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十七屆四中全會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1 04:19:00
導語:學習貫徹十七屆四中全會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京召開,它是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一個實質性會議。全會對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集中全黨智慧,凝聚全黨共識,全面分析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科學總結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進行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對黨的建設進行部署。
2008年8月份我榮幸的被組織錄取,成為一名“村官”,光榮的進入了**鎮厚新村擔任書記助理兼團支部書記一職。在短短的幾個月工作中,我對村里的情況由了解到熟悉。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積極響應組織部的號召,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五個一”活動,通過多種形式調研,分析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任務,查找不足,提出個人見解,現將調查情況如下匯報:
一、調研村的情況
厚新村位于**鎮東部,與厚羅村、梅湖村、石湖村毗鄰,轄區2.8平方公里,15個村民小組,共產黨員38人,水田900畝,水面350畝,旱地450畝,山地2600多畝,現有居民289戶,1004人,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今年厚新村被列入湘潭市新農村建設的幫扶村,村里抓住機遇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投入幫扶工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快基礎建設,改善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給這里帶來了新的活力,但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不牢、機械化程度低,造成農村改革發展面臨諸多問題。二、農村目前的現狀與問題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世界局勢的變化影響,農村的客觀實際,也給農村改革發展帶來挑戰。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等,使得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農村的形式不是很樂觀。1、農民收入低。自從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響應這一號召,積極營造出好的發展環境,但在改革的路上也存在著不小的阻力和問題。僅以厚新村為例,該村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水稻種植,水稻等是農民的生活資料,收成一半買去作為經濟開支,另一半留做口糧。全村水田還不到900畝,需要養活1000多人口,人均年收入還不到2000元,困難戶、貧困人口比較多,許多家庭不得不外出務工,來解決家庭經濟問題。農村改革發展,要想達到小康生活標準,必需把提高農民收入放在首位。2、基礎設施差?;A設施是農村改革發展的基石,基礎不牢,發展速度受到限制,改革就很難起到效果。經過調研可以看出,目前,農村的村公路、沼氣建設、農村污水排放、農村醫療點建設、教育投入、農村電網改造、農村水利建設都還有待改善。如厚新到目前還沒有一條水泥路,沼氣池也只有8個,沒有學校和醫療點,農田基礎設施較差,水利建設不完善。3、產業結構單一。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但是,與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相比,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不快,村鎮規劃建設零亂無序,農民素質參差不齊。生產結構單一,土地利用率低,農副業發展有限,綜合利用率低,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外加少量的養殖業,導致收入很少。4、思想觀念問題
。長期以來受外界沖擊較小,村民也基本上過得是自給自足的生活,缺乏經濟發展概念,只滿足于現狀,對于家庭的發展也無明確的計劃。村民普遍自我感覺良好,安于現狀,觀念改變需要一個過程,沒有長遠發展的考慮,很注重眼前得失,農村改革發展就要轉變他們的思維觀念,讓他們從中得到實惠。二、結合實際情況,發表個人見解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1、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就業崗位,增加收入。單靠農業,對提高農民的收入相當困難。而只有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農產品才會實現就地轉化增值,才能給農民提供在農業之外的就業機會,在新提供的崗位上增加收入,掌握技能。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發展養殖業,鼓勵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讓農產品走市場化道路,實行走出去請進來,開發現有資源,合理利用農村勞動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有力的資金支持,從而使建設新農村成為良性循環。2、要真抓實干,切實解決問題。更多的農民認為,他們目前不再上繳農業稅,農業負擔確實降了下來,但是一些生活中的負擔使他們苦不堪言,主要是非義務教育階段的高收費和大病醫療費用。在農村供養一個學生上高中就要花費1.5萬~2萬元,這是他們幾年的積蓄,供養一個大學生不但花光一家人多年的存款,還要涉及到親戚朋友,恐怕還要一定時間內背上經濟包袱,正像有些地方流傳的順口溜“不上大學要受窮,上了大學馬上就受窮?!倍髮W生畢業后還要面臨就業困難,從而使農村家庭教育成本大大增加。盡管現在實現了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在住院花費的40%左右,但是遇到大病,這些報銷的費用還遠不夠他們的醫療費用。因為他們的底子太薄,以前太窮了,希望提高報銷標準。筆者調查接觸到的很多農民都認為,如果減輕了他們的教育和醫療投入,他們會有更多的精力和資金農村改革發展,投入新農村建設。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條件。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搞好規劃、統籌安排、連片推進,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提高耕地質量,大幅度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大,但與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差得還很遠。新農村建設要在鄉村公路,水利建設、沼氣建設、農村污水排放、秸桿利用、農村醫療點建設、教育投入、農村電網改造、農村文化室建設上,國家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設中可以整合農開、扶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資金,采取整鄉推進或者整村推進的辦法搞基礎設施建設,要建設一個,完成一個,成功一個,讓農民看到農村改革發展的曙光。
4、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F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和重要的途徑。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有利于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的綜合競爭力。村有廣闊的山地,有很好的經濟作物生產條件,如果采用農業生產化經營的模式,就能更好的利用這一優勢,定能打開局面。發展農村經濟任重而道遠,農村的情況又十分復雜,加上各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特點,這就需要集思廣義,共同努力。5、加大對公共事業投入。農村改革發展必須加大對公共事業投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繁榮發展農村文化,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推進農村扶貧開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對確保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重大意義。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改善農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引進先進的思想,好的思路,開辟農村經濟增收的途徑。
結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五個一”活動,通過專題調研、集中學習討論、進行宣講、撰寫學習心得,為群眾辦一件實事,讓我深刻感受到黨對農村改革發展的關愛,為農村發展提供好政策,為農村發展提供契機。如何發展農村經濟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課題。農村地域廣闊,情況各不相同,我們應該根據各地的特點,大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實行農村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規?;洜I,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創出自身的發展之道,實行農村改革發展,早日實現黨在十七屆四中全會上指明的美好前景。
- 上一篇: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論文
- 下一篇:創業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