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25 10:50:00
導語:獨家原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提出的戰略決策,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的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結合農村實際,著力解決農村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從農村的當前實際出發,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著力做好新農村文化建設、謀求新農村經濟發展、立足民生三篇文章。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件大事。
做好新農村文化建設。一是要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按照中央精神,全面落實“兩免一補”發放范圍,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讓每一個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子女都能上學、上好學;要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要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大力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素質;要不斷建立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長效機制,凡城市教師、醫生、農業科技人員評職稱,應把一定年限的農村工作經歷作為基本條件;要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步伐,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大力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綠色證書工程,提高農民務農技能;要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實施規模,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要把提高農民的個人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放在與知識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對農民進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使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崇尚科學、團結互助成為農民的立身之本,自強自立、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成為農民的立業之基。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加強新農村書屋建設,鄉鎮文化站建設和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的普及范圍,大力實施文化科技下鄉活動,進一步創新文化下鄉的形式和內容,通過各種途徑將科技文化知識傳播到農村,使農民受益。
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
謀求農村經濟發展有多種途徑,發展勞務經濟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整體上看,農民的素質還不夠高,農村的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缺乏發展資金,產業支撐較弱,而勞務經濟卻可以同時解決這兩個難題。勞務經濟是沒有圍墻的市場經濟大學,經過城市文明的洗禮,外出務工人員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轉變了觀念,增加了收入。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致使大批農民工返鄉,從而堵塞的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加大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學會謀生的本領,努力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在拉動內需保增長的大環境下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積極鼓勵農民創業,政府要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對農民創業提供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力度。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條件,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相關部門要切實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隨著農村特色支柱產業的發展,將帶動大批農民共同致富。
做好農村民生文章,首先要把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有機結合,努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要引導鄉村工業向城鎮聚集,農民向城鎮流動;要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吸納更多的農民在當地的縣城和小城鎮實現轉移和就業。其次,要不斷推進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農民市民化的體制和機制。
一是要改革戶籍管理制度,中小城市和城鎮要適當放寬農民工落戶條件,大城市要積極穩妥地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戶籍問題,對農民工中的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和高級技工以及其他有突出貢獻者,應優先準予落戶;
二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要根據農民工最緊迫的社會保障需求,堅持分類指導、穩步推進、優先解決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障問題,逐步解決養老保障問題。要根據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保險關系和待遇能夠轉移接續,要兼顧農民工工資收入偏低的實際情況,實行低標準進入,漸進式過渡,調動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
三是要建立農民工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保障機制,城市要將涉及農民工的勞動就業、計劃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等有關經費,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支出范圍;四是要完善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在金融、郵電、通信、用電等政策上盡快實現城鄉同等待遇。五是要構建農民進城務工和長期居住的體制保障,改進農民工居住登記管理辦法,在大城市郊區建立經濟適用的農民工社區,并充分發揮社區管理服務的重要作用,促進進入城市的農民融入城市生活,與城市居民和諧相處。
- 上一篇:學校發展性評價指導意見
- 下一篇:移動終端系統設計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