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生態經濟大縣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05 03:56:00
導語:構建生態經濟大縣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農林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生態經濟基礎地位;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工業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現代工業強縣的超前意識;強化綠洲品種意識,要在構建生態、民族旅游特色上下功夫,突出森林生態、苗侗風情,增強文化品位;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城鎮特色上下功夫,突出山水園林格局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該縣域林業資源豐富,森林總蓄積量、森林覆蓋率、林木年生產量、林木單位面積產量、木材年產量、人均活立木蓄積擁有量等六項林業指標穩居全省第一,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竹子之鄉”和省政府授予“三湘林業第一縣”、長期以來*的工業是資源工業,主要有板材、造紙、家俱、林化等加工業,品種單一,科技含量低,抵御風險能力差、旅游集吃、住、玩、游、購、娛為一體,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有效載體、城鎮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再造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是全國南方重點林區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沒有污染的神奇綠洲”。該縣林產值占GDP的68%,縣財政收入的70%和農民收入的60%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林業。隨著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木頭財政”的弊端日逐明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能,便成了該縣35萬人民面臨的重大課題。近年來,*縣委、政府審時度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神奇綠洲為品牌,按照“保增長、抓項目、調結構、強基礎、促和諧”的總要求,提出了“興農林、強工業、活旅游、擴城鎮”的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符合*實際,思路清晰正確,對建設*生態經濟大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就此,筆者認為,強化綠洲品牌意識,構建生態經濟大縣必須要在五個方面下功夫。
一、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農林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生態經濟基礎地位。
*是典型的山區縣,境內“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其優勢在山、潛力在山、希望也在山,實現生態經濟大縣,必須做好“山”字文章。
該縣域林業資源豐富,森林總蓄積量、森林覆蓋率、林木年生產量、林木單位面積產量、木材年產量、人均活立木蓄積擁有量等六項林業指標穩居全省第一,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竹子之鄉”和省政府授予“三湘林業第一縣”。*要實現生態林業跨越式發展,僅靠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須立足森林資源之本,科學規劃,集約經營。一是進一步注重林業資源培育。在抓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礎上,抓好植樹造林,政府繼續實施對造林的獎勵政策,建立“四旁”(公路兩旁、房前屋后、溪河兩岸、水庫四周)植樹誰造誰擁有機制。同時,千方百計增加生態公益林,重點抓好楠竹豐產林、工業原料林培育,大力發展藥材林和其它特色經濟林。二是進一步加大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一方面大力調優林種結構。在過去擴竹興林,保雜限杉,楠竹、馬尾松、杉雜三分天下格局基礎上,狠抓油茶林的低改新造,形成杉雜、松、竹、油“四足鼎立”之勢。另一方面,大力調整加工結構。杜絕“一臺帶鋸一個廠,不是單板也是坊”的辦廠模式,積極開展資源利用高、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林產品,以產品升級促林產業發展。三是努力提升林業經營質量。在林業經營管理上做到四個“嚴把”。①嚴把林業指標發放關;②嚴把林木采伐關,堅持皆伐為主,擇伐為輔,嚴格執行“伐前設計、伐中監督、伐后驗收”制度,杜絕亂砍濫伐現象。③嚴格規范竹木加工行為。④嚴格規范竹木稅費征收。實現“多造、嚴管、精用”目標。四是不斷提升林業建設科技含量??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各項重點工程實施、生態環境的發展、林業產業的增效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針對*林業人才缺乏、機制不活、投入不足、生態與產業結合不緊等問題,要把創新機制,加大科技人才培訓和科技成果推廣作為重點,通過有計劃培訓、教育和辦點示范,全面提高林業管理與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將科技成果轉化成林業生產的“助推器”,不斷提高科技對林業建設的貢獻率。同時,要通過創建科研基地,增加投入,抓好油茶、毛竹、福建柏等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示范,迅速形成產業。
*氣候獨特,山區特色農業穩步發展。該縣的雜交水稻制種具有面廣、質優、產量高、發芽率高等特點,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雜交水稻制種縣,現有制種面積10.4萬畝,年產4.7萬噸,其它主要農產品還有延季節蔬菜、食用菌、油茶、商品豬、精品水果、中藥材、玉蘭片、冬筍罐頭等。在農業快速發展上,突出重點,做到四個繼續“抓”。一是繼續抓好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形成農業“拳頭”效應。二是繼續抓好茶油改造,從種苗培育到品種改良、優質茶油的生產、包裝,要高起點,形成產業鏈。三是繼續抓好中草藥材的種植。*中草藥資源品種繁多、蘊藏量豐富,可供藥用的動植物1590種,其中植物藥109科547屬1413種,動物藥100種146屬166種,野生重點藥種207種。傳統的大宗藥材有茯苓、天麻、絞股藍、勾藤、魚腥草、五倍子、厚樸、杜仲、甲片、黃柏、金銀花、海桐皮、官桂等,總蘊藏量超過10萬噸。由于長期以來,種植規模小,品牌不響,沒有中藥材加工企業,市場不暢,豐富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各級政府必須根據當地實際,篩選一批市場前景好,藥用價值高的品種引導林農利用房前屋后、邊角空地進行種植。四是繼續抓好延季節蔬菜、食用菌、東山豬、精品水果的種養,建立農業合作社,形成一鄉幾品,一村一品格局。
二、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工業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現代工業強縣的超前意識。
長期以來*的工業是資源工業,主要有板材、造紙、家俱、林化等加工業,品種單一,科技含量低,抵御風險能力差。工業是強縣富民之本,為實現生態經濟大縣,必須強化綠洲品牌意識,從以下四方工作加強。一是強力關閉一批中小企業。凡生產規模小、科技含量低、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嚴重和無證經營、亂收亂購、偷漏稅費的竹木加工、造紙企業,下大力氣一律依法予以關停。二是竭力推進竹類資源精深加工業。*有毛竹資源50多萬畝,可年產竹1000多萬根,為促進竹資源的精深加工,對從事竹地毯、竹紡織品、竹窗簾、竹筍等附加值高、利用率高、產品檔次高的毛竹精深加工企業,對利用小雜竹、竹梢、竹葉、竹枝、竹蔸、竹加工剩余物等副產品為原料進行精深加工增值的企業,縣里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全力支持或稅費減免。三是著力提升現有林產品檔次。堅持“扶大扶強扶優”的產業政策,扶持紙業、板業、松脂等工業,企業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從有限的資源中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提高木材加工行業的準入門檻,鼓勵、引導小型竹木加工企業按“訂單制”的方式成為竹木龍頭加工企業的“半成品生產車間”,打造產業集群。四是全力突破林副產品和中藥材的綜合開發瓶頸。大力扶持松脂、松針飼料、木樟子油等林副產品的綜合加工利用;鼓勵竹筍、蕨菜等山野蔬菜的規模開發;把中草藥加工項目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以更加優惠的政策,吸引和扶持縣內外投資商建立中劃藥加工規模企業,帶動中藥產業的發展。
三、強化綠洲品種意識,要在構建生態、民族旅游特色上下功夫,突出森林生態、苗侗風情,增強文化品位。
旅游集吃、住、玩、游、購、娛為一體,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有效載體。*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棲居地,有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和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有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一方面,要突出森林生態旅游主題,唱響旅游主旋律。森林生態旅游是當前旅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正在迅速發展,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和青睞,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黃桑成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其負氧離子含量是岳麓山核心的200倍,素有“天然氧吧”、“天然盆景園”、“天然物種基因庫”之稱,為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提供了寬闊的發展平臺。我們務必乘勢而上,充分挖掘開發境內旅游項目,高起點完善旅游設施、包裝旅游景點,組建旅游服務隊伍,為做大做強夯實基礎。另一方面,要突出民俗民風特色,挖掘宏揚苗侗文化。*現有以苗、侗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人口22萬余人,占總人口的62%,該地素有“苗疆要沖”之謂。在民族旅游開發上,要依托“四·八”姑娘節這一文化品牌,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掘苗、侗民族個性文化,追尋其文化底蘊。以舉辦巫儺文化論壇、組建民族歌舞團、聘請民俗專家對苗、侗山歌、木葉歌、巫儺歌、跳儺舞、斗春牛、舞龍燈、上刀山、踩油鍋、拍銅錢、唱土地等民俗文化活動進行指導,予以規范,形成精品,更具觀賞性和魅力。二是開發竹藝、木雕、雕花蜜餞、剪紙、匾額、楹聯、字畫、擺件等工藝文化,創建作品從立意、布局、選景至擺設處處體現苗、侗文化氣息,審美情趣和理想追求。三是立足苗、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有益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苗、侗文化氛圍,在涵養群眾民族特性的基礎上,提高全民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四是整合、修復寨市古鎮、大元古村、上堡古國、于家大院及一批古樓、古寺,以充實古楚文化神秘色彩。
四、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城鎮特色上下功夫,突出山水園林格局。
城鎮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再造。一個城鎮就是一個經過人類活動和再造的人工生態系統。一個城鎮發展有沒有潛力,特別是在時間和空間上能不能經得住未來的考驗,關鍵在于城鎮的格局。城鎮的首要特色就體現在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上,這些結構特征決定著城鎮的發展格局,體現著這個城鎮的品牌。因此,*強化綠洲形象,縣城定位城鎮格局,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構筑綠洲生態特色,形成城鎮、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發展格局??梢哉f,實施綠洲品牌戰略,結合山翠綠生態建設,創新*縣城城鎮格局,既是城鎮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的質量的根本需要。在這里要求兩點:一是科學規劃上突出自然。在科學安排城鎮規劃布局時,要突出長鋪子本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特點,確定相應建設格局。*縣地處湘西邊陲,連天波涌的碧海,高山連綿,林原莽莽,是一個綠色寶庫,森林面積34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9.4%,森林覆蓋率為76.7%,在全省、全國均名列前茅,野生動、植物繁多,水資源豐富,溪河眾多。同時,縣城處于青翠的山戀之中,依山傍水,城區是一片沿巫水自東而西,再向北延展的彎長形地域,巫水流貫其間,并有平溪、蝦子溪兩水南來匯入,馬灘大橋、萬家坪大橋、長鋪大橋、蝦子溪橋、綠洲大橋橫跨其上,全城一水紆藍,青山四合,山、水、橋、城融為一體。依據上述條件,我們應把*縣城建設的目標定為一個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經濟發達、環境優美、小巧玲瓏、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式綠洲山城,以塑造“城在林中、街在綠中、院在花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美。二是景觀建設上回歸自然。在現實中,我們應依據*的地理特點,狠抓景觀建設,使其既充滿現代氣息,又貼近生態自然。采取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相結合,由遠及近的景觀系統中依次構成山、水、園、林三個層次特色。首先,在遠景層次上,點綴群山,增添秀色,*縣北境處雪峰上,南境處八十里大南山。境內山巒起伏,連綿不斷,溝澗縱橫,溪河蜿蜒,北有寶頂山、高登山、雞公坡南有牛坡頭、源頭山、云霧山;東有龍煙山;西有金子嶺;中有神坡山、堡子嶺。連續不絕橫亙在縣城周圍,巍峨挺拔,滿目青翠,使*縣城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山城。其次,在次遠景層次上,依河建景,裝扮巫水,注重活力。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河水污染治理,保護好水質,擴大藍色空間,一方面要加強河流生態旅游開發,啟動綠洲水庫水上旅游項目,建好沿河風光帶、民族公園和滿頂界民族休閑公園,使人工景觀和自然景觀融在其中。再次,在近景層次上,開發園林,凸現生機。主要是建設好點線面結合、布局合理的城鎮綠地體系。在縣城范圍內要逐漸建設一批大小不一、特點不一的休閑綠地,全面綠化街道,景區中的燈、假山、噴泉、青草、涼亭等景物布局精妙,各具特色,相與為一;夜晚時分,華燈生輝,流水音樂,相映成趣,身臨其中,如夢如幻。以多功能的生態縣城建設帶動一批小城鎮建設,推動休閑農家樂和新農村建設。
- 上一篇:組工干部做好三個表率調研報告
- 下一篇:完善解決機制管理中美農產品貿易摩擦論文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