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鄉竹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考
時間:2022-05-28 05:11:00
導語:縣鄉竹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
縣鄉地處南部山區,南靠遂昌,西連衢江,距縣城22公里,共有17個行政村,163個自然村,現有人口13140余人,山林總面積8.7萬畝,其中竹林面積7.01萬畝,總立竹量有1100多萬株,居首位,省排第二位,年采伐量170余萬株,畝度可產春冬筍11500噸,竹制品主要有水煮筍、竹膠板、竹拉絲、竹涼席、竹鳥籠、茶杯工藝品、棒冰棒等,筍竹產業年產值可達1.6億元。1998年被省農辦命名為竹制品專業之鄉,年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省毛竹之鄉。
二、竹產業發展現狀
1、竹資源培育情況??h是省重點產竹縣之一,竹林資源豐富,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竹子之鄉”稱號,享有“竹庫”之美譽。而鄉則是縣竹子第一竹大鄉,該鄉竹林以毛竹為主,所占比重在95%以上。據調查,鄉毛竹第一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大面積實施低產林改造,通過竹林地墾復,林分結構調整等技術措施的實施,近1萬公頃的毛竹林得到了改造,竹材、竹筍產量大幅提高。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以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為技術支撐,實施以林分結構調控和林地土壤管理為核心的規?;窆S竹兩用林開發,使全鄉竹林栽培水平得到根本性提高,也可以說由此奠定該鄉毛竹經營水平的全國領先地位。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以可持續經營為主題,實行竹林分類經營、定向培育,生產無公害竹林產品,全面提升竹林經營水平。在縣政府優惠政策扶持和市場旺盛需求的雙重拉動下,毛竹原材料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從年至年,毛竹原竹價格由15元/百斤上升至36元/百斤,竹農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全鄉95%以上的山林種上了毛竹,毛竹一產得到很好的發展,竹林年均畝產值超500元,這成為當地林農的主要收入來源。
2、竹加工業發展情況。為進一步提高竹業經濟效益,鄉十分重視竹加工業的發展。近年來,圍繞竹加工業“擴總量、扶龍頭、深加工、拓市場、創品牌”的要求,加快竹子綜合開發利用,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筍竹產業鏈己越拉越長。全鄉有以恒昌筍竹制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竹板材、水煮筍加工企業(市級林業龍頭企業),有以生產竹絲為主的家庭作坊式小廠300多家,據統計,全鄉年毛竹二產產值1.2億元,已成為最大的毛竹初級加工基地,主要產品如竹板材、水煮筍罐頭、竹絲等,在國內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
三、竹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
雖然鄉竹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離走竹產業可持續發展道路還有較大差距,還存在著制約竹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現在:
1、竹業一產方面,習慣于傳統的經營意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自該鄉筍竹兩用林推廣以來,前期發展得較快,近幾年來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部分毛竹主產區經營管理水平甚至存在下降趨勢,集中表現在大強度采伐、化肥與除草劑的大量施用,造成部分竹林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竹林地有害物質累積,竹林呈衰敗趨勢。從基礎設施建設看,竹區道路、采收便道及灌溉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采收成本和管理成本較高。據調查,鄉有機耕路的竹林,每百斤采收成本3-3.5元;有采收便道的竹林,每百斤采收成本5-5.5元;采收不方便的竹林,每百斤采收成本為7-10元。此外,鄉筍用小竹發展未形成規模,形不成市場,銷售渠道沒有進一步拓寬。
2、竹業二產方面,由于諸多制約因素,影響了竹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竹產業不斷發展,毛竹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據調查統計,鄉年各類竹加工企業消耗原竹近400萬支,而縣內能供給鄉的僅176萬支,所缺的原竹需向周邊省、縣購進。由于周邊地區也在加快發展竹加工業,對原竹外運加以限制,從外省、縣購進原料難度越來越大。加之近幾年來,原竹價格攀升,竹農急功近利,提前對壯齡二度4年竹過度采伐,導致竹子“竹壁變薄、竹質變脆”,竹材質量下降,竹材供需矛盾一時無法解決。竹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深加工比重太低、深度不夠,產品品種單一,低層次重復投資多,布局亂,缺乏科學規劃。產品檔次低、質量低、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偏低,市場競爭力弱,企業規模小,管理缺位,創新乏力。業主整體素質不高,科技、質量意識不強,競爭意識不健康,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缺乏。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發展合作意識淡薄,企業——農戶——基地缺乏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和有效的連接機制,因而農戶的原料生產與企業的產品生產極不穩定,各企業在原料、客戶中形成無序惡性競爭,在生產管理與常規技術上交流少,不重視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引進,企業主不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技術工人的培訓,加工設備落后,新產品開發、研究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竹產業的發展。
3、竹業三產方面,由于起步晚,資金投入少,發展后勁明顯不足。目前,鄉竹業三產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基本上還是“小打小鬧”,在竹產業中所占比重偏低,對地方經濟貢獻小,而且面臨不少困難,主要是資金投入不足、品牌號召力不強、與周邊鄉鎮、縣市資源整合不夠,竹業三產發展缺乏后勁。
四、建議采取對策
1、進一步加大毛竹中、低產林改造力度。我想,鄉約80%以上的山林都是毛竹林,要繼續提高竹業一產水平,擴大竹林面積的潛力已很小,只有在“質”字上做文章,加大毛竹中、低產林改造力度,進一步提高竹林生產力和畝產值,才能實現竹資源總量的擴張和效益的明顯提高。
2、建立“鄉高效竹林科技示范園區”。建議在基礎條件較好的竹區建立一個“高效竹林科技示范園區”,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林區道路建設、竹林灌溉設施建設,并依托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林學院、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通過以竹林生態系統管理、退化竹林恢復、有機竹筍栽培、優質工業用大徑材定向培育等新型竹林經營技術的推廣應用,從根本上提高竹林可持續經營能力,并輻射和帶動全鄉及周邊地區的竹林。
3、建立新型合作社,引導竹產業持續健康發展?,F在,本人任指導員的鄉村已建立了科教興農和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一體的新型合作社——“民眾竹業合作社”,建議其它的村也建立相應的合作社,以不斷加強企業——農戶——基地之間的聯系,實現“自由組合、自愿入股、自主經營、共建產業、共銷產品、共享利益、共同富裕”,從而帶動鄉風和諧文明和竹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4、加強科技培訓和人才引進,提升竹產業發展水平。經濟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因此,鄉要從根本上提高竹產業發展水平,必須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普遍提高業主和林農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竹林生產經營水平,提高竹子病蟲害除治能力。此外,建議鄉有實力的企業如“恒昌筍竹制品有限公司”等,主動出擊參加人才市場交流會,著手從林學院及外地企業引進部分人才,以增強企業科研實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5、到外地建立竹林基地,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由于周邊省、縣加強了對毛竹原竹出運的限制,因此,關靠縣里出臺的原竹“寬進嚴出”政策還不夠,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除提高原竹加工利用率以外,建議有實力的竹加工企業到周邊省、縣投資,建立竹林基地,從而解決部分原竹供應問題。
6、加強對毛竹初級加工的引導和規劃。鄉竹加工業最大的特色是初級加工,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引導,做好規劃,把集聚在鄉村至溪東、涼蓬村一帶的約300家小廠,進行適當整合,改變“小、散、亂”的狀況,組建企業規模合理、競爭力強的“鄉毛竹初級加工特色園區”,努力將其培育成為全省毛竹初級加工中心。
7、發展竹制品的深加工。由于鄉毛竹初級加工已很有規模了,因此,建議該鄉謀劃發展竹制品的深加工,首先要選準產品,本人認為,竹板材和竹炭是比較適合鄉的,竹板材既可以對“恒昌筍竹制品有限公司”竹板材項目進行升級,也可以引進新的竹板材企業,而竹炭則可利用該鄉臨近竹炭生產相對發達的遂昌縣和衢江區,吸引相關企業來鄉投資興業,開發高科技竹炭產品。通過發展毛竹制品的深加工,延長毛竹產品產業鏈,提高毛竹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毛竹產品的附加值,鄉竹產業的整體市場競爭能力將得到顯著提高。
8、突出發展竹業三產。對比竹業先進縣安吉,鄉竹業三產的差距最大,而且縣內有省級的工業園區、有臨近該鄉的溪口竹木加工園區,鄉發展竹業二產的平臺不占優勢,因此,本人建議鄉充分利用竹林面積大、林相好以及風景點多且各具特色的優勢,對接有關部門,整合“大竹?!鄙止珗@旅游、“農家樂”旅游、汽車拉力賽、曉溪登山活動等項目,努力推進竹業三產又快又好發展。
- 上一篇:民政局群眾滿意度測評匯報
- 下一篇:文體局安全檢查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