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6-17 08:43:00
導語:科學發展觀工作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市“四大家”領導專題調研方案》的要求,為進一步探索維護移民穩定工作新方法、新途徑,確保全面完成我市南水北調移民搬遷試點工作,我就近期的移民搬遷穩定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就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移民穩定工作作粗淺探討。
一、我市庫區移民概況
我市是南水北調中線控制性工程——*水利樞紐所在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水利樞紐工程是建國以來新建的部管87座大中型水庫之一,一期工程于1967年下閘蓄水,全市淹沒面積347平方千米,淹沒耕地20.3萬畝,房屋83594間,先后動遷移民六批次,16.*萬人,其中外遷7.2萬人,內遷8.8萬余人。
根據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的統一安排部署,由省移民局、水源公司、長江委設計院和*市共同參與,按照《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水庫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試點方案工作細則》的要求,全市統一思想、統一方法,按照實施計劃工作流程穩步有序開展各項工作,確定了我市移民搬遷試點并報國家南建委獲得批準。
庫區移民試點:涉及六里坪鎮、習家店鎮和均縣鎮3個鎮、11個村、41個淹沒組,總農業人口11299人,動遷人口8586人,其中:出縣外遷人口6673人,3個縣市區和1個監獄農場21個居民點安置,市內后靠安置2086人,其中:集中安置1596人,投親靠友安置480人,自謀職業安置10人;生產安置人口8188人。
大壩加高施工影響區試點:涉及1個辦事處,11個單位、3家工礦企業,13個碼頭和其他專業設施的遷復建,共有移民871人,其中城市移民198戶,788人,單位人口83人。
二、堅持“以人為本”,和諧搬遷
我市作為壩址所在地、核心水源區和調水源頭,淹沒面積大、移民人數多、安置任務重、矛盾困難多。加之新老移民交織,移民穩定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按照“講政治、服務大局,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指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立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堅持標本兼治,從解決移民實際困難和問題入手,不斷加大移民工作力度,及時就地解決移民搬遷安置過程中出現的大量矛盾和問題,切實維護了移民利益,促進了移民安居樂業和長期穩定,確保了移民工作有序開展,確保了南水北調工程順利進行。
1、妥善處理了一期老移民遺留問題
移民穩定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敏感度高。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各部門的大力配合下,我市先后妥善解決了原均縣城關老移民住房、青山港區居民大隊居民要求享受現階段移民政策等問題。20*年,*市委、市政府共籌措資金450萬元,解決了2312戶8630人老移民的住房問題,占應解決總戶數的97.28%。20*年4月,*市政府對1965年搬遷的原青山港居民大隊1*戶128人按人均1200元進行補助,拉開檔次分類解決20萬元,圓滿處理了他們的信訪訴求。
2、圓滿完成了壩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
在壩區移民搬遷安置中,堅持實行“五到位”、“五公開”,即領導到位、宣傳到位、服務到位、政策到位、監督到位;移民政策公開、實物指標公開、補償標準公開、安置方案公開、優惠政策公開。壩區移民搬遷從20*年5月26日開始到6月28日結束,提前2天將壩區642戶、2572人、31個單位、13家工礦企業搬出大壩加高施工區,整個搬遷無一起干群矛盾糾紛和治安案件、無一例安全責任事故、無一戶強制拆遷,無一起群體性事件。目前,壩區移民生產生活安置到位,實現了和諧搬遷,平穩過渡、有序安置的目標。壩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得到了國家南建委,省委、省政府的通電嘉獎。
3、穩步推進了庫區移民外遷試點工作
在南水北調庫區移民外遷試點工作中我們按照“講政治、服務大局,抓機遇、加快發展,重民生、服務移民”的指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李鴻忠省長“三優”、“三心”和“三個典范”的工作要求,把移民試點工作作為全市的頭等大事來抓,充分體現出我市抓移民工作的“三大優勢”即干部優勢、政策優勢、群眾優勢。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移民工作方式,強化目標管理,庫區移民試點各項準備工作起步早、開局好、進展順,為移民外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是強化領導,組織機構到位。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政委、市長為指揮長,市四大家有關領導為副指揮長,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移民工作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政策指導、外遷協調、信訪維穩、宣傳、督導檢查、債權債務化解指導等7個工作組。全市共抽調1000余人,建立了市級領導包鄉鎮,部門領導包組,專班人員進農戶的移民搬遷責任制,全力保障移民試點工作。
二是科學研究,搬遷政策到位。按照南水北調移民搬遷安置規劃要求,在深入庫區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我市先后制定印發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做好庫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的意見》等基礎性配套文件,為庫區移民外遷試點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同時,圍繞移民搬遷安置各階段的工作任務,制定了詳細的宣傳方案,多形式、多渠道廣泛宣傳,形成了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
三是突出重點,基礎工作到位。移民外遷試點工作是庫區移民搬遷安置開好局、起好步、帶好頭的第一步,其示范作用影響深遠。我們認真開展了試點實施規劃編制、移民外遷對接等基礎工作。市鄉兩級抽調工作專班,深入庫區村組開展實物指標核查,組織了市、鄉、村組三個層面的代表到外遷安置區進行考察對接,配合完成了移民試點實施規劃的編制工作。針對庫區移民試點存在的外遷移民線上資源補償、庫區漁業設施補償等現實問題,從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移民的利益出發,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不同層面、不同渠道積極反映,全力爭取,已得到了中央省市領導的認同,為實施庫區移民搬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移民外遷試點工作和大壩加高施工影響區移民搬遷工作已經全面啟動。我市按照省動員會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有序推進庫區移民試點工作的開展。2009年2月22日,召開了全市庫區移民試點工作動員大會,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明確了任務,強化了責任,全市上下正在按計劃有條不紊的開展試點各項工作。
4、進一步優化了外遷移民安置方案
按照長江委庫區農村移民外遷試點實施規劃,我市試點的三個鄉鎮外遷移民6673人,主要安置襄樊市襄陽區、棗陽市、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和省監獄管理局鄧林農場4個縣市區(農場)的21個移民安置點。省動員會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試點鄉鎮、村組干部、移民部門深入安置區,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優越、優先、優厚”和“四個確保”的工作目標,與安置區政府進行協調溝通,進一步優化了外遷移民安置方案,將原規劃的21個安置點優化到現在的15個安置點。
5、積極維護了庫區社會穩定
為確保外遷移民工作的順利實施,我市組織工作專班,深入庫區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外遷移民群眾的思想動態,收集外遷移民的合理訴求,排查不穩定因素,化解社會矛盾,對反映影響移民外遷的政策性、障礙性問題,積極向上匯報,爭取相關政策,保證移民思想平穩,社會政治穩定,為實施移民搬遷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實事求是,正視影響我市移民穩定的因素
南水北調的重點在工程建設,成敗在移民。移民工作的熱點在搬遷,重點在“以人為本、和諧搬遷”,焦點在政策和安置地生產生活條件,難點在建房。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我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優越、優先、優厚”的“三優”在政策層面體現并不明顯;導致“故土難離、統籌難顧、工作難做”的“三難”現象無處不在,成為制約和影響移民搬遷工作、影響移民群體穩定的主要因素,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主觀因素
1、故土難離情結。許多移民腦海深處都駐留著“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樣一個念頭。貿然離開生活多年的熱土,離開熟悉的父老鄉親,離開平淡而平靜的生活,移民確有揪心揪肺的疼痛,尤其是老人、女人的眷戀情結特別濃重。據調查,不少移民寧愿過著清貧的生活,也不愿搬遷。那種落葉歸根、眷戀故土的心理已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死結。
2、移民期望值過高。移民普遍的心態是:工程是國家要修的,移民是政府要移的,移民做出了犧牲,移民外遷造成的損失,政府理應給予補償,移民對國家補償標準期望值高,對安置地生產生活條件期望值高。但現實情況是國家對移民的損失只是補償而非賠償,安置區的情況遠沒有移民相像那樣優越。因此,移民的期望值與現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造成移民心態失衡,所以不愿外遷。還有少數移民以移民特殊身份自居,提出苛刻要求,以期獲得高額補償,達不到目的就不愿遷走。
3、一期移民的負面影響。在一期移民中,由于當時重工程輕移民,補償標準低,強制搬遷,導致了移民的心理創傷。而且當時外遷安置地大多在旱包子、水袋子、蟲窩子,老移民生活水平依然低于當地平均水平,大批移民返遷,移民產生諸多不滿情緒。受一期移民的影響,此次移民心理負擔普遍較重。
4、等待觀望心態。有一些移民不說搬遷,也不說不搬遷,猶豫觀望,一直在進行比較、選擇,但拿不定主意,大多數將會以從眾、從親的方式決策。
(二)客觀因素
1、外遷地與安置地多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國家《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明確規定:“農村移民安置后,應當使移民擁有與移民安置區居民基本相當的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彪m然在選擇安置區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安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高于遷出地,但是按照安置標準,移民卻不能獲得與安置區居民基本相當的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而且兩地生產生活差異較大,外遷移民反響較為強烈。突出表現為“五個差異”:
一是安置土地差異。按照正在評審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水庫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試點規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規定,湖北省外遷移民在安置地按1.5畝/人旱地的標準進行生產安置,其中包括了固定的溝、渠、路、田埂等,這樣以來在實際調整分配時,移民所獲得的生產用地凈面積就達不到規定的標準,也低于搬遷前的水平。更主要的是安置地村民分配土地時按照習慣畝(1000平方米),而外遷移民按標準畝(667平方米)分配土地,本身存在差異,移民心理上難以接受。我市庫區移民除擁有承包耕園地外,集體還分配有人均2分的菜園地和飼料地(稱為自留地),而安置區并沒有安置另外同等的自留地。襄陽區龍王鎮原村民擁有的平均耕地面積為2.14畝、宜城市鄧林農場為2.97畝、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為4.0畝、棗陽市南城辦事處0.52畝(南城辦事處屬城區),原村民擁有的平均耕地面積比移民多得多,像龍王鎮白集村的韋國海一家四口,承包耕地25畝,人均6.25畝。移民外遷到安置區,如果與當地擁有的生產生活資料差異太大,必然會有不平衡甚至怨恨心理,形成移民與原村民的矛盾。同時,安置區原村民畝均純收入不超過800元,按照外遷移民一家4口人獲得安置地6畝(人均1.5畝)計算,移民在安置區如果僅僅依靠土地生活,年均家庭年收入不過4800元,只能維持基本生活。
二是經濟收入差異。安置區原村民以種植收入為主維持生活,種植產出效益并不是很高,養殖業基本上是小規模經營,沒有形成規模養殖,沒有林地、果園,其它收入來源依靠打工。我市庫區山場和可養殖水面面積大,移民收入來源更多的依靠已經形成規模效應的柑桔、水產養殖及其它養殖業,土地和水面產出效益遠遠高于安置區。像六里坪鎮沙溝河村移民戶均擁有的桔園大多都在5畝以上,畝均收入可達到2500元以上;均縣鎮關門巖村移民有不少利用庫面養魚,平均每畝水面可以出產鮮魚450公斤,收入2200元以上。
三是種植模式差異。安置區土地平曠,全部采用機耕、機割,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為主,兼種芝麻、花生、西瓜等。我市移民以種植小麥、玉米等旱作物為主,兼種水稻、紅薯、芝麻、油菜、豆類和多種經營等。顯然,安置地勞動強度強于遷出地,我市移民主要收入來源以柑桔、水產為主,種植作物均屬“懶莊稼”,投工投勞相對不多,勞動強度不高,而安置區土地面積大,有的作物還是手工作業,如棉花種植,勞動強度非常大。我市移民難以適應。
四是生產成本差異。安置區種植所需農藥、化肥、機耕、機割、用水、種子等生產成本較高,畝均投入400元左右。我市農業生產投入基本沒有機耕、機割、用水等成本,農藥、肥料、種子等投入也沒有安置區大,畝均投入100多元,遠低于安置區。
五是生活成本差異。安置區大多數村民做飯用的液化氣、生活用水、食用蔬菜等一律用現金兌付,生活成本較高。而我市庫區移民燒柴不花錢,用水不付費,吃菜自己種,生活成本較低。
2、補償補助標準偏低,影響移民外遷積極性。外遷移民要遠離故土,重辟生活空間,花費的代價相當高,建房、重置生產資料和用品,還要發展生產,需要相當大的資金。而我市庫區移民由于受國家控制線下建房等政策影響,人均擁有實物量少,質量不高,按照國家的補償標準,移民能拿到手的補償是很有限的。外遷后,所得全部補償不夠建房,更談不上生產生活需要的資金投入。移民不愿因外遷而欠下子孫帳,所以不愿外遷。突出表現為“四偏低一沒有”:
一是房屋補償標準偏低。在安置區建房是移民開始新生活的必備條件,移民強烈希望能夠建好堅固適用住房。但是近年來,物價指數持續走高,建筑成本不斷上升,移民對于建房顧慮重重,部分困難移民更是如此。我們根據安置地的情況做了一個簡單的概算,每平方磚混結構房屋的建筑成本高于500元,而庫區移民得到的房屋補償大多不高,造成建房困難。
二是過渡期生活費補助偏低。《報告》對庫區試點移民過渡期生活補助按一年考慮,生產安置人口每人補助1000元,月均83.3元/人。按照基準年2007年計算,我市庫區移民人平純收入2998元,月均250元/人,補助標準偏低。
三是移民搬遷費標準偏低。如我市移民搬遷到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距離500公里,當前運價為每公里1元/噸,每戶(4人)需運輸物資3車計算,每人的搬遷運輸費為1875元,與規劃標準差距較大。
四是果園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偏低。按照補償標準,果園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按1693元/畝給予補償,零星結果果木按80元/株給予補償。我市果園大多是桔樹,掛果桔園每畝80株,每株年產80斤,每畝年產6400斤,每斤市場平均價格0.4元,每畝收入大約2560元,果園地上附著物補償明顯過低。
五是線上資源沒有補償。多年來,我市庫區淹沒線下搬遷移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淹沒線上新修了很多配套機耕道路和灌溉設施,開發了大面積的多經園,目前多經園已大見成效,是庫區移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同時,我市外遷移民在淹沒線上還有享有經營權、受益權和繼承權的用材林、灌木林、經濟林等,移民強烈要求把線上的多經園和林地納入補償范圍。
3、債權債務問題難以解決。由于歷史原因,外遷試點鄉鎮和村級的債務數額大。據統計,移民外遷試點的三個鄉鎮,11個村,債務總額為910.74萬元,村平債務91.07萬元,其中:六里坪鎮143.59萬元、均縣鎮615.53萬元、習家店鎮151.62萬元。債權總額為87.21萬元,其中:六里坪鎮8.*萬元、均縣鎮24.65萬元、習家店鎮54.51萬元。庫區移民債權債務化解難度大,勢必影響移民內安外遷的順利實施。
4、政策不夠平衡。*市是移民大市,一期移民分六批次搬遷,二期工程中將有20%的移民再次搬遷。但一期移民搬遷時受國家經濟制約,補償很低。二期移民又分多批次搬遷,時間差決定政策補償標準的差異、搬遷方式方法的差異,故爾引起移民的攀比,造成許多新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加大了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壓力。
5、安置地移民整體發展基礎薄弱。我市為大力發展庫區經濟,先后從1985年開始,*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鼓勵庫區村組發展集體經濟的配套政策,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庫區村均實現了建設村基地100畝,組基地50畝以上的目標,集體經濟日益壯大,切實減輕了庫區移民的負擔。而移民的外遷安置地后,由于安置點是新規劃的移民村落,基礎設施沒有納入當地新農村建設的范圍,村集體也沒有經濟發展的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移民的整體發展。
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確保移民穩定
以上困難和問題充分反映了移民搬遷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移民工作可能出現“啟而不動,安而不穩”的嚴峻局面。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移民穩定工作,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各項工作,確保移民搬遷的順利開展,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發展”的目標。
1、將移民工作納入法制化管理。建議國家盡快制定水庫《移民法》或湖北省《移民搬遷安置條例》,明確移民的權利和義務,明確政府管理移民的職責和義務,明確移民安置的標準和途徑、社會參與移民途徑、扶持移民的政策以及移民安置中的法律責任等。
2、提高安置、補償、補助標準。移民搬遷工作繁重而復雜,光靠行政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或者法律制裁,是不能如期完成搬遷任務的。只有公平、公正、合理地實現移民的利益,才能確保實現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一是提高土地安置標準。安置區預留土地較多,外遷移民應按安置地村民同等水平調整土地和菜園、飼料地。
二是增加村組集體耕地規劃。按遷出地集體經濟規模、標準對整建制搬遷的外遷移民村組在安置地預留發展集體經濟的耕地面積,確保集體經濟組織健康發展。
三是將線上資源納入補償。為有利于外遷移民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我們建議庫區外遷移民線上成片園地和林地的補償由國家全額解決。
四是延長移民生活補助過渡期。建議補助標準按1200元/年,補助年限2年。
五是建議提高移民搬遷費標準。
3、完善建房政策。對建房困難移民可采取委托集體組織或者個人幫助建房,安置地政府要出臺建房相關政策,以保障移民建房順利完成。
4、完善配套政策。要進一步加強庫區、安置地政府和移民部門的溝通、協調和協作,共同完成移民遷移任務。安置區應加大扶貧奔小康的力度,出臺相應的安置移民政策,對移民比較關注的遷入地生活環境及條件以及子女入學、社會保障、就醫、辦理證照手續、減免建房稅費等方面出臺特殊優惠政策,使移民到安置區后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制定外遷移民生產和發展的優惠政策,鼓勵扶持移民興辦二三產業,最大限度的為外遷移民提供就業崗位;加強移民技術培訓,對移民進行種養技能和務工技能培訓,確保移民盡快融入和適應當地生活。
5、加大受水區對水源區的對口支援力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環境要求以及其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響了庫區移民的生產,目前仍有數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整個庫區人均收入遠遠低于全市水平。*大壩加高工程的實施,我市又將動遷近10萬移民。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們將面臨移民搬遷安置,服務工程建設,保護水質及生態環境建設等艱巨任務。為了加快和諧庫區建設步伐,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和水資源保護力度,確保一庫清水,我們建議國家出臺對口支援政策,加大對移民的支持力度,以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6、信訪穩定問題考核指標應另行規定。庫區移民工作涉及人多面廣、情況復雜,移民搬遷開始實施后,移民個訪、群體訪、甚至群體性事件將不斷出現,借鑒三峽移民工作經驗,對因移民搬遷引發的信訪穩定問題應專門制定相應的量質化考核細則,不作為全市年終信訪工作目標考核內容,獎懲激勵機制等各項考核指標另行規定,以調動廣大移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7、安置地政府應全力服務移民安置。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發展,關鍵在于安置地。安置地政府應積極、主動、熱情接待移民,解決好移民生產、生活所需資料,讓移民心情舒暢、搬的踏實。
- 上一篇:招商引資工作的現狀和幾點思考
- 下一篇:公安局裝置安全監管工作通知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