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能源戰略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23 10:32:00
導語:獨家原創:能源戰略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能源戰略的最終目標,是以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為此,本世紀頭20年的中國能源戰略,應著眼于長遠目標實現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的“轉型”。實現這種轉型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能源供應從簡單滿足經濟發展的基本需求為目標,轉向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重視環境效益的雙重目標,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這就意味著能源發展的目標應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將環境保護作為能源發展戰略的內生決策要素。
二是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式由政府計劃和強管制,向政府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方向轉變,以克服當前能源領域依然突出的計劃經濟弊端,進一步發揮體制改革的巨大作用,保障能源供給、效率提高和結構優化。
三是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國的能源發展應從依據國內資源的“自我平衡”轉變到國際化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也就是說需要從國際視角來制定新時期中國的能源戰略。
按照上述原則和著眼解決能源發展遇到的嚴峻挑戰,在未來20年中國應實行“節能優先、結構多元、環境友好、市場推動”的可持續能源發展戰略。依靠體制創新和技術進步,實行國際化戰略,力爭實現GDP翻兩番、能源消費翻一番的目標;優先滿足人民特別是貧困群眾的能源需求,有效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生產利用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初步形成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為今后更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節能優先
如果采取強化節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的能源消費總量可以減少15%~27%。預計在2000年到2020年期間,我國可累計節能10.4億噸標準煤,價值9320億元。
由此可見,節能和提高能效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可能,能否以較少的能源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節能的潛力能否有效挖掘出來。節能也對保障能源安全和減少能源生產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產生明顯的效益。因此,應將節能放在能源戰略的首要地位。
從一次能源消費的部門結構看,到2020年,工業部門占能源總需求的比例將逐步下降到56.7%~58.7%,仍然為第一大用能部門;而交通和建筑兩個部門的用能所占比例,將分別增長到16.3%~17.1%和25.0%~26.7%。
由此可見,節能的領域應該是全面的,對三大耗能部門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今后20年能耗始終占一半以上的工業部門,仍是節能的重點領域,預計工業部門的節能潛力有5億噸標準煤左右。另一方面需要盡快改變偏重工業節能,忽視建筑、交通節能的現狀,對當前已進入快速增長期、今后需求比例明顯提高的建筑、交通部門,必須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如果近期實施燃油稅和旨在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的燃油效率標準,并逐步在優化交通運輸結構等方面取得進展,那么到2020年交通部門可少消費8700萬噸油,幾乎占屆時國內原油產量的一半左右。在建筑部門也存在著很大的節能潛力,與同緯度氣候相近的國家相比,中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和空調能耗約高出2倍左右。預計到2020年建筑物能源消費量可減少1.6億噸標準煤。
結構多元
中國能源結構長期存在的過度依賴煤炭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能源結構的優質化進程對能源需求總量影響很大,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相應的能源需求總量可降低2000萬噸標準煤。
能源結構調整和優化的方向是: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加速發展天然氣,依靠國內外資源滿足國內市場對石油的基本需求,積極發展水電、核電和可再生能源先進利用,利用20年的時間,初步形成結構多元的局面,使得優質能源的比例明顯提高。
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到2020年煤炭消費比例力爭控制在60%左右。單純從資源量的角度來看,我國煤炭資源是有中長期保證能力的,如果按照年產25億噸原煤來推算可供應80年。但是,按照煤炭需求量最小的方案,要保證煤炭的穩定供應,從2000~2020年,年均需要凈增加產能至少5000萬噸,煤礦建設任務十分繁重。如果這一問題處理不好,甚至會再度出現煤炭供應緊張。
加速發展天然氣以替代煤炭消費;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滿足國內對石油的基本需求。從國內資源供給能力看,2001年天然氣的儲采比為62.2,遠高于石油15.4的儲采比;直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的儲量增長仍保持青年期特點。為提高天然氣消費占國內一次能源的比例,天然氣開發利用必須實現高速發展。到2020年國內的天然氣產量要比2002年增加3~4倍,同時還需要為利用進口天然氣建成較大規模的輸氣管線和其他基礎設施。
到2020年石油需求量在4.5億~6億噸。由于受國內資源稟賦的制約,以及大規模石油進口對石油安全帶來的壓力,石油以滿足國內基本需求為目標,不做為替代煤炭的能源,并力爭在2020年將石油消費量控制在4.5億噸之內。
積極發展水電、核電和可再生能源。預計此三者到2020年所需發電裝機達8.6億~9.5億千瓦,相當于今后20年每年新增2900萬~3300多萬千瓦的裝機。除發展水電與核電外,我國應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使其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為今后更大規模地替代化石燃料奠定基礎。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比2000年增加1倍左右。
環境友好
在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環境約束對能源戰略和能源供求技術產生的影響十分顯著,在許多情況下,環境因素比資源因素所起的作用更具決定性。鑒于我國環境已嚴重破壞以及能源生產利用是造成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環境保護應做為決策能源戰略的重要因素。
能源發展受環境的制約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環境容量的制約。如果是基于酸雨控制考慮二氧化硫的容量,全國最多能容納二氧化硫1620萬噸左右;如果是基于空氣質量要求的二氧化硫容量,則二氧化硫總量控制在1200萬噸左右,才能使全國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是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制約。到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億噸~20億噸,中國人均碳排放水平在0.9噸~1.3噸。2020年以后中國將難以回避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限制的承諾。隨著溫室氣體的限排,二氧化碳的邊際削減成本將趨于上升。因此,未來中國能源的發展將受到來自全球環境的壓力。三是環境小康需求的制約。
市場推動
總體上講,我國能源領域體制改革嚴重滯后,與全國總體改革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要求明顯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深化改革的制約因素。未來20年必須深化體制改革,特別是著重解決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相對滯后的問題,進一步發揮體制效應,實現經濟、社會、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
●改革政府能源管理體制。由于當前存在著政府管理職能過度分散,缺少代表國家意志、統一的能源部門,以及政策隨意性等突出問題,因此應組建統一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門,以體現國家整體利益,統籌能源各產業的發展和利益協調,綜合規劃國家能源戰略和制定能源政策。
●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放松經濟性管制,加強社會性管制,使政府的管制職能轉變到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維護公眾利益和維護環境保護等職能上來,將現行的投資管理制度改革為經濟性備案、社會性管制,并提高政策和決策過程的透明度。
●改革現行不適應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管制方式。凡是存在較充分競爭的能源產品實行價格放開,由市場供求關系確定這部分能源產品的價格;對具有壟斷特征的能源產品實行合理的價格管制,并以市場的可接受程度作為價格管制的主要依據,通過稅收政策、環保折價、價格管制方式改革等措施,形成各能源產品的合理的比價關系,以有利于能源結構調整的順利實施。
●深化國有能源企業的改革。改變當前國有能源企業普遍存在的國有股“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等問題,徹底改變一些部門存在的行政性國有公司較多的局面,加快產權制度改革,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為跨地區、跨部門和跨所有制的上下游一體化整合創造良好的條件?!?/p>
- 上一篇:黨委黨組黨建工作責任制意見
- 下一篇:辦公室機關責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