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稅源建設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09 02:51:00

導語:地方稅源建設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稅源建設現狀調研報告

縣地稅局自1994年7月成立以來,地方稅收始終保持高速增長態勢,15年累計征收地方稅費105362.88萬元,稅收年平均增幅達28%以上,地稅收入占本級一般預算收入近70%。去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地方稅源急劇萎縮,而努力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的奮斗目標,又對地稅收入增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成功破冰,促進地方地方經濟和地稅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是檢驗地稅系統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效果的唯一標準,也是決定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成敗的關鍵。

一、地方稅源的總體概況

(一)年度地方稅費征收的總體情況。

年,全年共征收地方各項稅費收入24382萬元,同比增長34.23%,增收6218萬元,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5339萬元,同比增長28.57%,同比增收3408萬元;社保費入庫7983萬元,比同期增收2596萬元,增長48.21%,其他收入完成1060萬元,,同比增收213萬元,增長25.1%。

(二)同比分稅種增減情況。營業稅3247萬元,同比增長55.05%,企業所得稅2934萬元,同比增長7.35%,個人所得稅2059萬元,同比增長7%,資源稅4391萬元,同比增長69.05%,城建稅645萬元,同比增長179萬元,印花稅120萬元,同比增長43.31%,車船使用稅97萬元,同比增長265.81%,契稅、耕地占用稅111萬元,同比增長218.02%,房產稅763萬元,同比下降8.77%,土地使用稅919萬元,同比下降22.55%。

從以上征收數據看,全縣地方稅源在稅種上主要集中于營業稅和資源稅,在地域上集中于荷花鎮和茅坪場鎮,在增幅上高于市內其他縣(市)。具體來講,我縣地方稅源呈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流轉稅支撐作用明顯,比重呈上升態勢。從近三年的征收數據分析,2006年至年分別征收營業稅1581萬元、2700萬元、3247萬元,分別占地稅收入的16.56%、18.06%、21.17%,征收資源稅2589.51萬元、2597.67萬元、4391.46萬元,營業稅和資源稅分別占地稅總收入的25.93%、18.4%、30.03%。二是區域性分布突出,層次分明。全縣地方稅收主要集中在荷花鎮和茅坪場鎮。2006年至年,區域內提供地方稅收21645.65萬元,占全縣地稅收入56%以上。其中荷花鎮16177.48萬元,占41.77%,茅坪場鎮5468.17%,占14.12%。三是全縣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算收入高幅增長,據縣統計局資料數據顯示,我縣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算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4.3%、39.6%,高于其他八個縣(市)增長幅度,在全市財稅增幅比例中排名第一。

二、制約地方稅收增長的因素分析

(一)從經濟發展方面來看,地方稅收增幅空間日趨減少,影響了稅收收入的高速增長的持續性。經濟是稅收賴以存在發展的基礎,是地方稅收的根本和源泉。加強地方稅源建設,促進地方經濟與地方稅收和諧發展,首先需要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994年至年,全縣地方稅收收入從1486萬元增加到24382萬元(其中社保費及其他規費收入9043萬元),稅收絕對增加額為22896萬元,平均每年凈增1526.4萬元,稅收年均增長率為28.82%。但從全縣經濟發展情況來看,1994年至年,全縣GDP從68925萬元增加到407046萬元,年均增長率15%,稅收收入增幅明顯高于地方經濟發展增幅,增幅空間日趨減少。

(二)從稅源結構方面來看,地方稅源結構欠優,挖潛增收已至極限。地方稅源對工業企業的過分依賴和稅收收入機遇性因素的存在,導致地方稅源結構欠優,稅收收入持續高速增長受到制約。一是地方稅源對資源性企業依賴性較強,稅源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不強。我縣地方稅收主體稅源以工業企業為主,主要集中在磷礦、煤炭等資源性行業。年稅稅收收入數據顯示,工業企業稅收總額達9684萬元,占全縣地方稅收總額的63.13%。受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磷化工產品出口受到限制,受南煤北調的影響,煤炭價格下滑,工業企業發展速度受阻,勢必對地方稅收收入造成較大影響。1995年到2001年磷化工行情持續下滑對我縣稅收的影響就是一個實證。二是稅收收入機遇性因素較多。近來年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相當一部分來自基礎建設投資的增長,導致稅收不具備可持續增長的潛力。如近年來我縣推進的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工程、煤磷兩礦及重點企業實行的的擴能技改項目,遠當一級路建設項目等,為地方稅收帶來了較為豐富的稅源,強有力地推動了我縣地稅收入的快速增長。僅年,此類項目提供的臨時性稅收數額就達2566萬元,占全縣地方稅收收入總額的16.73%。但基礎建設投資不是無限期和無限制的,一旦政府控制基礎建設投資,那么地稅收入的增長將失去強有力的支柱,必然導致稅收收入增收乏力。三是考慮減出國地稅分家后清繳的歷年欠稅、原066企業繳納的地方稅收等不可再生稅源因素,這部分稅源將逐年缺失,不復存在。

(三)從稅收政策和稅制結構上看,近來年一系列財稅政策的出臺,都縮減了地方稅稅基。如新辦企業的企業所得稅、車輛購置稅、燃油稅由國稅征收;營業稅、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一次次調高,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都縮減了地稅的征收范圍和稅基,我縣近兩年來僅落實下崗優惠,新農村建設等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就政策性減免了2572戶的稅收864.25萬元,使地稅稅源日益緊張。而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由于受稅基相對穩定影響,年出現了負增長。隨著近幾年來稅收收入的持續增長,收入基數明顯抬高,因此,這種稅收政策性減收將給以后年度稅收任務的完成增加了難度。

(四)稅收計劃增長與稅源相對不足的矛盾日趨明顯。地稅部門自1994年機構成立以來,稅收收入保持了快速高速增長,增長比例連年提高。這一方面是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體現,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斷加大稅收收入任務基數,給地稅部門的征收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不利于進一步涵養稅源,促進經濟和稅收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五)稅源控管方法單一,稅收征管面臨新挑戰。隨著經濟主體和經營方式的多元化,稅收征管對象的隱蔽性、分散型、流動性、不規則性也明顯增加,傳統的征管辦法已經不適應新的征管形勢需要,稅源監控、管理薄弱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一方面,隨著各級稅務機關納稅輔導、公開辦稅力度的不斷增強,征管對象對國家的稅收政策、辦稅程序有了更新層次的了解,加大了納稅人對納稅成本的重視。另一方面,隨著企業改制不斷深入,經濟主體由原來的國有集體企業逐步轉制為民營企業,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不再設置財會崗位,而是聘用專業的會計建賬核算。中介機構為了拉生意,有與被企業串通鉆稅收政策的空子,從源頭上策劃,做“衛生賬”的現象,曰合理避稅。稅務機關在征管中就帳查帳已很難發現問題,納稅人的財務可信度降低,稅基被無形浸蝕,稅收征管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新的挑戰。

三、加強稅源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經過認真分析,我們認為,要實現從經濟到稅收的良性循環,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狠下重手:

(一)轉變納稅服務理念,走出培植稅源誤區。一是轉變目前把培育稅源等同于擅自減免稅收,吸引投資的錯誤認識。在招商引資和稅收征管過程中,注重外來資金投入的方向、效果,以及是否符合本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等,不能片面追求資本流入量,爭相給予各種優惠待遇,導致區域間稅源的人為流失。二是克服把涵養稅源等同于“放水養魚”的片面認識?!胺潘B魚”不是要稅務部門在一定時期內向企業少征稅,以期在未來能夠多繳稅,造成一些企業不是依靠加強企業管理、轉換經營模式、加快結構調整等來練好自身“基本功”,而是從國家稅收上打主意,要求減免稅收,維持企業的生存。三是在稅法規定范圍內積極發揮稅務部門培育稅源的作用,樹立“公正執法就是對納稅人最佳服務”和“滿足納稅人的正當需求”的理念,進一步強化公平意識和便民意識,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納稅服務,降低征納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

(二)強化納稅評估,把握稅源發展重點。稅源調查分析是地稅部門把握稅源重點,實現依法治稅和科學管理的客觀要求和有效手段。地稅部門一是要建立納稅評估機制。成立專班,配套所需,優化方法,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經常性實行稅源狀況分析,并將調查分析工作能力和實績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二是如實反映調查分析情況。結合經濟運行指標,利用科學分析手段和方法進行對比、歸納,通過納稅評估得出稅收增減變化的主要原因,預測稅收發展趨勢。三是及時運用調查分析成果。相關部門特別是領導要高度重視稅源調查分析工作,把部署調查分析工作、參閱稅源分析報告、參考稅源分析數據作為指導工作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決策產業發展方向和資金投入重點的過程中,要認真參考稅源分析報告數據,并在工作過程中圍繞分析報告不時調整工作措施,確保經濟稅收發展的雙豐收。

(三)加速經濟發展,壯大后續稅源。樹立經濟與稅收統籌增長觀,大力發展地方稅源經濟。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辨證把握經濟發展與稅收增長之間的互動規律,堅持投入為先,繼續保持“工業立縣”力度,保持在基礎建設等方面足夠的投入,以帶動其他各業的發展,實現地方經濟發展與地方稅收增長的良性循環。一是大力發展規模經濟。一方面,圍繞縣委政府“三年內工業經濟實現雙百”的工業立縣核心戰略思路,大力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充分發揮骨干稅源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做大做強縣經濟稅源“塊頭”。具體來講,就是要服務實施好東圣公司836工程、西部化工20萬噸磷酸一銨、花林水泥民豐設備制造安裝與余熱發電、永安車轎10萬噸鑄件一期、楚園春酒業年產5000噸黃酒和宏業陶瓷年產2000萬只瓷酒瓶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不斷增強工業發展后勁。同時,要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培植中小企業稅源,將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作為地稅稅源建設的另一個側重點,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稅收規模,提升中小企業稅收比重。二是提高企業創稅能力。促進企業加快改革步伐,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鞏固骨干稅源,尋求經濟稅收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點。要進一步提高工業企業運行質量和效益。深度實施工業立縣核心戰略,通過內引外聯、招商引資、壯大工業園區等多種形式,迅速提高工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壯大工業總量,增加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依托現有優勢及骨干企業,加快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著力發展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增長快、創稅能力強、有競爭力的產業群,提升工業稅源的集約度。三是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與地方稅收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壯大地方稅源,增加地方稅收收入的關鍵所在。要依托現有鳴鳳山、靈龍峽和鹿苑寺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走強強聯合之路,深度開發之路,大力發展旅游業;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和稅收增加;同時,要配合柑橘、茶葉、食用菌和桑蠶產業的發展升級,大力發展農特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配合新型工業化步伐的邁進,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和房地產等新興產業,使其成為地方稅收增長的新亮點。

(四)優化控管辦法,健全協稅護稅體系。在經濟資源既定的情況下,同其他相關部門協作,建立嚴密的協稅護稅體系,有效堵塞各種稅收漏洞,特別是在稅務機關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下其作用尤為重要。既具有短期效益,又有深遠的長期輻射作用。一是加強隊伍建設。要通過組織業務培訓、實行績效考核等多種途徑,從政治素質、理論素質和業務素質上全面提高稅務干部的工作能力與業務水平,并以效能建設、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經常性學習教育活動為契機,不斷轉變稅務機關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水平與工作效率,確保稅收收入的持續增長。二是建立協護稅體系。從重點行業、重點部門和重點人員入手,建立縣鎮村三級協稅護稅體系,做到情況互通、信息共享。要把那些能管而地稅部門管不了的稅收,采取委托相關部門代征和的辦法,實行綜合治稅。如車輛稅收、房產交易和房屋出租稅收、耕地占用稅、高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等;針對不同類型的納稅人,運用稅控裝置等先進技術手段進行科學監管,堵塞稅收漏洞,要以省局核心征管軟件為技術支撐,強化稅務工作精細化、信息化管理,科技興稅,保障稅源向稅收轉化一致性的充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