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整合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11 11:03:00
導語:旅游資源整合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打造“一江兩山”國際旅游品牌,加快西生態旅游圈和武漢城市旅游圈的建設步伐,提高我省旅游核心競爭力,推動全省旅游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大力實施以、神龍架、武當山為重點的“一江兩山”旅游區域綜合開發,整合旅游資源優勢,彰顯品牌特色,支撐和帶動全省入境旅游業的發展。根據《規劃綱要》,省政府從年開始,著手編制《省國際旅游目的地發展與控制性規劃》(以下簡稱《控規》),并獲得規劃專家評審委員會的一致通過。年元月,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組織實施。同時,為實現西圈旅游業的科學發展,使旅游業成為西圈發展的引導產業、龍頭產業,成為崛起于中部地區的重要戰略支點,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決定》,啟動了《省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西總規》)的規劃編制工作,其指導思想就是旅游未來發展戰略是“一城兩圈”:以武漢為龍頭,武漢城市旅游圈和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兩圈并進,雙輪驅動。而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發展則以“一江兩山”為龍頭,將西建設成為各類文化彰顯,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體驗、文化考察、健身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圈,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我縣旅游在全省旅游規劃中的定位
(一)我縣旅游在《控規》中的定位
《控規》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了大量扎實的基礎工作,提出了把庫區旅游作為地區第一支柱產業盡快實現突破性發展的總體定位與目標戰略、支撐體系與發展重點、資源整合與控制協調、重點項目與投資安排以及實施保障與政策措施。那么,縣在這些規劃內容中定位又如何呢?
1、在發展目標上,規劃在游客接待量、旅游綜合收入、就業人數以及為農民純收入貢獻量等發展目標上,都參考了縣的發展數據。
2、在支撐體系與發展重點上,一是骨干景區體系建設項目,靈龍峽-山生態旅游區在規劃建設12個4A級旅游景區中被列第三位。規劃中指出:縣要“充分發揮省綠化達標第一縣,國家級生態示范縣的綠色環境優勢,建成融白水漂流、原始森林觀光、奇觀地縫穿越、母系嫘祖部落體驗、玄廟觀道教養生修性、靈龍生態農莊鄉村游等休閑度假產品于一體的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倍顷P于旅游專線公路建設項目,規劃認為“靈龍峽生態旅游區公路是連接和神龍架的重要通道,對于開發建設新的旅游景區、促進旅游向腹地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爭取盡快打通。”三是對于旅游城鎮體系建設,我縣鎮、鎮被列為服務重點景區規劃建設系列特色旅游專業鎮。四是旅游服務要素體系建設,縣要配套建設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加強嫘祖廟會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3、在資源整合與控制協調上,作為庫區四縣一區之一的縣,在長江流域規劃建設的12個各具特色的度假基地項目中,縣靈龍峽-山休閑度假基地被列在第9位;在打造9個中國最佳漂流旅游目的地項目中,靈龍峽漂流產品被列在九畹溪、神龍溪、楊家溪、青龍峽之后,處于第5位。與神龍架、巴東小神龍架,“是森林植被覆蓋最好的區域,以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為重點,嚴格控制污染產業布局,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和環境旅游”,“重視培育和發揮新節點作用,提升靈龍峽-山生態旅游目的地價值”。
4、在重點項目與投資安排上,納入政府近期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有靈龍峽旅游公路提升與安保工程400萬元;靈龍峽-山生態旅游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8740萬元,其中: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1130萬元,道路、碼頭、安全及標識建設1506萬元,主要景區建設4898萬元,游客中心及生態停車場建設1206萬元。年5月,省政府在召開了旅游發展現場辦公會,安排我縣旅游重點建設項目6個,涉及扶持資金1175萬元。
(二)、我縣旅游在《西總規》中的定位
《西總規》及旅游專項規劃已基本定稿,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涉及到旅游的描述和項目很少。
1、在資源分析與評價中,作為江河、溪流、峽谷景觀提到了的靈龍峽;作為文化景觀資源提到了嫘祖文化節的節慶旅游資源、山的宗教文化特色資源和嫘祖的名人文化特色資源。
2、在以“一江兩山”為龍頭,形成“三大集散地、三大旅游板塊、六大精品旅游區”的空間格局上,只在六大精品旅游區之五--楚文化及三國文化旅游區中提到了的回馬坡。
3、在旅游產品體系規劃上,作為以丹霞山水、生態養生觀光為主的山-靈龍峽景區列入了生態類產品。
4、在旅游精品線路規劃上,(山、回馬坡等)列入了“精彩三國”文化體驗旅游線。
5、在文化旅游產品規劃上,指出山作為宗教文化旅游產品,要引導其與周邊其他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形成旅游線路,豐富文化內涵。嫘祖故里作為名人文化旅游產品,要與靈龍峽、神龍架組合,共同構建精品線路,使其成為精品線路上的龍頭景區。
6、在公路旅游交通建設上,提出了建設武漢荊門至神龍架高速公路,打通荊門--神龍架公路交通。
7、在旅游強縣市(區)建設和旅游名鎮、名村建設上,提出了縣要開展創建“旅游強縣市(區)”活動,縣荷花鎮積極開展旅游名鎮創建工作。
8、在重大項目上,縣靈龍峽大拐彎生態旅游區和縣山風景區綜合開發項目列入了重大文化旅游項目,縣旅游連接道建設列入了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二、我縣旅游現狀分析
《西總規》和《控規》將是今后很長一個時期指導全省、全市旅游發展的兩個十分重要的綱領性文件,我縣旅游在這兩個規劃中處于什么地位,發揮多大作用,將直接影響到我縣旅游發展的前途和命運。我縣旅游從總體上看,近幾年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水平滯后,旅游產品單一(主要以觀光為主),旅游設施小、散、弱、差等問題仍然相當突出,旅游業的比較優勢難以顯現。如果不認真加以解決,我縣旅游將在大旅游發展背景中很可能被邊緣化,被周邊同質的有相當知名度和接待規模的旅游目的地所替代,在區域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1、旅游產業結構單一,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旅游業以旅游景點、景區開發和收入為主,對區域經濟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住宿、餐飲、娛樂、旅游商品及區內旅游交通的發展相對滯后,對我縣豐富的土特產等特色資源開發嚴重不足,缺乏有個性、有特色、品味高的旅游購物場所和具有規模效益的旅游商品。旅游行業結構仍處于較低層次,旅游收入來源還屬于高投入、低產出型,投入少、綜合效益高的旅游商品、旅游餐飲等還有待提高。
2、旅游的產品化程度低,旅游市場整體競爭力弱。目前我縣僅開發出兩個觀光景區(山、太清洞)和一個參與景區(靈龍峽漂流),還處于分散開發、單打獨斗、粗放經營階段,處于“有說頭,沒看頭,更沒玩頭”的尷尬境地,沒有能夠在市場上叫得響、能夠主打并產生經濟效益的頂級產品。
3、旅游企業規模不大,實力弱,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嚴重不足。目前已開發的三個旅游景區,除了山景區外,其它兩個景區因為自身實力已處于歇業、半歇業狀態,企業的規模很難做大做強,且所有景區對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嚴重不足,旅游接待設施檔次偏低,接待能力較弱,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產業優勢,市場份額明顯低于周邊地區,年山景區共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僅占全市旅游景區接待游客427.5萬人次的2.3%,未進入全市前十位。
三、明確整合我縣旅游資源的基本思路和空間布局。
旅游業是一個關聯度很高的產業,只有整合旅游資源,理清基本思路,突出建設重點,合理空間布局,才能破解當前制約我縣旅游發展的突出問題和困難,以旅游業的突破性發展帶動其他產業,促進我縣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1、基本思路。以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基礎,以深厚的嫘姐文化底蘊為靈魂,以旅游方式創新為先導,以資源整合、整體開發為手段,努力打造“嫘祖故里生態游”精品旅游線路,以促進旅游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互利共贏,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空間布局。依托我縣交通便利的優勢,形成“一點兩線三區”空間布局:在荷當一級公路沿線選址建設一個集游客集散、休閑、購物為一體的旅游商品購物中心,建成龍潭河、山、靈龍峽或大堰原始森林等精品景區,利用我縣三條省級公路,形成兩條比較完整的“嫘祖故里生態游”精品旅游線路,即外埠--旅游商品購物中心--龍潭河--山--靈龍峽--外埠或外埠--旅游商品購物中心--龍潭河--山--大堰原始森林--外埠,從而使我縣旅游很好地融入“一江兩山”重點旅游線路,成為從到神龍架、武當山的重要結點。
3、突出建設重點,整合旅游資源。一是突出建設重點,支持旅游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山景區按照4A景區標準加快景區服務設施建設,重點抓好景區大門、生態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和道觀建設,使之成為我縣生態休閑旅游的龍頭;支持靈龍峽景區加大招商融資力度,在游客參與性旅游項目建設上實現新突破;支持龍潭河景區開發建設,該景區已由龍潭旅游開發投資公司收購經營,計劃投資4000萬元進行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景觀景點建設和旅游商品購物中心建設,使之成為我縣旅游空間布局中的重要增長極。二是創新方式,整合旅游資源。引進旅行社準入機制,凸顯各旅游景區特色,形成景區聯動、整體營銷格局。利用我縣旅游景區在區位和功能上的聯系,將分散的旅游景區組織起來,組成旅游線路整體推出,集中力量解決好宣傳促銷、交通通訊、主題文化等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共享客源市場,豐富旅游內容,增加游客的停留時間和消費,實現客源的充分利用。通過旅游資源整合成一個整體推出,有利于發揮規模效應,提升整體檔次或等級,增強產品競爭力,從而達到優勢互補,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模仿開發,約束惡性競爭,規范行業行為,完善旅游產業鏈,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
- 上一篇: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調研報告
- 下一篇:辦事處硬件建設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