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提灌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2-23 10:04:00

導語:農村提灌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提灌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年我區遭受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給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損失,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全區農機提灌機具充分發揮作用,積極提水抗旱,尤其是在揚程高的老旱區,固定提灌站全面出勤作業,在抗災救災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旱災過后,為摸清全區提灌站的現狀,根據市農機局的統一安排部署,于20*年10月至11月對全區農機提灌站進行了一次全面普查。普查工作結束后,局分管領導帶領相關科室人員對提灌站較多的巴州鎮、曾口鎮、恩陽鎮的部分提灌站的技術情況及近幾年出勤運行作業及維護保養等情況進行了調查走訪。

一、我區農村機電提灌站的基本情況

巴州區農村固定機電提灌站始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到20*年底全區已擁有283處/355臺/8560千瓦,這些提灌站大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國家出資村組集體投勞投資共同修建,由村組集體經營。其中1990年前建成的180座,1991年到2000年建成71座,2000年后建成32座,集體所有制提灌站273座,業主投資提灌站9座,股份制提灌站1座。一級站222座,二級站46座,三級以上站15座。電力提灌站260座,機灌站23座。灌面500畝以下226座,500—2000畝56座,2000畝以上1座。功率30千瓦以下189座,功率30—100千瓦85座,功率100千瓦以上9座。毀損提灌站58座,技改提灌站22座,設計控灌面13.9萬畝,實際控灌面10.9萬畝,常年提水950萬方、灌面7.5萬畝,是全區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物質保障和基礎裝備。

我區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尤以旱災最甚。全區現有各型提灌設備11000多臺套,常年提水5000余萬方,灌面35萬畝次,正常年景,有50%的水稻需提灌保栽,重災年達65%。而全區的固定機電提灌站大都建在巴河,恩陽河等沿河流兩岸及中、小型水庫周圍,揚程高,灌面大,是提灌設備中的支撐和主干,發揮著主要的骨干作用。在干旱年景除保灌保栽外,還要解決人畜飲用水,是流動提灌設備難以替代的。如清江鎮杏埡村躍進水庫電灌站裝機220千瓦,三級揚程213米,20*年運行550小時,提水14萬余方,灌田1050畝,又解決了高山區420余人,近500頭牲畜的生活用水。因此農村機電提灌站在保證農業增產,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提灌站的運行情況

我區的固定提灌站大部分屬村組集體所有,其建站資金均系國家有關??钛a助資金投入和村、組投勞投資進行建設,而其經營運行由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負責。在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前,出現虧損,均由集體承擔,其運行還屬正常,而實行土地承包后,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實力降低,經濟調控能力也弱,再無力承擔提灌站的經營虧損,經營方式上出現了變化。開始提灌站大多承包給個人經營,但由于其設備老化嚴重,每年提灌運行時間短,提水費用高,一段時間后,大部分提灌站無人承包。現全區的提灌站經營情況大致有以下四類。

1、保本微利,維持運轉。全區現有提灌站大都是由國家補助集體投資興建,由村社落實專人(機手)進行管理(管護),但這種管理僅停留在提灌站是一種公益設施,維持其現狀。每年的維修費用在抽水費中提取一部分,以維持運轉,維持機具現狀保證一定的抗旱能力。如化成鎮武圣電灌站始建于1969年,實行機手承包提水,設備得以維護,至今仍能出勤運行。

2、用好用活,開展多種經營。有的村社還積極想辦法添措施,既把電灌站管好,又把電灌站用活,開展多種經營,增加提灌站收入。如巴州鎮擂鼓村黑石腔水庫電灌站在確保灌區3個村2000余畝農田灌溉的同時,還利用水面開展養殖等增加了提灌站的收入。

3、平時不管,用時湊合。有部分提灌站管護較差,未落實專人管理,放任自流,到旱災發生時才臨時抱佛腳,由村社出資或受益村民籌資維護、維修、對付著抽一下水,過后又不管。

4、不管不問,損毀嚴重。部分地方對提灌站認識不足,不管不問,導致提灌站設備被盜損毀,損壞嚴重,僅2003年全區就有4處電灌站變壓器、電動機等被盜損毀,造成嚴重損失。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提灌站設備陳舊、老化嚴重,運行費用高、效率低、亟待更新改造。我區現有固定機電提灌站大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成的,運行15年以上的提灌站達180座,按有關規定,電灌站電機、電線等設施的使用年限為15年,水管使用年限為25年。這些提灌站都因超期服役、設備老化,磨損嚴重,出水量僅能達到設計流量的三分之二。能源單耗高,運行費用高,加之長期帶病作業,效率低,。亟需進行技術改造,但是目前我區技改資金缺乏,每年僅能技改3—4座,照此進度,還需要50年左右才能完成提灌站的技改。其余大都帶病運行,實際控灌面積減少,抗旱能力降低。

2、投入嚴重不足。提灌站是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之一,大多是國家補助,集體投勞投資興建。新建和技改提灌站投資大,巴州是革命老區,財政收入少,主要靠國家轉移支付維持運轉,地方財政無力解決提灌站技改及建設費用,又加之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村社自身難以為繼,更談不上投資技改建站。國家有限的投入資金對大批需要技改的提灌站來說也是杯水車薪,在投入方向上也存在重新建、輕技改的現象。

3、產權不明。全區所有固定機電提灌站,雖然均登記建檔,大都屬村社集體所有,權屬所有雖明確,但所有權者權利虛位,且權屬沒有明確界定,導致在鄉鎮、村、社、群眾中產生了兩種極端想法。一者認為提灌站是國家為支持農村建設而投資建設的,所以維護、管理、維修、改造等應由國家負責,提灌站出現故障就應由政府出資維修;二者認為提灌站建在本轄區,屬本鄉鎮(村、社)所有,因此鄉鎮、村、社隨意處置提灌站設施的情況時有發生。

4、農村提灌站管理運行機制不活,提灌站無力自我更新改造。我區的農村固定機電提灌站中僅有20%的站控灌面積大,抽水時間較長,效益較好,正常年景能實現保本微利經營,基本實現自我維護更新,而80%的提灌站由于控灌面積較小,抽水時間短,效益較差,干旱年景都無法實現保本經營,普遍虧損,根本無力自我更新改造。同時提灌站存在設施老化,機組磨損嚴重,能源單耗大,抽水成本高等問題,農民普遍反映水費高,如果按照市場化運行,將加大農民生產費用,農民無力承擔,勢必造成不穩定因素。其次,過去提灌站規劃設計不科學,布局不合理,造成機組不配套,達不到有關標準,有的甚至抽不出水,無法正常運行,造成資金浪費,改建又需大量資金。三是由于提灌站抽水時間短,一般是臨時安排人員,“用時找人,平時無人”的現象十分普遍,造成提灌站長期處于無人看護的狀態,被盜、被毀事件時有發生。

5、電價問題。農用電指標嚴重不足,提灌站抗旱提水時間長,尤其是重災年需提水2—3個月,而農用電安排時間一般在5月20日至6月20日左右。時間僅二、三周,過了時間就是市場電價,農民想提水抗旱但因電價增高了提水費用,承受不起而影響農業生產。

6、提灌站所需零配件用量少,型號多,利潤薄,商家不愿經營,使提灌站零配件難買,機具難于修復。

7、機手參差不齊,技術力量薄弱,部分地方由于機手待遇低,不如在外打工掙錢多,出現了無人管理的狀況。

四、工作措施及對策建議

1、提高認識。提灌站是農業基礎設施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農村抗旱救災不可缺少的基礎性裝備,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根本保證。因此提灌站建設是得民心,順民意,深受群眾擁護的公益事業。各級政府要按照《四川省農村機電提灌管理條例》的要求,依法加強農機提灌站的建設和管理,改變熱用冷管,不用不管的作法,把提灌站的建設管理做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抓好抓實。

2、加大提灌站建設投入力度。鑒于提灌站具有公益性的特點,必須建立“國家投入為主、社會投入和農民自籌為輔”的長效機制。措施:一是根據有關文件規定安排提灌維修改造資金,同時財政安排一定數量的新建提灌站資金。我局提灌站普查工作結束后,已將全區提灌站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向區委、區政府領導進行了專題匯報,區政府同意在20*年至2011年利用五年時間分批對全區173座急需技術改造的老化提灌站進行技術改造,區財政每座補助2—3萬元,每年安排提灌站修復技改資金50—70萬元,并納入當年的區級財政預算。20*年的技改資金60萬元,區政府領導已批復納入20*年度財政預算。二是涉農項目投入。農業綜合開發、扶貧新村建設、以工代賑、生態工程建設、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安排提灌站建設資金不少于總額的10%。三是爭取上級提灌站維修改造專項資金。四是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鼓勵單位和個人購買或投資提灌站建設實行市場化經營。對農業開發業主、提灌投資業主建設提灌站,在政府補助資金上要給予重點傾斜。五是通過“一事一議”向農民籌集提灌建設資金。

3、重點搞好大中型提灌站建設和技術改造。控灌面積是提灌站效益好壞的關鍵,也是提灌站能否按市場化運行的關鍵。在今后的提灌站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打破“社社建站”的傳統模式,做好統一規劃工作,指導和鼓勵農民群眾建設“跨社、跨村、跨鄉”的大中型提灌站,逐步淘汰“設備老化、運行費用高”的小型提灌站。在新建提灌站中,要按照“飲灌結合、水旱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使用經營效益和水源因素,充分利用巴河、恩陽河、中小型水庫等長期水源,搞好全區大中型提灌站建設規劃,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水源可靠、灌面適度。建設過程中要嚴把設計、施工和驗收關,保證建一處見效一處,建一處解決一方用水和帶動一方農村經濟的發展。

4、依法登記產權,加強機電提灌站的資產管理。按照《條例》規定,對機電提灌站建站時投資的來源,全面進行清產核資,明確國家、集體、農戶各自投資的份額,并依法進行產權登記,頒發產權證。今后各站更新改造時按各自投資比例進行投入,利潤按股份分配。國有部分分配的利潤的由鄉鎮農機站統一儲存,單獨建帳,作為國家對機電提灌站更新改造的專項投入。對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投資建立的機電提灌站,也應由農機主管部門頒發產權證,以保護所有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5、深化提灌站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只收取電費和抽水人員工資不提取折舊和維修費的的公益性運行模式,是造成大批提灌站虧損的根本原因。對控灌面積大,抽水時間長的站,采取成本核算,保本微利的原則進行經營管理,對外公開招標承包或拍賣經營權;條件成熟的地方,還可以進行產權拍賣或股份制改革,調動經營者管理和投資提灌站的積極性。對控灌面積小,抽水時間短的站,采取落實專人的管理辦法,明確職責,加強管護,保證及時抽水,保證設施不丟失。要深化提水價格改革,根據《四川省農村機電提灌管理條例》規定,農機局、物價局、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制定農村提灌站收費指導價格,為提灌站市場化運行創建條件。要研究制定維修費、折舊費收取、管理使用的長效機制。最好由鄉鎮建立維修改造基金,按站提取,統一管理、專戶儲存,調劑使用。

6、切實加強農村提灌站服務體系建設。我區提灌站數量多、分布廣、工作量大,必須建立健全服務體系,才能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一是建立提灌站規劃設計服務隊,負責新建技改提灌站的勘測、設計、竣工驗收等工作,對提灌站的基本情況錄入電腦,建立電子文檔實行數據化管理。加強提灌站建設的審批工作,避免無資質的施工隊伍參與提灌站建設。二是鄉鎮農機站負責本鄉鎮提灌站普查維修、經營管理等業務指導工作,今后鄉鎮農機站人員要逐步成為懂得提灌設施維修的“土專家”。每個提灌站必須落實專職或兼職抽水員,負責抽水和設備守護,徹底解決無專人管理的問題。同時,農機部門對抽水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考核,核發上崗操作證,規范操作和安全生產。三是每年在旱災和洪澇等自然災害來臨之際,除要及早抓好各類提灌機械的維修和保養,保證95%以上提灌機械隨時投入抗旱、保苗保豐收及人畜飲水的抗災、救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