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特殊困難群體調查報告

時間:2022-10-19 08:29:00

導語:扶貧開發特殊困難群體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扶貧開發特殊困難群體調查報告

為進一步瞄準貧困對象,消除貧困“死角”,切實加大對我縣特殊貧困群體的扶持力度,我辦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貧困農戶建檔立卡工作實際,對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特殊貧困群體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州東部。全縣總面積2228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1683.8平方公里??側丝?5.1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18萬人。特殊貧困群體聚集于水田、西北勒等7個鄉鎮24個行政村68個自然村,該特殊貧困群體有3923戶15357人,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758元的人口有13326人,需易地搬遷736人,未達抗震要求需加固改造2091戶,未達抗震要求需拆除重建2407戶,有6個行政村不通公路,7個行政村未建立衛生室,17個行政村未建文化活動室,35個自然村未通公路,2個自然村未通電,51個自然村未通廣播電視,62個自然村沒有安全飲用水。

二、以往項目的覆蓋情況

2005年至2008年,××縣共實施了159個整村推進項目,分布于水田,老寨等11個鄉鎮。項目總投資8913.8萬元,完成項目建設內容為:村內道路硬化258.87公里,鄉村道路44.75公里,蓄水池6個,壩塘4個26250m3,小水窖440口,飲水管道20.04公里,輸電線路10公里,農田地改造1299畝,沼氣池3771個,文化活動室46間,衛生室17間,衛生廁所71個,危房改造14戶,道路綠化0.9公里,扶持發展種植業4.03萬畝,大牲畜8740頭(匹),科技培訓1293期12.96萬人次。

三、致貧因素

1、特殊困難群體大都居住在山頂或半山腰,不通村公路,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整體文化素質低,生產生活條件極端困難,一般經濟增長不能帶動,常規扶貧手段難以奏效。

2、特殊困難群體分布相對集中,貧困地區與其他地區在發展上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全縣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七山區鄉鎮,其中貧困人口占總人口75%以上的有五個鄉鎮,尤其貧困的西北勒鄉,農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100%。由于主客觀因素,特別是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城市與農村,壩區與山區,公路沿線與交通閉塞的地方發展不平衡,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3、受居住地自然條件和特殊困難群體自身素質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制約,扶貧攻堅難度大。一方面,全縣有近5000戶生活在高寒邊遠山區,要使這部分特殊困難群體脫貧,扶貧開發成本遠高于丘陵、平壩地區;另一方面,特殊困難群體自身素質限制,以及受身體殘疾、智力低下、年老體弱和因病致貧返貧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能力性貧困問題十分突出扶貧攻堅難度大。七個鄉鎮均地處邊遠山區,境內山石林立,平地稀少,屬咯斯特地貌,水資源少,生存環境較為惡劣。近年來,雖經鄉黨委、政府的努力引導,部分群眾開始轉變觀念,調整種植結構,種植三七、大白菜、烤煙等經濟作物,并有了一定的面積,但形不成規模,加之商品意識不強,因此,群眾生存環境、經濟底子單薄。

4、經濟發展滯后,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經濟發展滯后,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是導致七個鄉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的一個關鍵。多年來,歷屆鄉黨委、政府雖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但畢竟由于鄉財力微弱,爭取上級資金和上級劃撥資金有限,加之農村經濟薄弱,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夠。由于解決特殊困難群體溫飽的方法單一,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扶貧開發起點又低,資金投入量小,在短期內改變貧窮落后面貌難度很大,實施效果不明顯,解困仍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及政策建議

1、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培育支柱產業

在增加糧食生產的同時,一定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大力發展各種經濟作物、經濟林果和畜牧業、烤煙等,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合理發展。

2、整合資源,加大扶貧投入

扶貧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設內容廣泛,僅靠哪一個部門來做是無法達到預期目的的,按照統一規劃、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相互配套、各負其職、各記其功的原則,主動加強與交通、林業、水務、農業等部門聯系,取得共識、共同投資重點村建設,加大扶貧資金的投入。

3、充分發揮群眾在項目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是項目順利完成的基礎,在擬定項目建設內容過程中,充分聽取群眾的不同意見、集思廣益,統一思想,組織引導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發揚了自力更生,自建家園的精神。

4、努力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

提高群眾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科技文化素質,是增加貧困人口經濟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必須把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訓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工作。切實加強基礎教育,普遍提高貧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實行農科教結合,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統籌,有針對性地通過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各種不同類型的短期培訓,增強農民掌握先進實用技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