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業產業化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1 04:20:00
導語:市農業產業化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市是一個典型的小城市大農村,全市現有人口中農村戶籍人口631.78萬人,占總人口的85%。200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03.33億元,占GDP的25.35%,比2001年增長25%,年均增長5.7%;農民人均純收入2319元,比2001年增長32.97%,年均增長7.38%。
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建設,在第二次黨代會召開后,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2002年市委出臺了《關于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市發[2002]2號),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第二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千方百計夯實農業基礎設施,通過大力培育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富、學、樂、美”的四在農家等活動為載體,使我市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1、水利建設
水利工程進展順利。五年來,小水利建設共投入資金12.24億元,共建成水利工程2.7萬處,蓄水量達28.8億m3,年供水量19.19億m3。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4萬畝,保證灌溉面積達209.3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102.23萬畝,除澇面積達5.97萬畝。解決226.2萬人/150.72萬頭人畜飲水困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18.5km2。重點水利工程共投入9.24億元。已實施的重點工程有:*灌區一期工程、湄鳳余灌區續建配套一期工程、海龍水庫工程、鹽津橋水庫、天門河水庫、湄江水庫、后水河水庫、滸洋水水庫、東風水庫等。還對一批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這些工程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我市重點防洪城市和灌區的抗災能力,提高了農田的保灌能力,為全市經濟建設、農業增產增收以及農業產業化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2、農田基本建設
進一步強化農田基本建設,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實施財政扶貧坡改梯工程和農業綜合開發。五年來,共爭取各類農田基本建設資金1.3億元,實施坡改梯工程30.3萬畝,改造中低產田土68.21萬畝,完成土地治理項目62個,并通過生物護坡、秸稈還田、綠肥應用等生物工程和技術措施的綜合應用,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生態環境保護
搶抓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兩大生態工程的機遇,全面推進生態建設的進程。五年來,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積482.69萬畝,封山育林139萬畝。其中:退耕還林工程完成357萬畝(退耕地造林143萬畝,配套荒山造林189萬畝,封山育林25萬畝),累計到位國家工程資金11.9億元,使全市228個鄉(鎮)、1368個村、45萬農戶直接享受到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帶來的實惠。共兌現糧食4.14億公斤,共兌現糧食補助資金3.21億元,現金補助8429.6萬元。天保工程建設國家累計投入資金2.32億元,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72.4萬畝(以植代播25.7萬畝,封山育林46.7萬畝)。同時還完成全民義務植樹2570萬株。因其造林綠化成效顯著,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4%,2004年,我市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光榮稱號。
4、農村能源建設
農村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新成就,農民生產生活用能質量有較大提高。一是近年來投資11.7億元,完成農村一戶一表改造121萬戶,占農村戶數87%,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有效減輕了鄉鎮企業和農民的負擔,供電能力、供電質量和供電可靠性明顯提高;二是為切實解決農民的生產生活燃料問題,已建成沼氣池9.2萬口;三是加快農村小水電建設的步伐,使農村水電裝機達到18.66萬kw,年發電量7.27億kw.h。全市100%的鄉鎮、99.25%的村、97.92%的戶用上了電。并建成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4個。
5、農村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農村教育方面,2005年提前兩年全市實現“兩基”達標,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投資約9.93億元,建成校舍176萬m2,消除危房56.55萬m2,新增農村中小學校舍137.08萬m2,實施農村中學寄宿制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義教工程等惠及廣大農村學生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二是醫療方面,全面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實施了鄉鎮衛生院、縣醫院建設改造項目,共有143所鄉鎮衛生院、四個縣醫院項目獲得國債資金支持,總投資達到7902萬元。三是在文化廣播方面,完成了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建設,投資達2300余萬元,完成了5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投資達1727萬元。四是交通方面,加大村村通公路建設的力度,至2005年底,全市通村公路4427.5公里,投資5.3億元。
6、農村扶貧攻堅
以農民增收、解決貧困人口溫飽為主線,以重點扶持鄉(鎮)、村委工作重點,把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計劃生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大力實施科教扶貧、產業扶貧、集團幫扶和異地扶貧搬遷,進一步改善了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一是以工代賑共投入資金3.05億元用于貧困縣的農田基本建設、農村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大移民搬遷的力度。對居住環境惡劣、影響生態保護的4201戶/18195人農村居民實施了異地扶貧搬遷,累計完成投資0.81億元。三是通過集團幫扶和對口幫扶等形式,促進了極貧鄉鎮基礎設施的改善。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邁出堅實的步伐
近五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強,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不斷推進,大量勞動力的轉移,農村生產經營體制的改革創新,為實現土地的集約化經營,推動農業產業化創造了基本的前提條件。
1、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為主線,抓龍頭帶基地,抓基地促龍頭,實現了龍頭、基地和農戶良性互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主導產業日益壯大,2005年,農業生產總值167.14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93.16億元、畜牧業產值63.8億元、林業產值6.41億元、漁業產值1.73億元、服務業產值2.04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31.79%、12.01%、65.28%、61.87%、55.86%、43.56%;二是優質農產品基地面積增加,規模增大。2005年,全市優質稻、優質玉米、優質無公害蔬菜、優質專用紅糧分別達到137.23萬畝、7.2萬畝、27.15萬畝和23.5萬畝;三是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及外出勞務轉移步伐加快。通過勞務輸出,以及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等多種渠道,到2005年底,已促進100萬名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其中跨省轉移就業約80萬人,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的30%以上。極大地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2、傳統支柱產業
根據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區域性和層次性特點,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搞好各類作物布局,以開發特色農業為突破口,建立相對集中的商品生產基地。
——糧食基地及商品化
大力推廣農業“五突破”實用技術,促進糧食生產。五年來,糧食產量均穩定在300萬噸以上,極大地解決了我市吃飯和工業用糧問題。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了我市優質稻的推廣示范力度,通過實施優質稻項目,建立了以*縣、綏陽、湄潭、鳳岡、余慶為主的優質稻示范基地,并以企業帶動基地,基地聯系農戶的方式,建立了一批優質稻生產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湄潭的“茅貢”珠光米,余慶的“大涼山”珍米,鳳岡的“臨江米”等品牌優質米,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通過企業+公司+農戶的形式,2005年全市優質稻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37.23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51.53%??偖a量達60.15萬噸。
——油料基地及產業化
我市油菜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省油菜生產的最適宜區和主要生產區,常年產量均占全省油菜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五年來,全市油菜種植面積均穩定在200萬畝以上,油菜籽總產量穩定在24萬噸以上。在貴州長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鳳岡縣油脂公司、綏陽縣油脂廠、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的帶動下,大力推進油料區域化集中連片種植,使我市的油料基地建設實行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減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加工技術和產品檔次。
——烤煙基地及產業化
烤煙是我市的主要財源建設之一,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了提高烤煙的產量和質量,加大種植區域的調整,使烤煙種植區域逐步向東部縣市集中,向種植能手集中,向種植大戶集中,并大力實施煙水配套工程。以*卷煙廠和省外卷煙企業為依托,形成了以道真、正安、務川、鳳岡、余慶和湄潭等東北部片區優質煙為代表的優質烤煙生產基地,全市烤煙產量常年穩定在160萬擔以上。
——辣椒基地及產業化
辣椒是我市的一項傳統優勢產業。為了做大做強優質辣椒產業,建成了全國性的*縣蝦子辣椒專業市場;新建了*縣蝦子辣椒食品廠,貴州*縣貴山紅辣椒系列食品廠,通過招商引資,年生產能力5萬噸的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落戶*縣,在市場和企業的帶動下,使辣椒產業市場化經營、區域規模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等方面已初具雛型。形成了*縣、綏陽為主的辣椒生產基地,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市的75%以上。優質辣椒種植面積從51萬畝發展到60萬畝。
——茶葉基地及產業化
依托貴州省茶葉科研所和西南茶城專業茶青交易市場,大力改良地方性品種,發展優質品種,形成了以福鼎大白茶、黔湄茶、小葉苦丁茶等為主的優良品系,并在貴州湄潭蘭馨茶葉公司、貴州湄潭栗香茶葉公司,貴州余慶獅達茶葉公司、貴州鳳岡茶葉公司等企業的帶動下,形成了以余慶、湄潭、鳳岡片區為主的特色綠茶生產基地,五年來,茶葉(含苦丁茶)種植面積由2001年的18萬畝發展到2005年的27.5萬畝。
——高粱基地及產業化
以茅臺集團(酒廠)和赤水河谷白酒生產工業園區為依托,大力發展高粱基地,按照規劃,加大對有機原料基地的建設、管理和投入,在仁懷周邊地區、赤水河沿岸建立高粱基地,使原料基地建設科學化、程序化、規范化,逐步形成了以仁懷、習水、桐梓為主的紅糧、有機小麥基地。五年來,優質高粱由2001年的14萬畝發展到2005年的30萬畝。
3、主導產業培育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區域資源分布為基礎,著重抓好畜牧業、竹業、藥業的發展。
——畜牧業。通過發展畜牧加工企業,推進畜牧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在*嘉好飼料有限公司、*南天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奶牛場、鳳岡縣新興肉聯廠、貴州長富食品有限公司、貴州務川仡鄉婆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帶動下,使畜牧業發展較快。2005年,全市肉類總產量61.6萬噸,比2001年增長54.8%;出欄生豬608.02萬頭,牛34.19萬頭,羊99.76萬只,家禽2780.97萬羽,比2001年增長52.79%、72.68%、61.71%和147.85%;水產品產量1.85萬噸,禽蛋產量3.96萬噸,奶類產量0.6萬噸。全年畜牧漁業產值達63.21億元,比2001年的42.18億元增49.86%,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38.08%。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使我市成為貴州省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畜牧業產值、肉類總產量、生豬出欄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竹業。圍繞黔北20萬噸/年竹漿林紙一體化生產項目、赤水新宇竹業有限公司、金旭公司方竹筍加工等,形成了仁懷、習水、赤水、桐梓、正安等為主的竹業種植基地,竹資源總面積2005年達212.56萬畝,比五年前增加1倍。全市規模以上竹材、竹筍產品企業增至197家,從業人員由2001年的2萬人增至10萬余人,產品覆蓋竹地板、竹膠合板、竹筍、竹漿等14個系列200多個品種,竹業綜合收入超過10億元。
——藥業。2005年全市種植中藥材面積達75萬畝,比2001年增長21.97%,尤以習水、*縣、道真、綏陽為主,藥業企業基地建設趨于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正逐步按照GAP要求向商品藥材、原料藥材和食藥兩用綠色基地發展,藥業綜合收入達9.2億元。百花藥業、家誠藥業、環宇藥業等14家企業完成GMP改造,生產線達54條;已有國藥準字藥品138個,常年生產產品81個。2005年,規模以上藥業加工企業實現產值7億元。
4、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優化環境,引進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生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走出了一條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效益農業持續發展,以農業龍頭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路子。2005年,全市共培育發展各種規模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07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0家、市級28家、縣級67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21億元,實現利稅1.54億元,吸納農村勞動力、城鎮下崗工人8000多人,全年累計收購本市農產品8.35億元,其中訂單收購5.34億元,涉及農戶15萬多戶。二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民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既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也是農民經濟權益自我維護的內在要求。2005年,全市有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58個,會員9萬多人;全年各類組織市場營銷額近10億元,帶動農戶60多萬戶,農戶銷售收入達16.3億元。這些協會的成立,為農民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引導農民有序地進入市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談判地位,減少市場風險;降低生產和入市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帶動基地建設。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1、確立主導產業,明確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方向。市發(2002)2號文件下發后,隨著著力培育畜牧業、竹業、藥業三大主導產業思路的確立,各縣、區(市)緊緊圍繞這三大產業明確了各自的主導產業,主要包括畜牧、竹業、藥業、辣椒、茶葉、紅梁、果蔬七個產業。符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七大產業航母”的戰略構想。
2、抓基地建設,突出產業的區域化布局。本著“統一規劃、產業突出、優勢明顯、相對集中、重點推進”的原則,各地立足自身優勢,圍繞確定的主導產業,不斷擴大基地規模,基本形成了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格局。積極探索符合客觀實際的新路子,把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與退耕農戶的長遠生活大計相結合,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因地制宜地實施了退耕還竹、退耕還茶、退耕還藥、退耕還桑、退耕還草、退耕還果等六種模式,建設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為退耕農戶的后續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子。這一成功經驗受到國務院西部開發辦的充分肯定,2003年12月,《人民日報》在頭版以《退耕退出心天地》為題,全面報道了我市的退耕還林經驗。
3、更新觀念,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各級各部門進一步提高了對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重要性的認識,加大了對龍頭企業的管理、引導和扶持力度,多渠道、多形式發展龍頭企業。在管理上,劃分了省級、市級、縣級龍頭企業,實行分類管理,分級扶持。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通過技改和創新,規模逐漸擴大。
4、強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各級各部門按照市辦發(2003)22號文件精神,優化外部環境,加強引導、協調,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更快、更好發展。通過建立多樣化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經濟人隊伍的作用,不斷探索和支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在自愿互助的基礎上建立了各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加大創新管理機制改革,切實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農民技術水平。
5、加大對產業化的多元化扶持。一是在投入上,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市財政每年1400萬元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用于主導產業基地和傳統優勢產業基地建設補助和對龍頭企業、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種養場及種養業大戶進行以獎代補;二是在招商引資上,各地積極創造環境,制定優惠政策,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6、切實加強領導。各級各部門充分認識到農業產業化是市第二次黨代會確立的“三化一強”奮斗目標之一,是新形勢新階段加快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時期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一是在工作中,把抓龍頭企業、抓大戶、抓典型建設作為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在工作上,各級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集中精力抓,相關部門具體抓,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關心、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同時,明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責任制和考核機制,實行目標化管理,確保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順利推進。
- 上一篇:農業局廉政建設實施方案
- 下一篇:街道領導接訪活動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