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07 02:18:00

導語:循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保持著持續高速發展態勢。但是不能忽視的是長期的經濟高速增長是以一部分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犧牲等為代價的。作為一個有著590萬戶籍人口、而資源較為貧乏的地級市,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行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將無法繼續維持經濟的快速發展,還會因環境的破壞與資源的難以為繼把*變成不適宜人居的地區。只有發展循環經濟*才可能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使經濟發展引發的環境、社會矛盾有可能得到緩解。

值得一提的是,20*年4月19日通過國家級專家組認定的《江蘇省循環經濟建設規劃》,是全國首部通過國家級認證的省級循環經濟建設規劃。這個規劃,確立了江蘇省20*—2020年循環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也為*發展循環經濟指明了方向。

按照《江蘇省循環經濟建設規劃》的要求,筆者認為,*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為此,特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如下:

一、促進觀念轉變,大力開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

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須更新發展觀念,理清發展思路,辨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必須辨證地認識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轉變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必須辨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單純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觀念。在發展思路上要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發展、輕內涵發展,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傾向,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切實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通過有系統、有組織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快觀念的轉變。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培訓活動,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宣傳典型案例,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起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要將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納入基礎教育內容,做到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庭、以家庭影響社會,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棄物等活動變成全市市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

建議針對*的產業結構特征制定一些循環經濟的地方性法規,如:廢舊包裝容器回收辦法、廢舊汽車回收辦法、垃圾資源回收利用辦法等。還要針對*技術創新資源豐富的特點,制定促進循環經濟技術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產業化的政策;制定鼓勵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生態農業園建設的優惠政策,建立經濟引導機制。此外,政府還應針對電子垃圾的價值與污染特性制定電子垃圾回收辦法,明確電子生產企業的回收責任與電子垃圾處理費用由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承擔的比例。確立制造商責任制,明確制造商有義務對廢舊產品回收再處理。明確零售商有回收舊電子產品并交給制造商的義務,消費者有將舊電子產品交給零售商,作價回收的義務等。針對目前電子垃圾回收拆解中的污染問題,政府應建立電子垃圾拆解管理辦法與電子產品拆解技術標準,規范垃圾回收拆解行為。

三、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從制定“十一五”規劃開始,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加快實現“兩個率先”的要求,在編制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探索建立綠色GDP為主要內容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廢棄物最終處置降低率等為基本框架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并把主要指標逐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

四、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

(1)價格改革。研究并落實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2)收費改革。推動居民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建議全面實行電池、有毒有害物質的包裝物或容器、非日光燈管、飲料容器等的押金返還制度。

(3)建立循環經濟產品的標示制度,鼓勵公眾購買循環經濟產品,推動政府綠色采購。推動企業進行ISO14001體系和環境標志認證。通過政府信息網站和媒體,定期公布通過認證的企業和產品名單。

(4)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

(5)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并發揮好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

(6)建立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打破企業間單向式線性生產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結構,鼓勵企業根據社會化分工和產品生產的內在聯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工業網絡的經濟政策,增強關聯度,提高資源效率,減少廢棄物,延長產品使用周期的產業鏈條,促進企業間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為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微觀基礎。

五、依靠科技進步,建立循環經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1)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瓶頸。要借助現代高新技術,重點組織開發和示范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

(2)大力開發廢棄物重新利用處理技術和裝備。包括廢塑料、廢玻璃、廢電器等的處理設備;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術等。

(3)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重點扶持企業與科研單位開發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體系。在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以政策推動和機制創新為重點,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融通資金,確保資金需要。

(4)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節能技術服務中心、清潔生產中心的作用。

六、加大示范試點和典型企業的推動和輻射作用

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應盡快由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工業園區和部分縣級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列入全市“十一五”規劃。通過試點,提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工業園區和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重大技術領域和重大項目領域;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明確回收處理技術路線,制定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地方性法規、政策和措施;提出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改造工業園區以及城市發展的思路;樹立先進典型,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示范和借鑒,并為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推進計劃提供參考。此外,通過完善制度和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推進太陽能住宅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