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林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07 11:29:00
導語:生態林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配置為手段,搞好現有加工企業的整合;積極輔助各類加工企業實現滿負荷運轉,為林區群眾增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積極引導各類加工企業建立、實施產品標準組織生產,完善質量檢測體系,使生產、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與國內外質量標準相銜接,努力培育林業加工名優產品。大力支持加工企業爭創省優、國優、乃至世界名優產品。
一)生態林業發展步伐加速??h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兩化”發展思路。縣通過采取行政手段推動、優惠政策鼓動、部門服務促動、大戶示范帶動的措施,加快推進工業原料林建設。截止年底,共完成工業原料林建設18.832萬畝。全縣上下掀起了造林新高潮,涌現出了一大批營造林工作先進典型。官莊鎮林農劉輝自主投資營造馬尾松工業原料林3000多畝;鎮村民從年開始,通過投資、投工、投勞、投山來實現股份制造林3000多畝。二是生態林業項目大力實施。相繼組織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三邊”綠化、油茶產業開發等林業重點工程。近年來,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7.05萬畝、世行貸款造林3.1173萬畝、長防林工程2.55萬畝、薪炭林工程0.49995萬畝、三邊”綠化85.4605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96005萬畝,補植補造2.95005萬畝,封山育林5.4萬畝)油茶開發1.5萬畝。
二)分類經營實施到位。全面實行林業分類經營。該縣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212.2萬畝,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0.9%積極爭取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償基金2700多萬元,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189.68萬畝。
三)生態功能區建設初顯規模
正在籌建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積極申報國家濕地公園和開辟更多的森林旅游風景點。
林權證發放到農戶650.4萬畝,分別占總任務的98%94.8%不斷健全和完善林業要素市場建設,縣林權交易中心、縣林業信息咨詢和中心、縣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中心(暨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隊)四個機構,四)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入。共完成林權換發證外業核實671.6萬畝。已全面開展工作。森林政策性保險工作全面實施,全縣有林地均納入了財政政策性保險范圍。全面實施林業機構改革,林業規費供養人員673人已全部納入財政供養,育林基金實行財政預算管理,林業正常運轉和生產性支出列入了財政預算,結束了長期“收費養人”局面。鄉鎮林業站、基層檢查站重新進行了核編定崗,進行了人員的優化組合,縣木材公司、仙門國有林場、苗圃和林科所等二級機構實行了改制。
二、生態林業發展存在問題
一)林分質量低且可伐資源少。全縣有林地面積556.36萬畝。畝平蓄積不到3個立方米。由于多年來對杉、松近、成、過熟林的過量擇伐,致使近、成、過熟林比例越來越小,林分內的樹種逐步向闊葉和杉木單純林演變。林業產業發展不平衡,基本以生產木材為主,雖然這幾年大力發展了茶葉、油茶等經濟林木,但總的份額較小。據每年的森林資源消耗量測算:全縣中幼林面積已占林分總面積的80%以上,杉、松可伐資源蓄積已不足60萬立方米。
基本上是以租地為主的小作坊粗加工,規模林工企業7家,沒有林產工業知名品牌。全縣木材加工企業存在規模小,分散經營的狀態,重復建設比較嚴重,爭奪資源現象嚴重,均不能滿負荷運轉,大多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而且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資源的利用率低,還停留在對原木的初加工上,其他以林業資源為原料的加工幾乎是空白,缺乏拳頭產品。年全縣林產工業總產值3.18億元,
二)林產加工規模小檔次低。全縣林產品加工企業有173家。占全縣GDP3.2%林農來自林業的純收入7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2626元的26.6%
三)第三產業布局及開發不樂觀。近幾年在發展生態旅游上。著力加強生態功能區建設,已經有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濕地公園、鳳凰山省級森林公園、夸父山省級森林公園、齊眉界省級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目前縣發展森林旅游業雖然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但是還沒有整體開發,沒有帶來旅游效益。
四)公益林保護與林農增收矛盾突出。生態公益林是國家為了保持生態環境而劃分的對保持生態平衡發揮著十分重大的作用。但是縣因為生態公益林的劃分對的林業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全縣687.8萬畝林業用地面積中。生態公益林占了林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過來林農可以通過采伐林木得到部分收入,劃為生態公益林后,森林采伐受到限制,只能進行撫育性質的采伐,收入明顯減少。劃定生態公益林區之前實行多種渠道而營造的人工速生豐產林,特別是杉木林現已進入主伐期,林農紛紛要求調整公益林再轉變為商品林,加上啟動了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生態林業與增加“林農”收入發生了突出的矛盾。
五)商品林經營管理不活。按照國家分類經營的政策。但目前商品林經營既不活也不暢,相關稅費偏高,群眾得不到實惠。帶來兩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群眾造林積極性不高。由于商品林經營流通存在諸多因素影響,群眾在林木經營中的既得利益少,同時林業的生產周期長,加上林地分散難以集約,導致林區群眾造林積極性不高。二是沒有營造稅費的洼地。目前縣每立方米木材要交的稅費是169元。其中:育林基金50元,泰格林紙供材合約金50元,增值稅20元,所得稅20元,造林保證金20元,檢疫費3元,作業設計費6元。而與相鄰近的桃源縣木材稅費只有70元。由于巨大的稅費差額,導致木材流失現象嚴重。
六)行政計劃干預過多。上級一些相關部門現在仍然延續計劃經濟時代的計劃手段。極大的影響了生態林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木材經營下達計劃。雖然該縣活立木蓄積量居全省第一,但可伐松材資源少,泰格林紙下達給該縣的供材任務過重,縣內木材商品供應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給生態建設帶來了新的困難。其二是營造工業原料林確定松杉比例。而我縣母巖變幻的土壤種類多,立地條件極其復雜,上級違背自然規律和老百姓意愿硬性規定,適合營造杉木的地方也要栽松木,一些地方林農等待年度造林驗收過后將松苗拔掉栽杉苗,群眾利益受損而怨聲載道,更難實現適地適樹和科學經營。
七)生態林業建設資金缺乏。省的文化大縣。有富有魅力的景觀,但是這一切都必須靠資金投入來解決。一方面這幾年生態旅游一直沒有產生規模效益,根本原因是投入不足,很多景區沒有得到很好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基礎設施建設難以啟動,生態旅游因為交通等瓶頸問題沒有做大做強。另一方面中幼林撫育和低產林改造急需投入。由于林分質量偏低,加速中幼林培育管護、低產林改造和封山育林已成當務之急,然而育林基金征收標準下調、面臨取消,財政林業資金轉移支付有限,造成嚴重投入不足。同時,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偏低,與經營商品林相比,收入差距太大,林農經營管護公益林的積極性不高,省級以下生態公益林管護難度更大。
八)林權流轉市場不健全。完善的產權市場是要求落實好林業經營主體的處置權。從而實現林權商品化、貨幣化。目前林權流轉市場群眾參與程度不高,林業產權的評估體系、交易平臺、林木保險體系不健全,林權貸款擔保體系沒有建立,一系列的政策不配套使林權流轉市場不暢通,生態林業發展缺乏活力。
三、生態林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但具體落實的措施還沒有明確,縣“十二五”規劃對全縣經濟和生態林業的發展進行了初步的定位。為了更好地發展的生態林業,以下幾點值得認真思考。
一)細化生態發展目標。為了加快的發展。對生態林業的建設還提出了生態大縣、林業強縣”發展定位。但從管理學分析,這個目標只是一個長遠的目標,要保證縣域經濟的發展,要讓群眾得到實惠,必須對確定的目標進行細分,對“生態大縣,林業強縣”提出具體的小目標,并對細分的目標明確切實可行的措施。比如,林業工業在GDP總額上近幾年內的發展目標,林農純收入上占人均純收入的具體比重等。細分目標時要突出以下重點:一是加強對生態公益林的保護,特別是對國家級重點公益林要按照重新調整區劃的保護級別實行禁伐、限伐和動態管理,對國道、省道、高速公路兩旁、巖石裸露區、陡峭山坡等處省級公益林也要實行禁止或限制性采伐。二是抓好林業生態工程項目建設,重點抓好濕地、石漠化保護項目和退耕還林后續、長防林項目,同時抓好補植補造,加強管護,確保成林。三是抓好城區的綠化質量,提高城郊綠化率。建設環城鎮綠化圈,構筑城市生態屏障,重點抓好沅江兩岸、城區可視范圍內的城區周邊綠化,加強這些地區的資源保護,加大封山育林和封育補植力度,發展生態林業經濟。四是抓好生態示范點建設。重點抓好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夸父山省級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示范點,對現有森林資源嚴格保護,禁止或限制采伐。
創新工作載體可以有效的促進工作目標的實現。原來“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工業原料林建設年”創建衛生城市”等工作載體的基礎上。
二)創新生態建設工作載體。載體是落實某項工作所創造的平臺或工作方式。工作載體的創新就是工作思路的創新。建議結合“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結合群眾在經濟收入遞增的基礎上對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強烈需求,開展創建生態城市、生態鄉鎮、生態村、生態校園、生態農莊等系列生態創建活動。把生態林業建設作為各級黨委、政府放在與經濟發展、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工作的一個平臺上來抓,協調全社會的力量來加強生態林業建設。通過生態林業建設進一步促進優美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步伐。
三)認真研究出臺公益林管理辦法或者相關的操作政策。公益林占了全縣有林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值得認真的分析和深入的探索。比如在區劃公益林之前通過貸款、移民資金開發、企事業單位聯營、村組集體聯合入股興辦林場以及林區群眾股份制形式自發聯合等所營造的人工林,屬于禁伐范圍的如何彌補投資和損失,特別是一些地方整戶、整組、整村、甚至整個鄉鎮區域內的山地而全部區劃納入生態公益林的農民增收和生存問題,屬于可以撫育間伐和更新采伐以及動態經營管理的如何確定撫育間伐年限,如何確定更新改造的年限以及改造更新的要求與實施措施,公益林內殘次林如何改造更新等問題,均應予以明確。因此,激活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實現生態林業發展,林農增收的一個重要課題和研究方向,由于全國全省還沒有生態公益林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可以率先在生態公益林管理上進行探索,由縣政府提出具體操作運行方案報省政府批準后試驗實施。
- 上一篇:消防知識普及宣教工作方案
- 下一篇:商貿企業建設發展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