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業組織管理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21 03:58:00

導語:科技企業組織管理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企業組織管理調研報告

內容摘要:企業孵化器作為集群的一種(即有組織有管理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在中小企業集群文化的建設中應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使集群以孵化器文化模式與大型企業的文化戰略展開競爭。通過集群文化的建設,使中小企業擺脫其原有的企業文化建設困境,以創新、創業、創造的文化精神,在政府的制度性創新支持框架下以強有力的物質文化表現奪取應有的社會經濟地位。

企業孵化器在歐洲被稱作“創新中心”,在中國則被稱作“創業中心”。按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定義,即為“一種受控制的工業環境,這種環境是專為培育新生企業而設計的,在這個環境中試圖創造一些條件來訓練、支持和發展一些成功的小企業家和盈利的企業。”。由此可見,孵化器作為支持小企業的一種體制性設計,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中起著環境控制的重大責任,而其中該環境的文化控制(文化營造、融合和管理),是孵化器不可忽略的工作內容。

中小企業集群文化的孵化器模式

中小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靈魂。美國管理學者約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曾說:“企業文化在下一個十年內很可能成為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在這場全球性的企業文化熱中,由于中小企業的認識誤區和現實困境雙重壓力,它們游離于企業文化建設的邊緣。總之,企業文化作為管理的第五要素,在中小企業屬于短缺板塊,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我們以分層次的企業文化營造框架來分解中小企業文化困境。

在物質文化上,企業形象的建立需要建立強大的VI系統。包括環境、產品形象、公司形象。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當它的市場容量預期、流動資金雙不足的情況下,這種長期的投入會減少當期利潤,甚至會因為流動資金的斷流而使企業處于生死邊緣。所以不進行或少進行物質文化的建設,對中小企業來說是理性的。

在制度文化上,由于中小企業作為一個具有自身結構的組織系統,它所選擇的管理制度、運作方式往往是適合它本身的組織特點的,也應驗了管理上的真諦:適合組織運轉的最簡單的管理模式是最合適的管理模式。通過家族文化進行管理,相對于制度文化的管理,更適合其組織結構模式。所以硬性地說中小企業不注重企業文化,也是不全面和不公正的。

在精神文化上,中小企業的企業精神往往聚于企業領導人的人格個性上。由于這種個性具有創新性和凝聚力,是中小企業文化發展的源頭,也是孵化器文化管理的切入點。

中小企業集群文化

中小企業由于其現實困境和認識誤區,不能在文化建設上有更大的突破,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小企業就沒有企業文化。正如上一節所分析的,中小企業領導人的個性具有創新性和凝聚力,同時中小企業往往容易集群,其企業精神的一致、環境背景的相互依靠性,產業發展的連鎖性,使集群的文化在中小企業文化建設中形成了一個新的視角。

集群文化是一種類似于企業文化的組織文化。

從硅谷的創新文化到漢正街的市民文化,物以類聚,集群文化,是有別于一般意義的企業文化的一種高于企業文化,影響企業文化,控制企業文化的新型組織文化。

集群文化,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集群文化,與一般的企業文化一樣是屬于組織文化,只不過這種組織是由于地理集中,產業集聚而形成的一種松散形的組織。

它與企業文化相一致的地方,在于它們都是組織文化,而不一致的地方,就在于集群文化的自發性和環境性。

中小企業集群文化中的孵化器模式

孵化器作為一個專門設計的組織機構,在引導、建設、發展、控制中小企業文化的進程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中國,孵化器是在強烈的政府與政策支持背景下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服務的,它天然群聚了一大群的中小企業,地理上的集群、產業上的集群、中小企業領導人的集群,創業意識的群集,使它在文化環境的營建和管理上優勢盡占,而政府的支持、產業發展的使命更使它在文化環境建設和管理上當仁不讓。

因此孵化器文化以政府背景的文化管理者身份,作為集群文化管理的主要投資人,具有引導和建設發展集群文化的重要功能,環境的營建既是集群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孵化器作為環境控制者的任務。因此孵化器管理中的文化建設管理,從根本上滿足了集群文化的特點,也具有引導其文化建設發展的理論和政策依據。

以洪山科技孵化帶為例,以國家級洪山創業中心為龍頭,它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9個,在孵企業350家,共籌集孵化資金3000萬元,吸納社會資金4億元。這樣密集的企業群,它們需要文化環境的營建,更需要文化環境的管理。

孵化器集群模式的文化管理

孵化器本體文化與文化管理

孵化器有很多種運作模式,企業化運作模式中,孵化器本身是一個企業。所以我們談到孵化器的文化,就含有兩層的含義,一是作為一個企業,它需要它自身的本體文化;二是作為一個中小企業集群的環境控制者,它需要對集群文化進行管理。

從本體文化來說,它含有孵化器本身,即創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文化建設。以孵化器企業精神文化來說,它具有極強的政府背景和歷史使命,所以可以簡述為制度性文化、服務性文化和引導性、前瞻性文化。

從文化管理來說,它是孵化器業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孵化器的使命是中小企業的環境控制,即對中小企業在市場環境中諸多環境進行調控,包括處于劣勢的企業文化環境。所以文化管理是孵化器的工作任務。而且是一項相當重要的任務。下面我們以文化管理框架為重點開展闡述。

孵化器的文化管理框架

將文化管理作為孵化器的一種任務來進行,是因為文化在中小企業中是一種資源,但是這種資源對于中小企業本身來說是相對分散和難以控制的;而作為一種集群經濟模式,文化的形成和傳播不僅是集群內人們精神的追求,更是作為整體形象戰略挑戰大型企業的有力手段。但是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是一項需要投入的管理,因此,需要投入和收益主體。孵化器作為這個主體,有義務將文化納入管理范疇。

按照文化管理的一般評價體系,我們將孵化器的文化管理按以下框架加以說明:

物質文化管理一般說來,物質文化管理含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對中小企業集群目標的管理、對中小企業集群的科研管理和集群環境的管理。

對集群目標的管理。從孵化器的角度來講,一般是承擔四大目標任務:一是批量培育符合社會經濟要求的微觀經濟主體即企業;二是批量培養一個階層即企業家以及職業經理人;三是集群區域的地方就業;四是集群區域的地方經濟支撐:產值和稅收。這一方面的文化管理強調的是集群在經濟區域中的地位,強大的社會地位會使集群的文化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和多圈層文化的認同。

對集群內科研的管理。中小企業作為個體,在科研經費和產品研制流程中處于非控制地位,企業孵化器,尤其是專業的科技孵化器,如IT孵化器,醫藥孵化器,具有強大的整合科研資源的優勢,通過虛擬制造業,使中小企業集群更具整體的科技形象和研發能力。有利于企業文化的技術發展和支持支撐。

對集群的環境管理,使中小企業處于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之中。實際上,作為孵化器本身的目標,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發揮科技孵化功能一直是孵化器文化管理,甚至是業務管理的切入點。比如,孵化基地的物業配置,孵化大樓的整體形象設計,創業政府資源的整合等經濟環境、政策環境和產業環境都為集群的發展提供了文化形成和傳播的載體。

制度文化管理孵化器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創新促進組織,制度文化的管理為其文化的傳播打下了運作基礎。制度文化的管理含有:孵化器制度與管理、孵化器內的組織和服務機構。

雖然到目前為止,關于孵化器是否應有盈利模式、孵化器是重管理還是重服務;孵化器自身發展靠服務積累還是靠政策支持,這三個問題尚是爭論的焦點,但是作為一個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孵化器本身具有強烈的經濟外在性。服務的意識在孵化器管理工作已成為制度性的特點。

所以在孵化器的制度文化管理中,強調的是服務而非強制性的控制,共建平臺,如資金平臺、技術平臺、政務平臺、社會中介平臺及信息平臺。在制度上不是采取傳統政府的指令管理;也不是采取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管理;而是采取現代的平臺管理,以資源共享、進出自由為制度化的文化特征。

精神文化管理孵化器所關注的組織文化,是集群企業的整體精神、哲學和道德的統一體。一般來說它是從中小企業的領導人具有的共同特性出發,以創新、創業、創造為集群的精神支柱,同時力爭擺脫中小企業及其領導者急功近利,獨斷專行的不良思維習慣,倡導誠信經營。

所以孵化器在營建創業文化時,以創新、創業、創造為中心,激發中小企業及其員工的事業心、凝取力;以誠信、回報、關愛,完善中小企業內的企業缺陷。精神文化管理,使越來越多中小企業融入其中。使創業文化深入企業管理之中。綜上,孵化器的文化管理,是孵化器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中小企業集群從物質上、制度上、精神上得到創業文化的滋養,擺脫其原有的企業文化建立困境,以集群文化的特征與大型企業的企業形象戰略展開競爭,取得自己應有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并且在未來各經濟主體的競爭中,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一種可依據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王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