧、迪吧、陶吧等等,態式多樣化是需求多樣化的一種回應。

文化觀念的共融性。東西方文化交融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重要特征。當代西方人眼里的中國文化不再是“小腳女人”,東方視之西方文明也不再是“洪水猛獸”。鋼琴、交響樂是東方時尚青年的新寵,中國傳統的中醫、書法成為很多西方人的時髦追求。尤其是青年之間,文化信息的傳遞是隨時隨地的,文化觀念的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交融加強了國與國之間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使我們增強了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緊迫感,同時也強化了吸收外來文化的批判和“揚棄”意識。

當代青年文化發展的新趨勢,為共青團文化建設提出新的課題和思考。也要求我們積極探索當代文化與市場經濟互為促進的規律性,正確引導青年的文化理念、文化消費,滿足青年的文化需求,正確處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與吸收國外有益文化的關系,構建既符合先進文化發展要求,又符合青年特點的共青團文化建設體系。

主體:青年是先進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和創造者

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代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以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代表人類社會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文化。這也是我們黨的文化建設目標。共青團組織作為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有責任也有義務帶領青年成為先進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中國青年運動的歷史是青年傳播先進文化的歷史。中國青年運動史的開端是享譽世界的“五四”運動,它是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主義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一批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歷史與現實的磨礪中找到了他們的信仰??馬克思主義,找到了他們崇尚的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成為思想文化戰線的領袖和斗士。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黨領導下的共青團組織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充當著文化急先鋒。在黨旗和五星紅旗下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懷著對黨、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主動肩負起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使命,成為各行各業的崗位能手和職業道德的典范;他們胸懷遠大理想,自覺注重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他們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動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青年既承載了蘊含民族精神的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又在實踐中把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青年是最富朝氣、敢開創風氣之先的一個群體。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出現,帶來社會經濟成分、組織方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一個國家的發展既取決于其經濟發展,也取決于其文化發展。青年一代思想活躍,思維開放,最少保守、最少束縛,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所以他們的文化觀念易于更新、文化思想易于交融。這樣才會接受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兼收并蓄,把目光放于世界之域,取世界之精神來振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特點:共青團文化的識別系統

共青團要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培育“四有”新人為目標,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團員青年,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做出貢獻。要按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總要求,突顯共青團獨特的文化內質和文化表象,構建特色鮮明的共青團文化。

一是共青團文化的理念識別。先進的理念是共青團文化建設的基礎。有了正確的理念的指導,青年們就知道應該遵守什么信念、胸懷什么理想、樹立什么準則、肩負什么重任。從廣義上講,指團的一切理念。包括團的性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團的奮斗目標“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行動指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全國各族青年,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而奮斗?!边€包括團的歷史、團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入團誓詞、團員的權利、義務、團的活動理念等等。從狹義上講,是指團的文化理念。包括共青團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堅持為青年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共青團工作服務的方向,以黨的基本路線為指針,按照黨對青年工作的要求,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把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團的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站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切實加強團的文化建設?!惫睬鄨F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等等。如果每個團員青年都能在思想中樹立這樣一個完整的理念體系,大家就會自覺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主動按著黨對青年的要求去做,把自己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共青團文化的視覺識別。通過共青團固定或相對固定的標識、標志的規范、同一、高頻率的使用,達到視覺沖擊和實現視覺概念,從而達到對共青團文化的視覺認識和視覺識別。一是共青團的標志和象征。如團旗、隊旗、團徽、隊徽的特定標識。團旗的旗面為紅色,象征革命勝利;左上角綴黃色五角星,周圍環繞黃色圓圈,象征中國青年一代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團徽的圖案為團旗,齒輪,麥穗,初升的太陽及其光芒,寫有“中國共青團”五字的綬帶,它象征著共青團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團結各族青年,朝著黨所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二是團的特定品牌的標識與象征。如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號、希望工程、手拉手、保護母親河等活動的標志性圖案,它代表著團的某一特定領域的獨特含義。視覺識別的建立是團的文化建設突出團的特色認知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是共青團文化的行為識別。通過豐富多采的活動教會青少年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應該做的怎么做,不應該做的怎么摒棄,在具體的行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并內化為內在的品質。行為識別系統主要是樹立一系列共青團活動品牌,以品牌要求規范青年行為,形成行為導向。比如通過創建青年文明號、爭當青年崗位能手等活動,在青工中倡導職業文明、誠實守信和崗位建功意識;通過保護母親河、環保小衛士等活動,在青少年中倡導環保意識;通過體驗教育、手拉手等活動,在兒童中倡導自主和互助意識;通過自護營和青少年維權崗等活動,在青少年中倡導權益保障和法律意識等等。每項活動應力求符合少年兒童的成長特點和身心規律,有行為基點,有評價機制,讓青少年在共青團的特色活動中成長為符合時代要求的有用人才。

內容:共青團文化建設主題類目

共青團文化建設的類目很多,從大的方面講主要包括企業文化、農村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和網絡文化,他們在培養“四有新人”的共同目標中又突顯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企業共青團文化要突出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靈魂和企業文化理念的核心,是企業形象的語言表述,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團組織要用企業精神凝聚青年,讓青年在認知企業中熱愛企業,樹立振興企業的理想;要用企業精神鼓舞青年,促進人才的成長,促進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提高;要用以企業精神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理念、服務理念、奮斗目標、發展戰略等激勵青年,在青年職工中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現代管理知識培訓、技術比武、勞動競賽、文體娛樂等活動,增強企業青年的主人翁責任感,引導青年樹立責任意識、誠信意識、效益意識、市場意識,提高青年職工科學文化技術水平,優化青年成才環境,開拓和儲備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農村共青團文化要突出“大文化”的思想。傳統的農村文化建設是以“求樂”為目標,這已遠遠不能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青年對文化的現實要求?!按笪幕本褪歉鶕嗄贽r民“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多層次文化需求,以提高青年農民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質量為目的,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為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民科技致富服務。農村共青團組織要向青年普及農業科技知識、農村產業政策,培養農村經紀人隊伍和農村中介組織,帶領青年勤勞致富、科學致富,在本地經濟發展中發揮青年的文化優勢和科技優勢;要抓好青年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在青年中倡導科技興農,建立青年科技示范基地,青年科技圖書站等有形載體,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要大力傳播文明與進步的理念,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破除生活陋習和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思想。要以青年農民整體智力水平的提高推動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

社區共青團文化要突出大眾化的思路。社區建設是推動一個國家城市化、現代化的基礎工程,而社區青年文化建設又是其中的重要推動力量。要以大眾化的思維增強社區文化的吸引力,適應社區不同年齡、不同素質青年的文化需求;要以大眾化的活動增強社區文化的親和力,通過社區豐富多采的活動增進青年對社區的情感,青年對青年的情感;要以大眾的參與增強社區文化的凝聚力,通過社區法律學校、社區禁毒、文明社區建設等活動凝聚社區企業、機關、司法、街道、居民和社區務工青年的多方參與,形成合力共建的局面。

校園文化共青團文化要突出主流意識。青年學生是一個高素質的群體,他們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主流文化意識??中國先進的文化意識應該在這里根植、生長和發揚光大。學校共青團文化建設要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以把學生培養成為“四有”新人為根本目標,為他們提供和創造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條件和環境;要發展和完善“一體兩翼”的工作模式,加強對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管理和指導,形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兩個主體;要通過開展藝術節、文學創作、各種比賽和文化沙龍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把學生的思想品德、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寓于各種輕松、愉快、健康、高雅、富于美感的文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藝術與知識的享受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正確思想的陶冶,從而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社會和人生;要注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論壇的形式幫助青年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要在小學校園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的作用,根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突出少先隊文化建設的先進性、趣味性和自主性。

網絡共青團文化要突出陣地意識。同志強調“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信息化時代,網絡在青少年文化建設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網絡文化的虛擬性、共享性、自由性、時空失限性等特點,決定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鋒的戰場和世界文化交融的主要場所。要充分認識網絡文化建設的意義,樹立網絡陣地意識;要了解青年網絡需求和網絡行為心理,理性應對網絡中出現的問題,掌握網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權和領導權;要引導青年批判地接受網絡信息,倡導網絡文明;要積極加強共青團網絡建設,通過團的工作信息化,實現團的文化空間的拓展。

先進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靈魂,是歷史發展的內趨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共青團文化建設體系的構建,是共青團組織發揮作用、實現作為的重要領域,是實踐三個代表的現實要求。共青團文化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架構、內容、意義都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概述的。本文只是就這一體系中的個別問題的主要方面宏觀地談一些認識。共青團文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還需要各級團組織站在推動共青團整體事業發展的高度,用科學的文化理念去推動青年的文化自覺,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實現團的文化效益,這樣才能使共青團文化作為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永葆青春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