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市場監管的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7-17 07:59:00

導語:農村市場監管的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市場監管的問題及建議

一、我區農村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較為突出。農村食品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冒牌食品、假食品、劣質食品、三無食品、過期變質食品、缺斤短兩食品。有的食品以色素、糖精、酒精等勾兌而成;有些食品的某一些成份的含量嚴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尤其是兒童食品,色素、糖精、防腐劑等嚴重超標;有些食品制作相當簡單、粗糙,并且這些食品包裝簡陋,包裝物大多是有毒的塑制品和劣質的紙張;有些食品包裝上所標的數量與實際數量不符,缺斤短兩。是重大問題。

二是經費、人員、設備保障不足。××區工商分局監管轄區面積____平方公里,__個社區居委會,___個村,農村人口__._萬。工商部門現有在編干部___余人,下設__個工商所,__個_____投訴聯絡站,分布在__個行政村、__個大型市場、超市。由于經費缺口大、執法人員少,技術設備差阻礙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推進。同時還由于一些農村經營戶素質較低,對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存有抵觸心理,加之“一會兩站”沒有經費,嚴重阻礙_____投訴聯絡站工作的推進,致使農民自我保護意識長期得不到提高,一些不法商販利用農村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將一些過期、變質食品低價傾銷到農村市場,給農民群眾的飲食安全帶來較大隱患。

三是信息傳播途徑較少。農民普遍文化程度不夠,加上信息傳播途徑少,使農民對食品法律法規和食品知識知之不多或一無所知,更談不上辨別假冒偽劣食品的能力,認識不到假冒偽劣食品給自己身心帶來的危害,這是廣大農民自覺抵制假冒偽劣食品最大的障礙。

四是農民防范意識較差。農民收入低下而且缺少對食品質量危害性的認識,所以購買食品往往只圖便宜,不求質量,致使質量差、價格低的食品在農村很有市場,就像有些食品經營者說的那樣“真的賣不出去,假的賣的很快”。

五是對假冒偽劣食品的打假力度不夠。農村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商品進貨渠道多樣,為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市場檢查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檢查的時間、次數不夠,削弱了打擊力度,給假冒偽劣商品提供了可乘之機。而且,農村的商業網點較分散,進貨渠道和形勢多種多樣,越是假冒偽劣商品,進貨渠道越隱密。由于上述因素,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農村食品市場中的假冒偽劣銷售活動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打擊勢頭。

六是存在著質量標準不適應、檢測體系不完善、執法體系不科學等問題。質量標準不適應主要是食品生產加工尚未形成規范化運作,缺乏足夠的質量標準,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整體上推進速度滯緩。目前,我國食品相關標準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等四級構成,現已制定和了包括各類食品產品標準、食品污染物和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食品衛生操作規范在內的食品衛生及檢驗方法、食品質量及檢驗方法、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食品貯運、食品標簽等方面的國家標準____余項,但由于制標工作缺乏有效的統一協調機制,在實施中暴露出不少問題,標準之間的矛盾問題尤其突出。

檢測體系不完善。目前具有資質的食品檢驗部門不但數量不多,且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在人口眾多的偏遠地區缺乏應有質量檢測設置。同時食品質量檢測手段有限,很多食品的檢驗檢測項目需省一級的檢驗檢測機構才能完成。落后的監管手段難以適應食品市場監管工作的需要。在實際檢查工作中,市場監管部門的執法人員與許多普通消費者一樣,大多憑借外觀來檢查產品標注、保質期等是否合乎規定。

執法體制不科學。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權限分離,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管理權限與所承擔的責任大多不對稱、不匹配,難以形成協調配合、運轉高效機制。涉及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有農業、工商、質監、衛生等近十個部門,部門分工職責交叉,往往導致重復執法。而一旦出現問題,則會相互推諉。加之相關法律不健全,導致執法主體缺失,監管效率低下。在食品安全監管環節。除工商有下設機構外,相關職能部門大多數在農村沒有設立分支機構,監管力量得不到有效延伸。農村雖已建立食品安全監管網絡,但形如鄉鎮食品安全協管辦(站)的基層協管機構,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定崗定編問題,沒有運行經費保障,安全監管工作得不到扎實深入地開展,多數仍然是有其名而無其實。

二、加強農村食品市場監管的對策建議

(一)要加快食品質量安全有關法規的立法進程,促進食品安全管理走向法制化軌道。目前雖然有《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等法規,但與確保食品安全的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所以應加快立法進程,健全法制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強化部門協調,確保食品安全。

(二)要完善食品生產加工的質量標準體系,推進食品安全標準化進程。各監管部門要以此指導生產者與經營者嚴格按照質量安全標準操作,加快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強對農民標準技術培訓,使廣大農民樹立質量安全觀念,能夠自覺地按照標準化、無害化要求生產與經營。

(三)突出政府主導作用,建立職責明確、保障有力的工作機制。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涉及面廣、任務重、難度大。區縣食品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要主動、及時地向當地政府及主要領導匯報工作、提出建議、爭取支持,最大限度地運用政府資源,形成“政府牽頭抓總、各監管部門全力協作、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

(四)落實專項經費,加大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力度,打造“放心消費”環境。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需要經費作保障,建議政府加大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經費的投入,每年財政劃撥專項經費予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使工作開展有物資保障,便于拓展市場監管的領域,不斷更新執法設備,切實履行職能,加強食品安全的監管。

(五)積極探索農村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

構建農村食品安全“監督網”和“流通網”。一方面各監管部門要適當增加基層執法力量,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加,形成食品安全的“監督網”,讓制假售假行為和假劣食品無處藏身。另一方面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積極引導、扶持大型正規的超市、連鎖店進入農村,支持有實力的連鎖企業和批發企業向鄉村延伸,形成主渠道,占領農村市場。

維護農村食品安全是一項艱巨而又長期的工作,需要進行長效管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參與和監督。除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外,還應當充分借用社會的力量,進行問題食品的有效監督,使問題食品無處藏身。要加強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建立典型案件和農村食品投訴情況定期披露制度,對嚴重違章違法的行為要公開曝光;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各自的法規優勢、手段優勢和工作優勢,實現職能互補,不斷把農村及邊、散、遠地區食品安全科學監管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