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歸僑僑眷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7 09:12:00
導語:農村歸僑僑眷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掌握我市貧困歸僑僑眷生產、生活狀況和僑務扶貧工作情況,進一步促進全市歸僑僑眷發展生產,脫貧致富。年7月下旬,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對我市散居山區農村貧困歸僑僑眷情況進行調研。調研采取了實地調研和書面調研兩種形式進行。調研組深入和兩縣,對山區貧困歸僑僑眷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對其余八縣(區)采取書面調研形式進行。通過調研,基本掌握和了解全市散居山區農村貧困歸僑僑眷現狀?,F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市是省四大重點僑鄉之一,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以下統稱“華僑華人”)和國內歸僑僑眷、港澳同胞眷屬(以下統稱“歸僑僑眷”)眾多。根據年僑情普查,全市有在外華僑華人近12萬人,分布于美、英、法、加拿大等歐美國家和東南亞等29個國家、地區,其中有90%僑居緬、老、泰等周邊或東南亞國家,遍及所在國各行各業;列表登記歸僑僑眷7923戶34699人,其中歸僑戶1576戶4002人,約占歸僑僑眷總數的11.5%;僑眷戶6347戶30697人,約占歸僑僑眷總數的88.5%;歸僑僑眷中少數民族人口23457人,約占歸僑僑眷總人口的67.6%。散居山區半山區農村歸僑僑眷有7622戶33538人,占歸僑僑眷總數的96.7%。歸僑僑眷遍及市內各個領域和行業,其中,絕大多數散居山區和半山區的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生活來源。
根據本次調研結果,按照國家貧困標準人均1300元來衡量,全市現有貧困歸僑僑眷4374戶19612人,占歸僑僑眷總數的56.5%,其中少數民族僑戶困難情況較為普遍和突出,達3724戶16731人,占貧困歸僑僑眷的85.3%。少數民族貧困僑戶主要集中在、、、四個邊境縣,具體分布情況如下表:
二、僑務扶貧工作現狀
對貧困歸僑僑眷的幫貧濟困工作,歷來是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的一項基礎性僑務工作,也是各級政協、統戰和僑務部門長期關注的一項重要工作。多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一視同仁、不得歧視、根據特點、適當照顧”的僑務工作方針,積極將貧困歸僑僑眷幫貧濟困納入地方扶貧濟困工作范疇開展工作,在扶持山區農村貧困歸僑僑眷發展生產、慰問濟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幫助許多貧困僑眷實現了脫貧致富,使貧困歸僑狀況有了根本性改變。另一方面,市、縣僑務部門在摸底掌握貧困歸僑僑眷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積極爭取省僑辦專項發展生產資金扶持,除區以外的九個縣開展僑務專項扶貧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自1990年7月正式啟動全市僑務扶貧工作以來,我市共爭取和使用省僑辦下撥專項資金33.4萬元,投入滾動使用達130多萬元(次),累計扶持貧困僑戶571戶,受益貧困歸僑僑眷2760多人,累計實現脫貧300余戶近1300人。、,等一批原貧困僑戶已實現小康。市、縣僑辦經長期工作和探索,已總結出了一套包括僑務小額信貸、以物扶持等模式在內的符合我市僑情發展實際并行之有效的僑務扶貧工作途徑、管理措施和經驗,在運作過程中有意識對貧困僑眷借貸戶進行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宣傳和思想意識引導,引導歸僑僑眷自強、自立,轉變傳統觀念,走自我發展、創業致富之路,成為全省僑務扶貧工作的亮點市和先進市,得到省僑辦、省僑聯的充分肯定和認可。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僑務扶貧工作任務依然繁重。我市絕大多數歸僑僑眷散居在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生產和發展條件差的山區半山區農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由于受自然因素和條件的制約,缺少能帶動當地致富的支撐項目,加之整體素質偏低、自我發展辦法少、發展資金缺乏、生產粗放單一,至今尚有近2萬歸僑僑眷仍處于解決溫飽問題難、增收渠道少、家庭經濟脆弱、貧困程度較深、日常生活拮據的狀態,僑務扶貧面臨的任務依然繁重。
(二)僑務扶貧專項資金來源少。自1990年落實華僑私房政策結束以后,市、縣兩級僑務部門為幫助貧困歸僑僑眷發展生產脫貧致富,主動爭取省僑辦支持在我市開展僑務扶貧工作試點并逐步啟動開展了全市僑務專項扶貧工作。經過二十年時間的不懈努力,實現了用有限的投入取得顯著效果的僑務專項扶貧的可喜成績。但長期以來,我市僑務專項扶貧經費只能依靠爭取省僑辦每年一至三萬的資金支持(近幾年省僑辦已沒有再劃撥此項經費)開展工作。我市僑務扶貧工作量大,僑務扶貧專項資金來源少,已成為長期困擾僑務扶貧工作全面開展的主要問題。
(三)部分歸僑身份認定及“戶籍”管理存在問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因國內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一些原來從國內遷居周邊國家的人又通過不同渠道返回國內居住,主要散居在、、、邊境四縣,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三百余戶上千人。由于他們入境時未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婚姻、定居等手續,這部分人是否屬“僑”身份現還不能認定,導致形成無戶口、無身份、無田地狀況,成為當地“黑人黑戶”特殊群體。二十多年來,他們或是投靠居住親戚朋友家,或是借住他人房屋,生活只能靠租用、租種艱難維持。如比較集中的縣芒掌村管下村民小組就有18戶71人,因“黑人黑戶”的問題還帶來了他們的孩子上不了學、勞動力不能外出打工、無法按有關規定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享受低保、醫保待遇,各項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和得不到相關政策的扶持等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這批“特殊歸僑”的貧困度更深、脫貧難度更大,如不盡快解決,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市的和諧穩定。
四、建議
(一)統一思想認識,高度重視農村貧困歸僑僑眷工作。幫助散居農村貧困歸僑僑眷脫貧致富是我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政治任務,是黨和政府關心廣大歸僑僑眷的具體體現,對于保護和激發廣大歸僑僑眷、海外僑胞的愛國愛鄉熱情,參與祖國和家鄉建設事業的積極性,爭取僑心、凝聚僑力、發揮僑智,維護僑界的團結和穩定,促進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到2020年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是黨的提出的奮斗目標,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都應著力抓好對貧困歸僑僑眷的扶貧工作,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協同配合,切實把貧困歸僑僑眷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的新農村建設、易地搬遷及各項扶貧范圍,并在具體工作中貫徹落實好“適當照顧”政策,從扶貧資金、項目扶持、技能培訓等方面,突出“僑”的特點給予更大傾斜。在此基礎上,積極爭取上級和社會各界對貧困僑眷的關注和幫助,營造出全社會對貧困僑眷幫扶的良好氛圍,以在更大范圍內做好、做實我市僑務扶貧和救濟工作。
(二)加大對僑務扶貧扶持力度。在全市每年開展的扶貧項目基礎上,針對貧困歸僑的特殊情況,從市到縣(區)每年應增設僑務專項扶貧資金,納入當地財政預算作為僑務扶貧、救濟專項經費,由僑務部門負責管理使用。進一步推廣近年來取得的貧困僑眷扶貧經驗,增大對貧困歸僑的小額扶貧信貸資金貸款,擴大全市僑務扶貧工作面,有計劃地推進我市僑務扶貧、救濟專項工作進程。
(三)進一步加大社會救助措施。將孤寡老、弱、殘等特困僑戶納入各級民政部門重點關注對象,落實醫保、低保等社會救助措施,解決實際問題,幫助他們早日脫貧。
(四)切實解決部分歸僑身份認定和戶籍管理相關事宜。建議政府,將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從境外遷回我市的三百來戶上千人“黑人黑戶”特殊群體問題,作專題研究,努力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給予國籍認定,盡快從根本上解決“黑人黑戶”的相關問題,并研究出臺特殊照顧政策,開展對他們的幫貧濟困工作,提高他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使之早日脫貧致富。
- 上一篇:城管局制度建設工作報告
- 下一篇:城管局河道管理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