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4 05:41:00
導語:區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規劃開局之年,*湖區工業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截至20*年12月,*湖區完成工業增加值110.01億,增長15.5%,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66%以上,工業稅收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黨的*屆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個重大歷史任務提出來,面對這一新的經濟形勢,*湖區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圍繞新農村建設和工業強區戰略,積極推進工業反哺農業,認真做好以工輔農、以工促農文章,實現了工業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新農村建設就是要抓住促進生產發展、農民增收這兩大關鍵問題,才能確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取得實實在在的成就。*湖區的工業企業在反哺農業、回報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積累了許多經驗,創造了多種途徑。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自*屆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個重大歷史任務提出來以后,*湖區上下緊緊抓住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培育了一批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如圣豐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的兔肉加工,遠銷國內各個大城市,市場前景非常好;*湖區羅家鎮依托背靠南昌市的大糧倉——南昌縣,面向南昌市這個大市場的良好區位優勢,農副食品加工企業多達10多家,盡管這一批企業規模還不是很大,機制有待完善,但企業組織方式靈活多樣,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初步將生產、加工、銷售聯結為一體,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促進了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轉移了部分農村勞動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二、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湖區作為原來的郊區,農村人口占*湖區總人口三成以上,勞動力資源豐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在推進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湖區圍繞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和農民增收,著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重點幫扶、招商引資等措施,紡織服裝、農副食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目前,*湖區在工業企業就業的農民工近3萬人,工業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一個重要轉移渠道。至20*年12月底,僅規模以上針紡、農副食品加工企業就吸納就業人員18000多人,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村青年。象銀志服裝、德科納米、盛興制衣公司等一批優秀民營企業勇于開拓,快速成長壯大,成為用工大戶,其職工大部分是農民工。
三、興建工業園區和村級工貿城,推進新農村建設。近年來,根據發展基礎和市場前景,*湖區先后規劃建設了民營科技園、*工業區和湖坊工貿城多家村級工貿城。僅民營科技園、*工業區入駐企業就達500多家,工業園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有力促進了城區建設,改善了周邊地區的村容村貌。同時,工業園區建設帶動了零售、運輸、餐飲等服務業的發展,促使城區功能進一步完善。
根據*湖區“*”規劃,在未來五年內,以揚子洲生態農業園、羅家針紡工業城為代表的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勞動密集型項目陸續建成投產,總投資20多億元,這些項目的上馬,將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有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以工輔農、工農互動的良性發展機制正在形成。但*湖區在以工業發展助推新農村建設中也存在許多應注意的地方:
一、*湖區農村工業迅速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有*湖區特色的農村工業化道路。但是,隨著*湖區區域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農村工業化所累積的機制性、結構性、素質性矛盾和問題越來越突出。
二、城市化對工業化帶動不強。長期以來,*湖區作為原來南昌市的郊區,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粗放型的工業化道路?!暗汀⑸?、小”成為*湖區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特點,鄉鎮企業、農村個私企業在迅速發展過程中,受戶籍制度、財稅體制、土地政策、行政干預等因素影響,無法接受城市化導向,農村工業化的就地性明顯,鄉土氣息濃厚,以致出現了“鎮鎮象農村,村村象城鎮”的城鎮化局面。這主要反映在城鎮建設缺乏長遠的規劃,功能不清,定位不準,產業層次單一,地區之間的互補性差,產業結構趨同等,市場競爭力弱化。
三、農村工業的粗放經營,導致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消耗過度,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村工業受發展條件的限制,其產業主要集中于造紙、食品、紡織、印染、化工、等行業,而這些正是相對高污染的行業。由于農村工業在生產工藝、監測技術和廢料處理等方面的落后,其污染強度明顯高于城區企業。另一方面,農村工業布局過散,不僅加劇了資源浪費與污染蔓延,也影響了生態投資效益,使污染物集中處理難度加大,造成污染面的擴大。
為此,我們建議:
一、加快企業體制創新,克服發展短板。農村工業要全面加強企業管理,走出重生產、輕管理的誤區,加快體制創新,擺脫傳統鄉鎮企業的體制性束縛,改變“家族制”管理模式,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逐步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斷提高企業運行質量和效益。農村工業企業經營主體要由主要依靠“能人”,向培養、引進高素質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才的方向轉移。政府應扶持和規范各類人才中介和管理咨詢機構,通過各種優惠措施更好地吸引外來人才,為*湖區農村工業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
二、確定發展重點,給予政策支持。一些經濟管理部門存在認識誤區,注重招大(企業)引大(企業),而忽視立足自身做大做強本地企業。作者就從羅家鎮幾家頗具實力的糧食加工廠老板口中了解到,像他們這些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幾乎不能取得任何發展資金、土地、稅收等政策方面的支持,這些本地企業完全成為*湖區經濟部門服務的盲區。所以*湖區應根據市場、產業政策、資源狀況合理確定發展重點,在培育一批能起輻射帶動作用的大企業、大集團形成“斑馬效應”的同時,突出區域特色,形成專業生產,在政策、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這些本地農村工業更多的扶持,帶動區域性產業的集中,進一步做強集群經濟,增強區域競爭力,從而進一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有效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對農村工業高能耗、重污染企業要走“以防為主,綜合治理”的路子。在堅持對農村工業的環境保護進行全面規劃和合理布局,嚴格污染項目審批制度的同時,積極發揮現代科學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采取綜合措施防治污染,嚴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堅決制止污染轉嫁。一是采用新工藝、新設備和新能源治理污染源,發展新產品;二是采用合理的產品結構,減少污染;三是采取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技術的手段,力爭把污染消滅在生產過程之中,嚴格控制引進嚴重污染環境又難以治理的原材料、產品、工藝和設備。四是確保農村工業污染源長期穩定達標排放,環保部門要建立周密的監管機制,將化工、印染、造紙等重污染行業、可能影響飲用水水源水質及具有惡臭或擾民噪聲的污染源列為重點整治對象,隨時跟蹤監測,從根本上杜絕企業的超標排放,為建設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
- 上一篇:社區建設擴大試點工作意見
- 下一篇:教育局學校布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