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調研與思考
時間:2022-06-04 08:25:00
導語: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調研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農村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村人才。加強農村人才開發,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市始終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大力實施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突出農村實用人才培養、開發、使用三個環節,積極推進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一、現狀與問題
經過認真調研與分析,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啟動后,農村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農村人才總量不足,人才結構不盡合理。目前,全市有農村鄉鎮領導干部66名,村干部229名,組干部265名,農村中小學教師974人,衛生技術人員106人,農業科技服務人員156人,文化專干26人,農村政法工作人員46人。從整體上看,全市農村人才隊伍總量不足,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短缺,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要求。人才結構不合理,存在農村人才“三多三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低學歷人才多,高學歷人才少;無職稱人才多,中級以上職稱人才少;文教衛生人才多,農村科技實用人才少。同時,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絕大多數集中在農村鄉鎮單位和教育衛生部門,企業和農村一線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科技人員還十分缺乏。
二是急需人才、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目前,*市現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5678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2%。其中,種植業2386人,畜牧養殖業946人,農機經營115人,農產品加工與經營214人,農產品營銷156人,建筑行業683人,企業經營管理人員36人。從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現狀來看,農村種植、養殖專業的人才比較多,但農產品加工營銷、建筑、企業經營等專業的人才比較少,人才隊伍專業分布不夠合理,出現了傳統人才過多急需人才缺乏的失衡局面。
三是人才激勵政策還不健全。缺少對重點產業、重點專業和學科技術帶頭人的選拔和培養,各級雖已出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職稱評審辦法、文化專干配備管理辦法,但職稱評定中以學歷和工作年限等為硬化條件,工作業績方面缺乏優先選拔評定的優惠配套政策。目前,全市農業科技服務人才評定高級職稱的僅4人,評定高級民間美術師職稱的人員僅2人,文化專干評定職稱工作才剛剛啟動。同時,受人事編制、職稱限額等因素的限制,在人才開發、引進、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農村各類人才的開發、管理力度還不夠。
四是農村人才經費投入不足。目前,*市教育、衛生人員經費已納入財政預算,全市有16229名中小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20*年溫室建設、河水滴灌,農機局購置等支農資金達到了800多萬元,但用于人才培訓、開發的專項資金還嚴重不足。盡管*市在人才招聘、專家培訓中投入了一些資金,但與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由于經費不足等原因,各類農村人才隊伍的教育培訓不能規模性、系統性地開展,導致知識老化,難以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要求。
二、思路與對策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市今后將緊緊圍繞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不斷完善人才工作的配套政策,進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機制,全面提升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創業能力,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完善機制抓培養。進一步分類充實全市農村實用人才信息庫,建立專門人才檔案;加大對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企業管理等方面人才以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選拔青年致富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骨干到省內外高等院校、院所進行專業培訓;全面落實《*市20*-2010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規劃》,辦好各種形式的鄉村干部培訓班和短期實用技術培訓班,全面提高各種實用人才的整體素質。
二是統籌協調抓開發。圍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抓好對黨政人才的開發使用,圍繞文化旅游大市建設,抓好文化旅游人才隊伍的開發,圍繞農業增收、農業產業發展,抓好農村科技實用人才的開發,圍繞社會和諧發展,抓好教育衛生人才隊伍的開發,圍繞民生改善和平安建設,抓好政法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市人才引進目錄》,實施積極的人才引進、開發政策,從省內外高校、機關、企業引進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開發一批“技術型”、“技能型”、“企管型”、“鄉土型”人才,選拔一批優秀人才擔任協會負責人或村組干部,努力提高農村高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
三是落實政策抓服務。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的技術人員在職稱限額、職稱晉升上給予適當傾斜;建立市級領導干部和市直部門聯系鄉土專家人才制度,設立市鄉級農業專家顧問團,強化對各類人才的服務。評選優秀農村實用人才進行表彰獎勵,并在*電視臺、廣播電臺、《*文化旅游報》及省、市級新聞媒體上進行廣泛宣傳,激勵他們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是健全機制抓投入。按照“政府搭臺、基層唱戲、農民受益”的原則,拓寬渠道,創新思路,采取“財政撥一點、部門出一點、鄉鎮擠一點、個人拿一點”的辦法進行籌集資金,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智力支持和工作動力。
- 上一篇:黨建工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考
- 下一篇:電信辦公室主任競職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