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府農業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15 08:17:00

導語:縣政府農業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政府農業工作調研報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作××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于農業工作情況的報告,請予審議。

一、2008年農業工作回顧

2008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十一五”規劃中承前啟后的一年,我縣農業工作在中共××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下,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為工作目標。立足區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抓住機遇,打牢農業基礎,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實現了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新成績

2008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818元,完成年計劃的127.1%,比上年增長37.3%;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0955萬元,比上年增長0.8%;農村經濟純收入17873萬元,比上年增長39.0%;實現農業增加值34879萬元,比上年增長1.14%;糧食產量3462.5萬公斤,比上年增長2.3%;全縣農業人口人均占有糧食352公斤,比上年增長0.6%;農民人均口糧264公斤,比上年增長0.8%;橡膠、茶葉、甘蔗產值分別實現8092萬元、8990萬元和2751萬元。

(二)突出抓好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

1、糧食直補。2008年種糧農民綜合直補面積14.72萬畝,補貼金額863.36萬元。涉及7個鄉鎮48個村民委員會,受益農戶16510戶。

2、“陽光工程”。2008年爭取“陽光工程”項目資金37萬元,培訓農民工1000人,轉移就業801人,轉移就業率達80.1%,為農民穩定就業和增加收入起到了推動作用。

3、農機具補貼。2008年爭取省級農機具購機補貼50萬元,補助耕整機械303臺,受益農戶303戶。

4、測土配方施肥。2008年爭取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資金60萬元,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培訓4期107人次。在全縣范圍內完成了1000個野外土樣采集工作。

5、新農村建設。2008年爭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50萬元,實施4個村民小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完成路面及地板硬化3050平方米,修建太陽能洗澡室90間、450平方米。

(三)各項業務工作完成情況

冬農開發:完成冬農開發面積10.09萬畝,總產量45.365噸,創造產值3409萬元。其中:訂單農業14991畝,產量4093噸,產值757萬元。種桑養蠶:桑園種植面積達3113.3畝(其中2008年新植450畝),桑園投產面積699.3畝,共養蠶444張,完成鮮繭產量14603.2公斤,累計實現產值286361.9元,平均每張產量32.9公斤,優質繭率達90%,平均單價19.6元。植保工作:全縣共發生農作物病蟲草鼠害150.67萬畝次,防治162.01萬畝次;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檢審拖拉機1239輛,檢查拖拉機1070臺次,糾正違章160起,簽訂安全生產整改告知書3770份,安全生產責任書3770份,建立了完善的基礎臺帳。“數字鄉村”完成35個村委會315個自然村的報表數據更新工作,并積極開展視頻資料采集工作。水產漁政工作:全縣水產養殖面積62000畝,產量528噸,漁業總產值528萬元。落實符合發放水產養殖證農戶64戶,養殖面積540畝。查處漁業違法案件12起。農村經濟管理:積極做好《土地承包法》、《經營權證管理辦法》、《云南省實施土地承包法》宣傳。重點開展農村“一事一議”、征地費管理使用等專項審計,全年審計32個村組,審計金額64萬元??萍寂嘤柵c農技推廣: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技培訓。接受農民咨詢1.2萬人次,印發各種宣傳資料1.8萬份,舉辦各類技術培訓126期8300人次,培訓農民和各類專業戶70人。

(四)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提升農業效益

在突出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堅持以市場為引導,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以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發展具有我縣特點和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使全縣農業結構布局進一步趨向區域化和優質化,形成了六大較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基地。一是橡膠產業基地。以云膠××分公司、天驕公司為主,2008年底橡膠種植面積達28.3萬畝,比上年增加0.5萬畝,增1.8%;干膠產量達3680噸,比上年增加691噸,增23.1%;總產值8092萬元。二是茶葉產業基地。以牛洛河茶廠、明子山茶廠為主,形成了11.6萬畝茶葉產業基地,比上年增加0.8萬畝,增7.4%;總產量(干毛茶)為7584噸,比上年減少16噸,減0.2%;總產值8990萬元。三是甘蔗產業基地。2008年甘蔗種植面積3.4萬畝,比上年減少0.4萬畝,減10.5%;總產量為15萬噸,比上年減少6萬噸,減28.5%;總產值2751萬元。四是水果產業基地。2008年水果種植面積3.4萬畝,與上年持平;總產量為3659噸,比上年減320噸,減8%;總產值543.8萬元。五是咖啡產業基地。2008年咖啡種植面積0.8萬畝,比上年增0.01萬畝,增1.3%;總產量為1056噸,比上年減344噸,減24.6%,總產值211萬元。六是蔬菜產業基地。2008年蔬菜種植面積3.7萬畝(大棚蔬菜255畝),比上年增0.1萬畝,增2.8%;總產量為1.96萬噸,比上年增0.1萬噸,增5.5%,總產值3.7萬元。我縣蔬菜市場年需求量為4.35萬噸,縣內種植蔬菜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每年需向外調運2.39萬噸。

二、2009年1—4月工作情況

2009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緊扣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個主題,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兩大重點,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增加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開創我縣農村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2009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目標是:2009年計劃農村經濟總收入23051萬元,比上年增長10.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99元,比上年增長10%;糧食總產量達3462.5萬公斤,與上年持平。實現上述目標,1—4月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一是新增糧食面積種子補貼項目。兌付新增糧食面積種子補貼資金98戶、1046.5畝、10465.00元。二是邊遠貧困地區農民購肥補貼項目。補助邊遠貧困地區農民購肥補貼2萬畝、補助化肥7.82萬公斤。兌付資金17.515萬元,兌付面積14012畝。三是農機具補貼項目。農機購機補貼48.907萬元,完成任務數的97.91%。四是桑農補貼情況。2009年全縣共發放補助資金479144.4元,其中:桑苗補助費119144.4元,農藥補助21000元,化肥補助105000元,蠶房建設補助234000元。共涉及蠶桑補助戶743戶。

(二)抓好糧食播種面積核實工作

根據普洱市農業局《關于認真核實種糧面積的緊急通知》(普農〔2009〕74號)精神,按照戶、組、村、鄉(鎮)的順序逐級調查統計。通過核查,我縣2009年糧食播種面積為241698.68畝,比2008年增加71958.68畝。其中,稻谷73533.88畝,玉米145460.02畝,小麥2932.28畝,豆類5858畝,薯類12375.2畝,雜糧1539.3畝。

(三)蠶桑生產情況。目前,全縣桑園面積3473.9畝,其中:2008年新植2100畝,2007年桑園面積為1373.9畝。由于今年旱情嚴重,長期不降雨,新植面積造成絕收781.3畝。建成小蠶共育室47間。建成大蠶專用蠶房67間。投產桑園面積377.5畝,共飼養春蠶90張。書記、縣長200畝蠶桑示范樣板地現已全部定植完成,養殖春蠶5張,預計產量200公斤,收入4000元。

(四)甘蔗生產情況。種植任務完成情況:目前,落實甘蔗種植面積31208畝,占總任務數的89.2%。其中:落實新植面積7208畝,占新植任務數10000畝的72.08%;完成宿根種植面積24000畝,占宿根任務數25000畝的96%。入榨甘蔗11.83萬噸,生產白糖1.54萬噸,支付甘蔗款1300萬元,占應付款數的50%。由于糖廠不能及時足額支付甘蔗款,會削弱蔗農種蔗的積極性,難免出現甘蔗種植面積下滑、甘蔗入榨量不足現象,影響糖廠正常生產經營,深層次影響蔗農的收入。

(五)春耕生產。目前,已完成糧豆種植面積72600畝,比上年同期增加13200畝。就位各種化肥5959噸,比上年同期增加2692噸。

三、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投入不足。由于我縣財政不能自求平衡,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加之農業投資體制改革滯后,投資手段單一,仍以補助、貼息手段為主,缺乏政府資金與其它社會資金的多種結合方式,難以吸引社會資金投資農業。

(二)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業科技水平低。我縣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9%以上,耕地質量差,抗災能力不強。加之雨量較集中,水毀溝渠較多,灘塌滲漏嚴重,重復投資情況較多。半山區、山區的群眾農業生產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滯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滯后已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必須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為基礎,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四)農技推廣設施不完善,社會化服務功能弱,農業科技人員外出學習機會少,知識結構老化,更新難度大。

(五)農民整體科技文化素質較低。我縣農村人口多,但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直接影響農民接受新知識和各種信息的能力,制約著他們的思維水平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把優良品種推廣特別是“兩雜”良種和優質稻品種推廣作為糧食生產的重點,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穩步增長,確保糧食安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和壯大橡膠、茶葉、蔗糖三大支柱產業,提升冬農開發的質量和效益,大力發展特色產品,做好訂單農業,逐步發展成為產業化。繼續實施好農民種糧補貼項目,保護和穩定糧食生產能力,使糧食總產量達到3462.5萬公斤,與上年持平,為國家糧食生產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扶持和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擴大“公司+基礎+農戶”產業化經營覆蓋面,加快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經濟效益,帶動傳統農業向特色產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以便提高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促進生產與市場的銜接,加強農產品的營銷工作,推進農業市場化建設。

(三)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緊緊圍繞全市“十萬農民大培訓工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加強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抓好種子、肥料、耕作、設施、管理五項“農業革命”,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完成科技培訓140期10000人次,完成10萬畝大春作物測土配方示范推廣和實施1萬畝核心示范樣板。

(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加強農機化事業發展,大力推廣實用、高效的新型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推廣機耕面積10萬畝,機收面積2萬畝。加強水土保持,穩定和固定耕地;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水利化程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實施節水灌溉新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逐步由雨養農業轉變為灌溉農業。大力開展基本農田建設,以治水改土為中心,實行工程、生物和農藝措施相結合改造中低產田地、坡地改梯地。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計劃完成基本口糧田0.13萬畝中低產田(地)建設任務,建主干渠取水壩1座,建設田間三面光主干渠2條,全長3040米,改善灌溉面積900畝,建設坡改梯400畝。

(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大產業來抓,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加強勞動力的有序流動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爭取資金40萬元,力爭完成轉移1000人農村剩余勞動力任務。

(六)廣辟投資渠道,增加農業收入。一是嚴格按照《農業科技推廣法》規定的“國家逐步提高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在財政預算內應當保障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并應當使資金增長”的規定,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二是增加農業的信貸投入;三是積極招商引資,擴大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四是深化體制改革,實行以工補農,以貿補農,建立農業發展基金;五是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利用土地占用償還的資金進行農業開發;六是管好用好農業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七)加快水產養殖業發展,加大漁政執法力度。把水產養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認真抓緊抓好,大力推廣稻田養魚,認真組織實施稻魚工程,擴大水產養殖覆蓋面,提高水產品產量。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水產品養殖結構,積極發展名特優水產品生產和土著魚類的馴化養殖,改進養殖技術,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切實加強漁政執法工作,依法保護好野生漁業資源,嚴肅查處電魚、毒魚、炸魚等違法行為,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確保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認真抓好水產養殖證、魚種生產許可證的核發工作,加強水產品生產的規范化管理,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計劃水產養殖面積達到7800畝,水產品總產量達650噸,漁業總產值達600萬元。

(八)加強農業行政執法,推進依法治農。加強農業法律法規的普及和宣傳,提高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加大農業執法力度,推進依法治農進程。整頓規范農業和農村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違法行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2008年以來,我縣農業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的進程中,還面臨著更新、更高、更重的任務和要求。在今后工作中,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各項目標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勤奮工作,樂于奉獻,為推進我縣農業工作再上新臺階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