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社區建設工作思考

時間:2022-05-18 09:44:00

導語:民政局社區建設工作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社區建設工作思考

在*,說起*來您可能不知道,但提起“張大媽”來卻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實張大媽就是環翠區東北村居委會主任*?!吧鐓^是個家,建設靠大家”,這幾年東北村居委會轄區這個“家”,在“家長”張大媽及其一班姐妹的操持下,變得更方便、更文明、更溫馨了,自然張大媽和東北村居委會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了。近幾年來,她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足了功夫,抓出了成效。

抓社區服務,讓居民生活更方便。搞好社區服務,為居民提供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社區凝聚力的有力措施。張大媽和她的姐妹們,都是居民的貼心人和熱心人,她們把社區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通過辦實事,送到每個居民的心坎上。居民買油煙醬醋不愿去大商場,“便民小百貨”就開門營業了;居民嫌燒開水太麻煩,公共茶爐便點火開張了;家電出了點小故障,維修部就設在您樓下;排污管道堵了,只要一個電話,小區物業管理中心就派人專門為您修理……她們還為您找家教、介紹保姆、重點工,負責搬家,清洗油煙機……服務即周到及時,收費又合理,有些還免費。一樁樁,一件件都辦到了居民的心坎上。為了方便居民喝牛奶,他們投資1萬元,為200多戶訂奶戶贈送了奶箱,清晨由5名專人免費送鮮奶到戶;轄區內34名80多歲的老人,每年都能吃上居委會贈送的生日蛋糕……居民的心飛出了緊閉多年的門窗,牢牢的凝聚在居委會的周圍。

去年以來,張大媽在走訪中發現,區內下崗職工逐漸增多,這部分人空閑在家后,生活狀況急劇下降,而一時又很難找到就業機會。做為“娘家人”,張大媽和她的姐妹們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為這些女工排憂解難的重任。為此,居委會把小區52個居民小組長找來,讓她們深入到每幢樓、每一戶,摸清小區內下崗職工情況。通過調查發現,小區內有下崗職工11名、閑散人員22名,她們中絕大多數年齡在30—40歲之間,有普通工人,也有知識分子。如何因人制宜重新安排這些人員上崗,張大媽動了不少腦筋。首先,居委會積極同轄區共建單位聯系,了解各單位用人情況。為轄區內賓館、商嘗廠礦單位推薦清潔工、服務員、保安人員10多名,解決了一些文化不高,卻能吃苦耐勞的人員的工作問題。同時,把眼光盯在小區內日趨完善的社區服務上。一方面經濟的發展要求小區功能多樣化、服務具體化;另一方面,社區服務急切需要人才,讓下崗、無業、待業的居民在自己的小區找到自己的崗位,自己管自己,也無形中增加了她們對小區的歸屬和責任感。

抓社區衛生,讓居住環境更美好。居家過日子要搞好衛生,在社區這個“大家庭”里,衛生更是關鍵。東北村居委會所轄區域是*市的“南京路”,區內有企事業單位229家,其中市屬企業32家,區屬單位197家,每天流動的人口近十萬。這樣一個鬧市區,又是對外開放的窗口,要搞好環境衛生,保持好“國家衛生城”的形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張大媽和她的姐妹們可沒少費心思,最后她們想出了兩個點子:一個點子是“掃好自家門前雪”,另一個點子是“管好他人瓦上霜”。

第一個點子運用于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居委會召開了專題會議,對各單位實行了門前三包,要求各單位在抓好生產經營的同時,把轄區衛生抓好。剛開始,有些單位行動不積極,張大媽帶著姐妹們上門做工作;做工作無效,就自帶清掃工具,為他們清掃衛生、修理花壇……慢慢的,這些單位被感化了,不僅主動“掃好自家門前雪”,而且對居委會的其他工作,也給與了大力支持。

向陽街原是一條由青石板鋪成的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雨天積水。居委會找到市政公司負責人請求幫助,市政公司馬上自籌材料,出動兵馬,僅幾天功夫,一條寬10米、長300米的向陽街就坦蕩如砥。

第二個點子運用于社區內的廣大居民。居委會把社區居民分成若干小組,分片包干,對社區的主要街道、樓間空地、花壇草坪和停車嘗網點房進行定期清掃,那個小組出了問題,就追究那個組長的責任。久而久之,“愛護環境、美化環境”已在廣大居民中蔚然成風。67歲老黨員王樹蘭,不小心燙傷了腿,小組組織義務清掃衛生時,她咬牙堅持著,當別人發現她褲腿濕了時,才知道由于大面積燙傷,她腿上的大水泡都磨破了。72歲的徐桂蘭,臘月里因路滑摔傷了胳膊,當小組組織清理花壇綠地雜物時,她執意參加,女兒怎么也勸不住,想頂替她時,她說:“這是每個居民應盡的義務,兒女也不能頂替”。

抓社區治安,讓社會秩序更祥和。東北村居委會轄區流動人口多,社會情況比較復雜,社會治安成了居委會工作的又一個重點。他們首先制定了“群防群治”制度。設立暫住人口管理站,并與派出所“并網”。為了做好暫住人口的管理,一方面,她們從制度入手,規定凡來區暫住人口5日內必須申報暫住戶口,否則不予辦理務工、租房手續、不介紹辦理營業執照。另一方面,從服務入手,她們積極幫助暫住人口解決住房、子女入托、入學等實際困難,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居委會還成立了業務治安隊伍,發展了29名信息員,健全群防網絡,從而使犯罪分子無機可乘。信息員發現了行跡可疑的人,一個“110”電話,問題就解決了。幾年來,他們幫助公安部門抓到了十幾個扒竊分子,還協助抓獲了一個販毒吸毒團伙。

鄰里之間,夫妻之間,難免磕磕碰碰。居委會組織幾位老干部成立了民事協調小組。夫妻吵嘴,小組的老干部一到,幾句話——夫妻笑了。鄰里發生點矛盾,只要調解小組介入——烏云散了。

19*年以來,這個小區常住人口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民事糾紛調解率和成功率達到100%。小區連年被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抓社區文化,讓居民行為更文明。*劇院里燈火輝煌,臺上載歌載舞,臺下笑臉燦爛,這是一年一度的“東北村居委會迎春晚會”。轄區內二十多個單位都亮出了自己的“精品”節目。

居委會的文體活動十分活躍,豐富多彩。在新落成的面積1900平方米的東北村社區服務中心內配備了擁有20種健身器材的200平方米的多功能健身大廳,她們還投資建起了文化室、圖書室和閱覽室,購買各鐘圖書雜志4000多冊,還購置了彩電、放像機和高級音響……

她們有自己的舞蹈隊、健身隊。每日清晨,偌大的環翠樓廣場上站滿了晨練的人,有的打太極拳,有的練武當劍。晚飯后,廣場的音樂就響了起來,男女老少翩翩起舞,整個環翠廣場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

抓社區互動,讓鄰里關系更溫馨。張大媽和她的姐妹們本著“南腔北調匯成一個大調,千家萬家組建一個大家”的基調,奏響了一曲春意融融的社區情感交響曲。小區花園路七號是出名的“互助樓”,樓里六、七位退休老人自發組織了一個“互助組”,義務為雙職工買菜,接送孩子上學、入托,有時還到海港批發海鮮送給樓里各家。每年春天,他們到郊區挖野菜,洗得干干凈凈,然后分給各家,讓全樓都能吃上野菜餃子。山東拾十佳軍嫂”宋文蓮的丈夫是特等傷殘軍人,癱瘓在床20多年,宋文蓮要上班,還要照顧孩子。張大媽就安排兩名志愿者常年為她家請醫送藥,賣糧做飯,打掃衛生,有時甚至端屎送尿……復員軍人岳春生因患精神病長期住院,居委會不僅為他送飯,還輪流護理。出院那天,岳春生里里外外都換了新衣服,高興的手舞足蹈,病友們都羨慕岳春生有福氣,攤上這么多好“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