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產業園區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2 09:52:00

導語:加快產業園區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產業園區建設調研報告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我們按照省委“加快”、“提前”和市委“兩個強力推進”的要求,搶抓災后重建機遇,堅持以恢復重建新農村為主線,以加快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為動力,共建設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2個,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園7個,豐富了災后新農村建設內涵,提高了災后新農村建設科技含量,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凸顯了科技在災后重建中的支撐作用。

一、科學規劃,明確園區建設重點

“5.12”汶川特大地震對我市農村基礎設施、特色優勢產業等造成了嚴重損失。我們結合市情,綜合考慮不同自然條件、經濟區域等因素,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工作思路,圍繞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發展目標,通過去年10月市政府與省科技廳聯合召開的“2008·四川*科技成果轉化暨產學研合作對接洽談會”,積極引進了省內外1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26人,赴*現場考察、實地指導,因地制宜進行科學規劃,及時編制了全市災后重建產業園區實施方案,加快了產業園區建設的步伐。目前,巴州區青包山村無公害規范化梔子種植科技示范園、西華山村無公害規范化虎杖種植科技示范園、壽星村生豬健康養殖科技示范園,南江縣石寨-回龍村黃羊健康養殖科技示范園、字庫村食用菌種植科技示范園,通江縣周子坪村銀耳種植科技示范園、碧山村香菇種植科技示范園,平昌縣七里村生態蠶桑種植科技示范園、創舉村食用菌種植科技示范園建設進展順利。

二、項目支撐,提升園區建設質量

在災后重建產業園區建設中,我們依托國家“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平臺,積極爭取國、省重點科技項目,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切實加快先進實用科技成果的轉化,集中科技力量解決產業園區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有效提升了產業園區的建設質量。通江縣銀耳種植科技示范園通過實施國家農轉資金《通江銀耳資源開發及精深加工產業化》項目,已栽培袋栽銀耳、黃背木耳、鮑魚菇等11.5萬袋,投資200萬元的標準廠房和加工生產線工程已正式動工。南江縣黃羊健康養殖科技示范園認真組織實施了國家支撐計劃《抗寒保畜恢復南江黃羊生產的技術示范》項目,已按計劃進度完成了羊群補欄、羊舍改造、疫病防治、新品種培育等工作,出欄羊8.45萬只,存欄羊7.23萬只。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優質無公害虎杖規范化種植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實施后,巴州區無公害規范化虎杖種植科技示范園區內種植農戶戶平增收800余元,以虎杖為唯一原料開發的“解毒降脂膠囊”年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省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生態蠶業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項目在平昌縣實施后,園區內新栽桑苗1560畝,推廣新品種5個。

三、培養人才,強化園區建設保障

我們以各縣(區)職業技術學校、農民實用技術學校為陣地,通過舉辦各類“田間講堂”、“流動農?!焙蛣展まr民“雙技能”培訓班,加強了對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村專業大戶、農村科技致富能手的培訓,已培育出科技“二傳手”12.5萬余人,為全市產業園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今年6月25日,全省首個科技扶貧遠程課堂在通江縣銀耳種植科技示范園正式開班,已組織320余名學員收看了“如何做好農村經紀人”、“農產品營銷的技巧、模式、渠道”等科技知識,學員普遍反映科技扶貧遠程課堂形式新、效果好。南江縣實施了“萬名黨員致富能手科技培訓計劃”,實現了在培訓內容上由專家“主廚”轉變為農民“點菜”;在培訓方式上由“課堂教學”轉變為“田間傳藝”;在培訓費用上由“誰學習誰付費”轉變為“農民學藝、政府買單”,現已培訓32個鄉鎮7個重點村的7640名黨員。

四、創新體系,完善園區建設機制

一是大力推廣科技特派員工作制度。初步探索出了黨政機關派、研學單位派、科農雙向選的“兩派一選”科技特派員選派機制,建立了南江黃羊、通江銀耳、巴州虎杖、平昌蠶桑等產業鏈科技特派員創新團隊5個,選派科技特派員627人。平昌縣科技特派員歐陽生探索出了“一主雙股”(業主+科技特派員技術入股+農民土地參股)模式,科技特派員入股人均實現收入5萬元,并帶動了園區內1253戶農戶增收致富,其作法被《科技日報》宣傳。二是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全市已建立5個市、縣(區)科技信息中心、124個鄉鎮科技信息服務站和378個村社科技信息示范戶。巴州區塘壩村科技信息服務站運行一年來,已向果農、菜農發送技術及市場信息1100多條,網上銷售水果、蔬菜50多萬公斤。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行“科技+支部+信合+協會”模式,目前全市有6萬多農戶加入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南江縣組建了10個“南江黃羊光彩互助合作社”,參加社員1500多人。

五、整合資源,形成園區建設合力

我們以實施“十百千科技人員服務基層行動”為抓手,積極與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國土等部門加強協調,對所有惠農項目實行“拼盤”,一律向產業園區傾斜,集中用于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不斷優化園區建設發展環境,協調相關部門做好本系統科技人員服務園區的組織發動和具體實施工作,真正把最優秀、最急需的科技人才派到園區建設第一線去。鼓勵園區業主單位對做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實施多種形式的激勵措施。同時,在業主自主建設的前提下,組織協調農民積極參與園區建設,為園區提供資金、土地等,共同解決園區建設發展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