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思考
時間:2022-12-07 03:05:00
導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新時期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舉措。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必須實施城鄉統籌就業,就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打破城鄉就業二元化的分割局面,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提高城鄉就業水平,實現社會充分就業。
20*年、20*年年連續兩年,我市政府將城鄉統籌就業工作列入政府實事工程,今年更列入人大唯一議案。這也是我局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20*年的主要工作目標為全市新增就業崗位40000個,本地勞動力實現就業20000人次,其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10000人次,培訓20000人次。
對照目標,我們于年初召開全市城鄉統籌就業工作會議,將*年城鄉統籌就業工作的各項目標分解到各鎮。各鎮明確任務,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及時成立了領導小組,組建了工作辦公室,扎實開展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資源臺賬,初步掌握了全市農村勞動力就業狀況、就業結構和就業意愿。在各級重視、各方支持的有利氛圍下,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推進比較順利,起步較好,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村勞動力的培訓、轉移工作成果喜人,上半年培訓農村勞動力8*9人次(其中技能培訓271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廣大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勞動素質,通過培訓,上半年全市共轉移農村勞動力7375人,完成年度計劃的74%。
今年上半年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加強了宣傳力度,營造我市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良好氛圍。落實各項獎勵措施,擴大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給予獎勵的覆蓋面。鼓勵企業和用人單位優先招用本地農村勞動力,當年新吸納本地農村勞動力人數占用人總數比例達10%(原標準為30%)以上,用人單位可獲得相應的獎勵。二是建立以公共職介為龍頭,各民辦職介為補充的職業介紹網絡,開放市職業介紹中心,發揮其公共職業介紹的主導作用,定期開辦本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專場。對有就業愿望、有勞動能力的本市農村勞動力,免費為其提供3次擇業機會。三是在培訓方面,我們把培訓工作和提高就業緊密結合起來,在保持去年就業前指導培訓的基礎上,今年工作的重點放在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上,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擇業能力和創業水平。各地首先調查研究,了解當地就業工作的實際情況,對當地比較熱門的工種進行統計,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群眾對政府實施免費培訓,提高就業能力的政策得到理解和響應,另一方面,加大同各培訓機構的聯系,使他們積及參與到這一工作中。同時與單位加強聯系,對他要需招用的人員組織訂單式、定向式培訓,合格后直接輸送到位,加大培訓的就業成功率。
總的來看,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推進比較順利,成效也很明顯。但從實施的情況看,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從農村勞動力自身看,一是觀念難轉變。不少農民滿足于溫飽,陶醉于小富,戀土戀鄉情結重。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期望值過高,只愿意從事工作輕松、工資待遇高的崗位。也有一部分農村女性青壯年,因家庭經濟相對富裕而不愿就業。二是技能素質不適應。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素質較差,自覺參與培訓的意識不強,難以適應機械化程度、自動化程序較高的一些工作崗位。三是弱勢農村勞動力就業難。農村勞動力中“4*0”人員以及一些有病、殘疾等弱勢群體,包括一些大齡失地農民缺乏就業競爭力,轉移較為困難,生活缺乏保障。四是外地民工進入我市就業加大了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壓力,來自外省、外市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民工吃苦耐勞,對工資要求相對較低,擠占了一定的就業崗位。從企業層面看,近年來,工業企業逐步加快了資本、技術替代勞動的步伐,一些技術含量高、設備較為先進、發展較好的企業難以招到合適的勞動力。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因外地工工資成本低,相對容易管理,導致勞動力使用重外輕本。不少企業用工欠規范,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隨意加班加點,延長勞動時間,增強勞動強度,工資報酬低,部分企業克扣、拖欠職工工資,故意漏繳或少交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金,以不正當的方式降低企業成本。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就業的積極性。從工作層面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及就業服務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市鎮兩級勞動力市場雖有形成,但全市勞務和用工信息還未實現聯網,難以掌握較為全面的崗位信息,勞動力培訓還未形成全市一盤棋的局面。各培訓機構大多自成體系,專業設置雷同,缺乏辦學特色,全市培訓資源利用還不夠集約。少數鎮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重視不夠,被動應付多,沒有做到真抓實干。這些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如果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化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就難以加快推進。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安民之道,富民之基,關系“兩個率先”,牽動農村穩定,必須作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農村工作的重要工程來抓,針對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障礙和制約,下階段,我們應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加大宣傳力度,統一思想認識。農村勞動力轉移推進的力度,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大家對這項工作認識的程度。一要轉變農民的就業觀。大力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同時推出一批就業之星、創業之星先進典型,用身邊的事例和對比算賬的辦法,教育引導農民破除“在家千般好、出門萬事難”和“固守三分地,安守天命”等陳舊觀念,克服怕苦、怕累、怕闖、怕受管束等思想頑疾,使他們明白勤勞才能增收,創業才會致富。二要統一各級各部門的思想。要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正確認識和認真對待這項工作,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去做這項工作,決不能流于形式,消極應付,必須真正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真抓實干。三要營造全社會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各種宣傳工具,廣泛宣傳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意義、方針政策和典型事例,進一步加深全社會對這項工作的理解和認識,使更多的人關注農村勞動力轉移,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要大張旗鼓地宣傳一線工人的先進事跡和典型事例,讓全社會認識一線工人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所起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要給予一線工人更多的自身發展機會,鼓勵和引導企業推出首席技術工人聘任制、高級技工享受津貼等激勵措施。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一線工人同樣有發展機會,同樣能干大事業的導向。
2.抓好技能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一要健全培訓體系。以現有教育資源為依托,以各級各類職業培訓學校、技工學校等為主要陣地,以各種社會辦學力量為補充,盡快構筑起適應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的培訓體系,各類培訓機構和辦學力量,要依托現有辦學資源和條件,盡快辦出特色,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二要確保培訓質量。一方面要注重培訓內容的針對性。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符合本地實際,符合農民愿望,符合用工單位要求。重點要突出就業指導培訓、農民實用致富技術培訓,以及與當地行業特點相適應的崗位技能培訓等等。另一方面要創新培訓形式。崗前培訓與崗位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操作培訓相結合,短期培訓與系統培訓相結合。重點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與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甚至高等院校合作開展培訓,以及送技術下鄉開展流動培訓、特色培訓等等,努力提高培訓的成效。此外,還要嚴格按照《勞動法》、《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全面落實“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制度,培訓達到什么程度,經考核合格的必須發給相應的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要進一步研究探索與企業合作開展定向式培訓,由企業墊資扶持貧困學生就讀職技校,畢業后到定向企業工作,從工資中逐年償還學費。
3.健全組織網絡,切實加強服務。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必須全市“一盤棋”,上下合力,干群聯手,城鄉互動。一要把組織工作網絡延伸到村級。發動村一級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同樣要十分重視。二要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勞動力市場一頭連著廣大農民,一頭連著用工單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橋梁和紐帶。今后要把勞動力市場的觸角由城市向農村延伸,及時將各類用工信息傳遞到村組。進一步完善信息手段,積極利用報紙、有線電視、廣播、宣傳櫥窗等載體,使農民就近就地掌握就業信息。建立鄉鎮崗位信息采集系統和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定期搜集企業的用人信息,盡快實現全市勞務和用工信息的聯網工作,實現鎮與鎮之間橫向聯網,市與鎮之間縱向聯網。全面統籌全市的就業信息搜集、和介紹工作,并定期舉辦專場招聘洽談會。建好農村勞動力轉移臺賬,凡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培訓情況、就業情況等都要登記上冊,并實行動態管理。三要突出幫扶農村弱勢群體。農村勞動力轉移要與扶貧幫困、維護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純農戶和生活困難的農戶以及4*0大齡就業人員作為重點服務對象,積極為他們提供各種形式的就業服務。尤其是政府投資或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排他們就業,支持他們創業。
4.規范用工管理,促進維權保障。當前存在的農民就業同工不同酬,合法權益沒保障現象,是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瓶頸”,這個后顧之憂不消除,必然影響到農民轉移就業的積極性。一要進一步做好就業登記工作。凡符合農村勞動力轉移要求的都應進行就業登記,憑《就業登記證》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擇業或申領工商執照。就業后,一律要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即使以后變換工作單位的,也要辦理相應的退工、再就業手續。二要依法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從加強勞動管理上入手,認真抓好《江蘇省勞動合同條例》的貫徹落實,嚴格督促企業實行用工合同制、最低工資標準制和工資逐月發放制。并鼓勵企業積極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職工收入。要著力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加大勞動執法檢查力度,妥善處理各種勞動爭議和糾紛,堅持制止和糾正企業拖欠職工工資、延長勞動時間等有損職工權益的違規違法行為。
5.活躍就業形式,拓展轉移渠道。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很多,不能只限于到企業就業,必須千方百計活躍就業形式,不斷開辟新的就業渠道。要鼓勵創業。一個人創業成功,可以帶來1+X的轉移效果。積極鼓勵農村勞動力興辦小廠、開設小攤、開辦小店以及從事一定規模的種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還要促進靈活就業。加強就業觀念教育,鼓勵農村勞動力通過非全日制、非固定單位、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多種方式實現就業。大力開發環保、綠化、衛生、交通、便民服務等公益就業崗位,多渠道、立體化實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業。
- 上一篇:公務行為的認定研究論文
- 下一篇:公安行政執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