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監管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28 11:06:00

導語: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監管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監管調研報告

(一)異軍突起,非公有制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以來,新泰市的私營、個體、股份制、中外合資(合作)、外商獨資等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很快:

在工業產值中,1978年國有與非國有經濟之比為77:23,到2009年兩者之比為39:61;

在批發零售貿易銷售額中,1985年國有與非國有之比為44:56,到2009年兩者比例為18:82;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1978年國有與非國有之比為98.8:1.2,到2009年,國有經濟投資比重已下降到57%。

據統計,到2009年,某某市非公企業有1895萬個,從業人員43781人;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企業的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加。

(二)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生產特點

經抽樣調查,某某市非公有制企業基本來源于四個方面:一是由國有或集體企業通過改制而建立的,約占企業總數的25%;二是由原國有或集體企業的廠長、經理或科技人員開辦的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15%;三是外商獨資或外資占相當比重的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5%;四是由自然人開辦的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55%。

調研情況表明,非公有制企業在安全生產上具有以下特點:

1.普遍規模小,投入不足,設備陳舊,安全狀況差。非公有制企業大多是民間投資、或改制的中小型企業,資金極度匱乏,生產設備普遍為超期服役,或采用土法自制、或從國有企業購買淘汰設備,安全狀況差,普遍存在著廠房陳舊、設備老化、工藝落后、安全性能差等問題,經營者抱著僥幸心理,違章指揮,冒險蠻干,大量隱患得不到檢查和整改。如某某鎮非公有制企業達到20世紀90年代水平的設備只有13.4%,大部分為20世紀60至80年代的設備。

2.經營者素質不高、員工流動性大。被調查企業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懂安全、會管理的業主不足30%。座談中,大多數業主都知道安全生產重要,都擔心發生事故,但對國家在安全生產上頒布了哪些法律、法規、標準,企業應遵循哪些安全標準,一無所知;對如何防止事故知之甚少;有的經營者甚至是文盲,老板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此外,非公有制企業用工靈活,員工流動性大,使得老板大多不愿意在財力和精力上對從業人員進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技能培訓,員工安全意識淡薄,缺乏自我保護和群體保護能力。

3.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相當一部分企業缺乏現代安全管理意識,采用的是經驗型、家族式管理,部分企業法人或經營者法治觀念淡薄,搞以包代管,甚至與員工簽訂生死合同,有的相當規模的企業不成立安全管理機構,不配備專職人員,不投入必要的資金用于整改隱患,不為員工提供必備的勞動防護用品,安全管理基本處于失控狀態。

4.具有高危性和分散性,管理難度大。非公有制企業大多分布在建筑業、機械業、交通運輸業、紡織業等行業,點多、面廣,分散在鄉村、山區,鄉鎮一級政府苦于無人力、無資金、無手段,難以對其實行有效的監管,使不少非公有制企業成為安全監管的“真空”和“盲區”。

某某市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不熟悉,對安全生產工作重視不夠

90%以上的企業沒有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對生產經營活動中應遵循的法規、標準不了解,在安全生產上處于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的混亂狀況;在安全生產的重視程度上,普遍規律是規模大的企業比規模小的重視,外商投資的企業比國內投資的企業重視,特種行業企業比一般企業重視,改制后的企業比改制前的企業重視。

(二)不能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安全投入的關系,事故隱患突出

非公有制企業大多處于資本原始積累初期,經營者安全意識不強,重生產、輕安全,重發展、輕投入。少數地方政府不能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生產的關系,片面強調要為“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要求所有部門都要為其發展“開綠燈”,使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生產工作處于“不好管、無人管、不敢管”的失控狀況,少數非公有企業長期游離于國家安全法律法規和政府監控之外。

(三)從業人員素質不高,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非公有制企業由于用工形式靈活,員工流動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民工,文化素質低,大多未經過安全知識系統培訓就上崗,安全知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違章指揮、違章作業和違反勞動紀律“三違”現象十分普遍。

(四)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監管缺乏必要的條件和手段

由于非公有制企業點多面廣,遍布城鄉,情況復雜,而鄉鎮一級政府由于機構、人員、經費、手段等條件限制,難以對所轄非公有制企業實施有效的監管,不少鄉鎮對非公有制企業的安全監管處于應付狀態,政策、文件貫徹不下去,安全生產情況甚至傷亡事故統計不上來,對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生產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心中無數,談不上對加強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管理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五)非公有制企業是傷亡事故易發源,且呈上升趨勢

據統計:2009年,某某市非公有制企業發生死亡事故2起,死亡3人。

調查表明,絕大部分鄉鎮非公企業事故均呈逐年上升趨勢。某某市近年來非公有制企業發生的傷亡事故占事故總數的70%以上。

抓好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監管工作的對策

非公有制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必須用市場經濟的新思維、新辦法去解決非公有制企業在安全生產上存在的新問題。

(一)建立企業安全生產條件審核準入制

1.抓源頭,把好非公有制企業準入關。對非公有制企業申請開辦、新項目投產嚴格實行“安全生產條件準入制”,要求新辦企業必須嚴格履行“三同時”,按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有關要求,達到相應的安全生產條件,并具備達到和滿足安全生產條件所必須的資金投入能力,以及一定的風險承擔能力,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核發給“安全生產許可證”或經“三同時”驗收后,工商部門方可辦理營業執照。在年檢時,安全生產條件作為否決條件,參與每年一度的年檢。

2.抓重頭,把好高危行業業主經營資格審核關。對申請進入采掘、石油、化工、民爆、建筑施工、運輸等高危行業的企業業主,除對企業應達到的安全生產條件進行審核外,其經營者自身應具備經營高危行業相應的安全知識,經市級以上安監部門培訓考核取得資格后準予其擔任業主。

3.抓大頭,把好從業人員社會化培訓、考核關。針對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流動性大,培訓速度跟不上員工流動速度的狀況,建議將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納入社會化培訓體系,由社會上有資質的培訓機構對有關人員進行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培訓,取得資格后憑證到相關企業應聘上崗,未經崗前安全培訓合格者,任何企業一律不得錄用。

(二)明確歸屬、理順安全管理體制

針對部分企業改制后沒了主管部門和非公企業本無主管部門這一客觀實際,為便于加強安全管理,應明確非公企業安全管理歸屬,理順非公企業安全管理體制。一是將城區和鄉鎮所在地的非公有制企業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其安全生產由其轄區政府管理。二是將有主管部門的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為承包、租賃、股份合作制的企業,其安全生產管理工作隸屬關系不變,仍由原主管部門負責。三是外資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由外經部門管理。某某市經過實踐證明,隸屬關系明確后,非公有制企業由原無主管部門變成了有主管部門,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非公企業安全管理新體制,安全生產形勢明顯好轉。

(三)引導非公有制企業走規模經營之路

某某市眾多小礦山經資源整合、重組、走股份合作、組建礦業集團的經驗證明,通過輿論引導、政策支持,鼓勵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走聯合經營之路大有可為。

某某市個體客運通過走聯合經營之路,一改過去個體客運無序競爭、管理混亂、事故頻發的被動狀況,解決了多年非公企業難以解決的八大難題:事故防范由難變易、秩序維護由難變易、“黑車”查處由難變易、事故處理由難變易、糾紛排解由難變易、效益增長由難變易,稅費征收由難變易、車輛更新由難變易。

實踐證明:非公有制企業走規模經營之路,一是可集中財力,將有限的資金用于再生產、用于隱患整改,提高設備、設施的本質安全程度,增加企業抗風險能力;二是可通過吸納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可避免市場的無序競爭;四是可促進企業管理上臺階、安全生產工作上臺階、企業經濟效益上臺階。

(四)建立安全整改專項基金,用于非公有制企業隱患整改

《安全生產法》的實施和各級政府安全監管力度的加大,將迫使非公企業業主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加大對各類隱患的檢查和整改力度,在較短的時間內,使企業的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達到國家有關標準要求。否則,將面臨著查封、關閉和停產的危險。安全投入力度的加大,將導致非公企業資金匱乏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為緩解這一矛盾,建議政府采取低息或無息貸款方式,建立或鼓勵銀行建立安全整改專項基金,督促非公有制企業抓好隱患整改。

(五)推行注冊安全工程師制度為解決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安全技術人員奇缺的矛盾,建議推行“注冊安全工程師”制度,將經過國家、省一級嚴格考核認可的“注冊安全工程師”由社會中介組織(如安全事務所)聘用并納入其管理,由需要聘請安全管理人員的非公企業與安全事務所簽訂授權安全管理合同,由安全事務所派員對其行使安全管理職權。授權管理后,保證安全生產的責任仍由該企業承擔。對非公企業相對集中的鄉鎮,可成立行業協會(如礦山安全技術協會、運輸安全協會、?;钒踩珔f會等),匯集一批有實踐經驗、有專業知識的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咨詢、技術支持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有償服務,與企業簽訂“授權安全管理協議”。通過加強管理,使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生產工作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建立長效安全管理機制,以解決非公有制企業想抓卻不知如何抓安全的問題,促使非公有制企業安全管理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