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人才資源管理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2 04:08:00
導語:計算機人才資源管理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算機審計人才資源是審計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2001年以來,審計署把計算機中級人才的培養作為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經費,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到目前為止,全國審計系統計算機中級人員已達800余人,特派辦中級人員占審計業務人員的比例一般達到了30%以上,中級骨干隊伍已經初步形成,他們在審計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在推動計算機審計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審計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深入,計算機審計人才資源如何配置才算合理,中級骨干隊伍如何管理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審計干部任用是否與其計算機技術水平掛鉤,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它不僅關系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如何進一步深化,而且關系到審計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擬就計算機審計人才資源管理幾個有關的問題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關于計算機審計機構職能定位問題
為了適應審計信息化發展的客觀形勢,目前,絕大多數審計特派辦都成立了計算機審計處(室),具體負責審計信息化的規劃和建設工作。但由于機構成立時間不同,職責任務也各有側重,各單位計算機審計處的職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全面負責與計算機有關的各項工作任務,包括計算機設備管理、硬件維護、本單位局域網管理、信息管理、機關輔助辦公、計算機培訓及計算機輔助審計等,而有的只負責配合審計業務處開展計算機審計工作,其他工作則劃歸辦公室或人教處負責,屬于純粹的審計業務部門。而與此不對稱的是,有的單位計算機審計處擔負的職責和任務很多,配備的人員卻很少(3-4人),有的單位計算機審計處擔負的職責任務很單一,配備的人員和技術力量卻非常強(6-7人),這是導致目前審計信息化工作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審計署應該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指導性意見,明確規范各單位計算機審計處的職能定位,并在此基礎上以崗定編,確定人員數量,調整人員結構。這是其一。
其二,李金華審計長一再強調“計算機審計是一場革命”,石愛中副審計長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也曾斷言:“金審”二、三期工程完成以后,審計工作將“面目全非”。但縱觀近幾年計算機審計技術的應用,大都仍然停留在數據轉換、計算分析、查詢匯總等低水平上,與署領導提出的“革命性”目標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計算機審計仍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要想在短期內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首先改變目前以業務部門為主、技術部門為輔的計算機審計組織形式,讓計算機審計處獨立承擔部分項目的審計任務,以便在審計過程中逐步探索新的審計組織方式,拓展計算機審計領域,摸索新的人力資源配置,實現審計思維方式、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的“革命性”轉變。而要實現這種轉變,計算機審計處的人員配置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除了配備一定數量的計算機技術人員外,還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審計業務人員,并逐步向審計業務部門靠攏,每年有自己的審計項目計劃,有相對固定的審計對象和審計范圍。
二、關于計算機審計處人員結構問題
計算機審計處的人員結構與其職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前面講了,目前各單位計算機審計處的職能分為綜合性和單一性兩種情況。由于審計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如硬件建設、網絡運維、人才培養、信息管理、輔助辦公、計算機審計等等等等,各個內容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果分散于多個部門之間,不利于其建設內容的整體規劃和統一實施。所以,從長遠來看,綜合性的職能定位和全方位的人力資源配置顯然更有利于審計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計算機審計處應該成為擔負審計信息化建設任務的綜合性的協調管理機構和技術強力支撐部門?;谶@種設想,計算機審計處應該包括以下五類人才,配備6-8人:
1、負責硬件維護和網絡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1-2人。
2、負責各類人員培訓的專職人員1人。
3、負責信息資源規劃管理的專職人員1人。
4、負責計算機審計技術支撐的高精尖it人才1-2人。
5、既精通審計業務有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復合性人才1-2人。
三、關于引進it人才和培養復合性人才的關系問題
近幾年來,由于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各特派辦通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和加強培訓工作,計算機審計人才隊伍已顯雛形。但人才問題始終是制約審計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核心問題: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一部分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或是引不進來,或是遠走高飛;另一方面,中級骨干人員學而不用,專而不精,整體作用發揮不夠;再一方面,受現有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限制,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審計信息化工作的整體推進。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必須把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兩方面的工作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審計信息化人才隊伍的“δ”結構。首先,要立足于對審計人員進行自主培養,即選拔一批審計業務精湛的年輕同志,通過強化計算機技術培訓,使之迅速掌握審計現場必備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形成“δ”的中間層。因為從實際情況來看,“計算機審計”的關鍵要素是“審計”,如果審計業務不精或經驗不足,就算計算機水平再高,也查不出問題;而且從培訓成本來講,把審計業務人員培養成為復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包括時間、費用及經驗積累)要遠低于把計算機人員培養成為復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其次,要在重點培養復合性人才的同時,提高審計人員計算機應用的整體水平,形成“δ”結構的底層實力。對這個層次的審計人員也要提出一個最低應用水平的要求,否則,審計信息化工作就會失去廣泛的群眾基礎,有些工作也難以推進。比如最近審計署推出的“ao”和“oa”兩個系統,都需要所有審計人員的廣泛參與,不然就會出現信息不完整,從而影響軟件系統的整體效果。其三,要抓住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的有利時機,通過層層選拔,引進一批高層次(碩士或博士)技術人才,形成“δ”結構的頂尖層。這個層次的技術力量是必須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越來越復雜的被審單位信息系統,靠審計人員去解決所有技術問題是不現實的。但這個層次的技術人才也不需要太多,1-2人即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公務員隊伍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包打天下,必要時,我們完全可以借助社會it力量,通過臨時聘用計算機專家解決復雜問題。總的來看,計算機審計人才隊伍應該是多層次、立體化的三角性結構,這是審計干部隊伍建設的大勢所趨,更是推動審計信息化向前發展的客觀要求。
四、關于如何為計算機審計人才創建發展平臺問題
李審計長有一句名言:審計人員不掌握計算機技術就將失去審計資格?,F在又增加了一句,就是審計機關的領導干部不了解信息技術也將失去指揮的資格。我們從審計干部隊伍建設的層面來理解,那就是說,今后審計機關提拔任用的領導干部必須是既懂審計又能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性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將是否具備計算機審計資格作為干部提拔條件的一個硬性指標,是遲早必須兌現的現實承諾。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批綜合素質比較高、業務能力比較強的年輕干部大多都通過了審計署組織的計算機中級考試,在1-2年內將中級資格作為提拔任用的硬性指標,其現實條件已經基本成熟。當然,這里面有一個中級資格認證的問題,中級水平考試是否就是唯一的參照標底?如果這樣的話,中級水平考試必須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在此不予討論。實際上,我們更關心的是:是不是所有的審計干部都通過了中級,審計信息化工作就水到渠成了呢?顯然不完全是這樣。所以,除了強調計算機中級水平以外,我們更希望為中級人才創建一個發展平臺,通過強化其信息化思維,逐步探索信息化環境下新的審計方式、程序和質量管理模式,全面推進審計系統信息化建設,從而真正實現審計工作的三個轉變:即從單一的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后審計與事中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審計與遠程審計相結合。
《關于計算機審計人才資源管理問題的幾點思考》完畢!
- 上一篇:物理學發展方向研究論文
- 下一篇:易圖的哲學內涵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