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面臨的困境及思考

時間:2022-12-21 03:18:00

導語:社區建設面臨的困境及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建設面臨的困境及思考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使社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日常管理和服務功能完善等方面取得明顯成績。一是硬件建設卓有成效。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并采用租、借、并、改等形式,為社區解決用房2萬多平方米。目前,全市社區居委會辦公和服務設施用房平均面積達200多平方米。二是管理工作日趨規范。全市居委會均建立了社區黨組織,做到了“一居一支”。配足832名社區干部,妥善解決其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問題。社區干部的年齡和知識結構明顯改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建立健全社區居民自治章程、社區會議制度、社區建設協商委員會制度、社區居務公開制度、社區居民教育制度、社區財務管理制度、社區檔案管理制度等“一章六制”管理制度。三是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內容不斷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志愿者服務和低償、無償服務體系不斷加強。全市共建立社區活動室265個,面積8000多平方米。成立社區志愿者組織342個,人數23000多,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服務。

盡管我市社區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政社”關系不順。社區居委會是居民自治性組織,但是城市基層管理并未跳出原有的模式,社區居委會行政化傾向嚴重,社區的自治功能不僅沒有強化,相反有削弱的趨勢。

二是工作缺乏整體性。許多政府職能部門希望在社區建設中有自己的一塊陣地,都想在社區要房子,掛牌子,擺桌子,并從自身業務和利益出發,向社區居委會垂直布置任務,造成社區工作項目多,檢查評比多等問題,使社區居委會工作量日益增加,不堪重負。社區與社區單位之間缺乏約束,彼此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明確的規定,工作難以推動。

三是重“硬件”輕“軟件”。目前的社區建設,多著重住宅小區、社區服務中心、文化體育娛樂設施等“硬件”建設,對鄰里之間的互助互濟、社區自愿者活動、群眾性衛生和文化體育活動等“軟件”建設重視不夠,社區建設始終在低水平徘徊。

四是缺乏參與熱情。各地的社區建設工作大多數還停留在政府推動上,不管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的投入,多數還依賴政府組織的單一渠道,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社區的各種資源優勢,對社區成員的作用認識不深,積極性發揮不夠。作為社區主體的居民群眾社區意識淡薄,對社區缺乏歸屬感。

社區是城市基層管理的平臺,是承接黨和政府相關職能、反映居民訴求、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載體。加強城市社區建設,對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高度關注,完善機制、強化措施,狠抓這些問題的解決,力促和諧社區建設。

一是建立健全規范運行機制。規范政府職能部門工作進入社區的行為,理順職能部門與社區的關系,使政府工作既要“到位”,又不“缺位”和“越位”,避免社區行政化傾向。部門工作進入社區的明確定位,就是指導和服務。各級黨委、政府要對進入社區的工作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減輕社區工作壓力,使社區由完成政府委派工作任務為主向管理自治事務為主轉變。對不屬于社區的任務,但社區做起來有優勢的工作,要采取“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妥善解決工作經費問題,努力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我管理的有效對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區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動,使社區工作和諧有序規范運轉。

二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機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全面推進城市社區居民自治。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推行社區直選,把社區優秀人才選拔到居委會工作崗位上。其次要理順市、區(市、縣)、鎮(街)和社區居委會的關系,明確職責,建立責權統一、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新型社區管理體系。再次要理順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居民的相互關系,積極探索,建立管理有序、民主高效、群眾滿意的管理模式。

三是建立健全高效參與機制。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是社區建設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居民群眾參與的要求和愿望,對那些群眾關心、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務,要廣泛吸收居民群眾參加,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要注意提供群眾參與的渠道和機會,可以由單位和街道、居委會出面組織,也可以由群團組織出面組織,還可以通過建立社區服務志愿者組織的形式,定期組織一些志愿服務活動。對居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一定要加以保護,對參與中提出的意見一定要認真對待,能解決的一定要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也要予以答復。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是社區參與機制的重要內容,應精心組織,有效開展,并引導居民自覺從事志愿服務。駐社區單位要本著“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原則,主動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支持和配合社區工作,逐步形成“黨政領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區主辦、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社區建設整體合力。

四是建立健全良好服務機制。把拓寬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強化服務功能作為社區工作的核心來抓,進一步完善社區的組織功能、服務功能、娛樂功能、穩定功能和監督功能,通過民主自治實現居民政治參與,通過協調整合滿足居民生活需求,達到資源共享,通過開展文體、娛樂、科普活動,促進居民全面發展,通過守望、干預、調解等方式協助政府有序管理,促進安居樂業,通過開展社區活動,對專職社區工作者、社區相關服務、黨委和政府重大民生事項實行監督評議。要加強社區黨組織辦公室、綜合辦公室、警務室、圖書室、多功能活動室、健身室,衛生服務站、經常性捐助站,扶貧超市或慈善超市等“六室二站一市”的建設,延長社區活動室向居民群眾開放的時間,使社區成為居民群眾名副其實的“和諧家園”。

五要建立健全社會救助機制。社區和諧應建立和完善社區救助機制,集中力量關注弱勢群體,使困難群眾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促進社會和諧和公平。要突出抓好弱勢群體生活救助,廣泛開展為老年人、殘疾人、貧特困戶和重點優撫對象的排憂解難活動,關心關愛困難群眾生活。要充分發揮社區在促進再就業方面的作用,幫助城鎮待業和下崗失業人員激發創業熱情,提高就業能力,積極興辦社區服務經營實體,千方百計解決就業矛盾,努力構建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社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