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標準化生產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08 06:10:00

導語:農業標準化生產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標準化生產調研報告

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標尺”。推行農業標準化,對農產品實行“田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水平,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外向型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是加快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正確把握我縣農業標準化生產現狀

縣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達74%,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較好,農業生產也較少受到工業“三廢”污染。近年來,全縣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建成了食用菌、以為柑橘為主的水果、桑蠶、茶葉.優質米等農業板塊,培育了森源香菇、鳴鳳沖菜、鳴鳳優質米、雙紅蜜桔、花園椪柑、龍鳳蕃茄、石橋云霧茶等品牌,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制定了一系列農產品生產標準。制定和完善了水稻、食用菌、柑桔、茶葉、桑蠶等產品的多項生產標準,其中有關水稻生產的兩項標準、食用菌生產的四項標準已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作為地方標準正式。部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也制定了企業標準。二是建設了一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全縣建立了5個50萬袋茶樹菇標準化生產基地、5個100萬袋香菇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萬畝柑桔標準化生產基地、6個千畝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5萬畝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14萬畝。三是推廣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重點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有機肥生產技術以及病蟲害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等,全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10萬畝,病蟲害農業、物理、生物防治面積達5萬畝,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在全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廣和普及。四是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目前我縣已有花園椪柑、石橋云霧茶、龍鳳蕃茄、雙紅蜜桔等4類產品獲得無公害食品認證,鳴鳳大米、森源香菇2類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h農業部門購回了全縣首臺農殘檢測儀,可以同時對20多個樣品開展定性分析。五是推進了產業化經營。全縣共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388個,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2008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2億元,森源香菇、埡絲2個品牌被評為湖北名牌產品,野風食品、鳴鳳米正在積極爭創湖北名牌。

我縣農業標準化工作雖然有一定的基礎,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認識不夠到位。部分農民、企業和經營者對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作用概念模糊,認識和理解不透,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和觀念不強,“重生產輕管理,重產量輕質量”的現象較為普遍,實施標準化生產還未能成為企業和農民的自覺行為。二是體系尚不健全。目前推行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大多為國家及省行業部門頒布的標準,與我縣實際生產還有差距,且與國際標準還有明顯差距,有待制定既適合我縣土壤、氣候及生產實際,又與國際標準相接軌的標準。食用菌產業在我縣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種植規模已達9300萬袋,鮮菇產量達5萬噸以上,農民發展食用菌人均現金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而直到年才制定和頒布第一個地方標準。鹿苑茶是我縣的傳統優勢農產品,然而到目前為止,尚未制定統一的地方標準,農戶生產全憑經驗,產品質量無法保證。三是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生產經營分散、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農產品品質、品相不一,質量安全也無法保證。食用菌生產仍處于一家一戶作坊式的生產,全縣沒有一套完整的機械化制筒、裝袋、烘干等現代化設備和專業服務隊伍,生產方式仍處于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柑橘、茶業產業也是如此。四是基地建設水平不高。受客觀條件限制,對產業基地投入有限,部分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布局不合理,水電路設施不配套,基地耕整、排灌、用藥、施肥、采摘、運輸等自動化、機械化省力設施基本沒有,直接導致生產管理成本高、勞動效率低下、產出效益不高。五是農業企業數量偏少。全縣農業產業化企業不到20家,規模種養大戶生產規模小、數量少,缺乏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的主體。

二、加快我縣農業生產標準化進程的對策建議

總體上說,所有農產品都處于過剩狀態,但所有優質農產品都有市場,具體表現為“兩個極端”,一個是“大路貨”農產品大量積壓,一個是綠色、無公害、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不應求,二者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內在質量不同。去年四川“蛆柑”事件給宜昌柑橘產業造成嚴重影響,柑農損失慘重,但江西贛南的優質臍橙依然賣到了1元錢1個,究其原因,關鍵在于他們對柑橘生產從基地建設、品種選擇、生產加工、質量檢驗、采摘包裝、儲運銷售全程實行標準化管理(《臍橙》早在年已成為臍橙國家標準)。因此,發展現代農業,一定要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否則,我們的農產品上市之日就是過剩之時。

(一)加快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一是制定標準。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基礎,按照技術標準與產品質量標準并重,品種標準與生態環境標準并重,符合當地生產實際與參照國際先進標準并重的原則,根據我縣自然環境特點及生產實際,有計劃地制定食用菌、柑橘、茶葉等農產品系列標準規范,并對標準進行集成,轉化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冊。二是分類制標。農產品的質量檔次不一樣,分類標準也不一樣。面對國內市場,要積極發展超市農業,制定適合我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要的生產技術規范標準,按照國家農產品分等分級標準,嚴格依“標”生產,按“標”加工,引導農產品分級包裝上市,確保生產出的農產品符合現代超市需求。同時,要加快出口農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食用農產品的制標工作,并逐步向大宗農產品普及。支持森源、興利、野風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企業標準,提高農產品的“三化”(質量等級化、重量標準化、包裝規格化)程度,為農產品創知名品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和農產品出口提供技術保障,推動外向型農業發展,從根本上改變農產品無標生產、無標上市、無牌銷售的狀況。三是加快普及。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術培訓,大力推廣普及無公害栽培技術、施肥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真正將無公害生產技術落實到基層,讓農民所掌握,及時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四是品牌認證。在搞好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各類品牌農產品的開發、申報和認證工作,爭取更多的農產品成為國家和省認證的名牌。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良好的操作規范,積極爭取通過ISO質量體系和環境體系認證。

(二)加快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一是合理布局。圍繞全縣食用菌、柑橘、茶葉等產業發展規劃和目標,結合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科學布局,按照適地適種原則,創建一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或示范區。沮東地區要依托已形成的產業基礎,重點辦好香菇標準化示范區;沮河沿岸平畈要依托豐富的糧食優勢和肥沃土層,重點抓好優質米和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沮中低山帶要依托“雙低”改造新增耕園地,大力建設優質柑橘標準化示范區;舊縣、花林、河口、荷花等鄉鎮要依托特殊的丹霞地貌和酸性土壤,重點建立鹿苑黃茶標準化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區域明顯、布局合理、優勢突出、各具特色的板塊基地。通過示范區建設,規范農產品的生產行為,探索農業標準化建設途徑,為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奠定基礎、創造條件。二是規模開發。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鼓勵、支持種養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興辦各類產業基地,引導種植戶向適種地集中,推進特色板塊集中連片發展。重點發展香菇種植50萬袋以上、柑橘連片種植50畝以上、茶葉連片種植20畝以上、生豬養殖千頭以上的大戶,培育一批推進標準化的實施主體。支持和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興辦產業基地,按企業標準組織生產。三是標準建園。堅持新園建設與老園改造并重,按照農業相關技術標準,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重點推廣和普及自動化噴灌、給藥、施肥、運輸等省力設施和技術。在橘園茶園建園上,其梯田高度、寬度,行距、株距,抗旱水池、配藥池、生物肥料池,作業道、提升軌道、機耕道,防護林、行道樹等都必須按農業部門提供的施工設計和種植技術要點進行設置。在香菇示范基地建設上,要嚴格注意水源選擇,重點推廣鋼筋水泥柱構建菇棚和非耗材配方。

(三)強化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管理。一是大力推進品種的標準化。經過多年的引進、試驗和培育、馴化,我縣農業生產品種格局基本上已經固定,這些品種都經過了實踐檢驗,符合我縣土壤、水質、氣候條件和種植水平。實踐證明,水稻揚兩優6號、準兩優527,香菇“135”、“939”,柑橘尾張、山下紅,茶葉本地大葉茶、鄂茶7號等是我縣農業產業的主導品種,必須加強主導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確保品種的標準一致。二是大力推進投入品的標準化。按照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不同要求,分別制定出農產品所用肥料的種類、數量、時間和施用方法。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菌肥,減少化肥施用量。在化肥使用上,要以復合肥和專用肥為主,限量使用氮、磷、鉀化學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對農產品生產區土壤中的各種營養元素含量實施檢測,根據不同農作物提出配方,指導農民科學施肥,防止過量施用化肥和不恰當施肥給土壤和農產品造成污染。特別是在香菇生產上,要嚴禁使用工業石蠟進行脫袋打蠟,堅決禁止銷售、使用工業石蠟用于香菇生產;在椴木木耳生產、柑橘和茶葉病蟲害防控中要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推廣農藥使用許可目錄中的藥品;在畜禽養殖上,嚴禁使用“瘦肉精”等違禁藥物和促生長類激素。三是加強生產環境監測。加強農產品生產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大對工業廢水、廢氣、廢液和城市生活垃圾的綜合治理力度,嚴禁工業廢水和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進入農產品生產區,避免因環境污染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定期組織環保、質監、農業等部門對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的水質、空氣、土壤進行取樣、化驗,并將檢測結果進行通報,責令整改。

(四)強化農產品市場監管。一是實行市場準入制度。爭取用2-3年的時間,在全縣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城區大型農貿市場建立農產品質量速測站,建立農業標準化產品等級分裝制,實行市場準入。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由市場農產品速測站進行監督控制,合格的準予銷售,并實行優質優價政策,不合格的或未經檢測的不得進區銷售。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進一步加大投入,購置必要的檢驗檢測設備,盡快形成比較健全的農產品檢測監測網絡。農產品加工企業應主動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速測點,積極開展自檢自測,增強自我約束意識和能力。三是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一方面要突出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執法。加強示范基地、銷售過程的執法;另一方面要突出大案要案。重點查處危及人們生命健康安全的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杜絕生產經營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資等違法行為發生,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