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養殖發展調查匯報
時間:2022-03-14 11:32:00
導語:林下養殖發展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省發改委關于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調研的通知精神,結合市農村經濟循環特點,我們針對市林下養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調研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林下養殖的重要意義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對畜牧業的發展極為重視,把畜牧業作為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支柱產業,從資金、政策上給予支持,積極引導群眾推廣畜禽養殖。但如何使畜禽養殖由傳統的千家萬戶小規模、庭院飼養,轉向規?;曫B、標準化生產、系列化服務、產業化經營以及循環發展是我們一直探索的方向。由于我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少,養殖業用地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林下空間廣闊,為畜牧業發展走出庭院、走出村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為畜牧業的規?;曫B、標準化生產、系列化服務、產業化經營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目前林下養殖已經體現出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態勢,成為全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亮點。
1、林下養殖有利于經濟效益提高。近幾年來,我市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實施林牧結合創造了有利條件,為畜牧業發展走出庭院、走出村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實施林牧結合,既可以提高每畝土地的產出效益,又可以解決畜牧業養殖用地問題。據調查,隨著林產品加工能力增加,木材的市場行情看好。直徑16厘米以上速生楊木,價格維持在600—1200元/立方米,畝年均效益在1000元左右,植樹效益優于種糧。但林業周期長、見效慢,一般成材周期為8年。前3年可通過林農間作獲得部分種植收入,后5年林密葉茂林下無法間作,農民收入大幅減少。而養殖由于周期短、見效快,較好地解決了林業“脖子長”的問題。林牧長短結合,形成優勢互補,既解決了養殖用地緊張的矛盾,又提高了土地的畝效益。我市林下養殖的實踐證明,養羊的出欄周期僅半年,養育肥牛和育肥豬僅為3-4個月,養肉雞的生產周期只有49天,養肉鴨的生產周期最短的僅為28天,林下養殖效益也非常好,按目前的市場行情,每畝林地每年養育肥牛效益為0.6—1.4萬元,養羊效益是0.3—0.5萬元,養肉雞效益是0.6萬元,養肉鴨效益是2—3萬元,林下養肉兔可獲利1—1.5萬元,養特種動物可獲利3—5萬元。同時,由于林下養殖提供了充分的糞便、二氧化碳氣肥和水分,能促使楊樹提高20%的生長速度。林牧結合,相互促進,實現了農民的林業和牧業的雙收益。曹縣王集鎮祥偉鵝業公司負責人趙文振如是說:“過去只知道種上10畝楊,等于開銀行,如今效益更高了,我在這280畝林地里飼養了11000只四川白鵝,80天就可出欄一批,每只凈收益可達3元,年出4批,收入可達10多萬呢”。
2、林下養殖有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畜牧業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均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有的國家甚至達到80%以上,而省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也只有30%,我市2006年僅為26.9%,畜牧業發展潛力還比較大。市政府審時度勢,把發展林下養殖作為扶持畜牧業的著力點,畜牧養殖要出村進林、規?;l展,要將我市林地多的優勢和畜牧業發展的巨大潛力結合起來,將發展林下養殖與新農村建設的“四四四一”工程結合起來,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發展模式。發展林下規模養殖,畜牧養殖走出庭院,走出了村莊,改善了農民生活環境,擴大了飼養規模,促進了林牧業的生產發展,增加了林牧收益,帶動了農民致富,發展林下養殖對我市的新農村建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林下養殖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從國內市場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發生了新變化,畜產品市場日趨看好,需求不斷擴大,畜牧業的發展前景日愈廣闊。從國際市場看,發展林下養殖,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而且有利于加快林牧一體化建設,把林業、畜牧業培育成經濟的一大亮點。大力發展林下養殖使畜牧業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畜牧業作為一個中軸產業,前連種植業,后接加工業,又可以間接帶動林業發展,能大大增加養殖和木材總量,并通過加工,實現農產品的轉化增值,有力帶動一、二、三相關事業的發展,同時又能較好地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二、林下養殖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有林地面積450萬畝,農田林網1080萬畝,農林間作385萬畝,林木覆蓋率30.8%。為了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市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拿出專項資金,扶持林下規模養殖。通過林牧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良性循環的經濟模式。2006年全市林下存養家畜和特種動物56.75萬頭(只),出欄166.643萬頭(只);林下存養家禽798.4萬只,出欄2395.19萬只;發展林下規模養殖小區(場)216處,有效利用林下空間20余萬畝;農民從中獲得收益2.86億元。全市涌現出了牡丹區、定陶、鄆城、巨野、曹縣等先進縣區,曹縣王集生態示范園、定陶縣黃店鎮肉鴨加工企業等一大批林下養殖園區和圍繞林下養殖的加工企業,在當地都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目前我市林下養殖模式主要有:
1、林下養禽模式。該模式適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即先造林,后養殖)。飼養方式主要為放養和舍飼相結合。
2、林下特種動物養殖模式。該模式適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飼養方式主要為棚舍籠飼。目前多見于貂、狐貍等皮毛動物。
3、林下養兔模式。該模式適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也可林牧統籌、合理安排。
4、林下養羊模式。該模式適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多屬于林牧統籌兼顧、科學合理安排。飼養方式實行圈養與放牧相結合。
5、林下養牛模式。該模式適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一般先牧后林(即先建設,后植樹),林牧統籌安排。飼養方式主要實行圈養。
6、林下養豬模式。該模式適宜于4米×8米株行距林地,小型育肥豬舍或簡易育肥小區多見于先林后牧;大型豬場或規范化養殖小區多見于先牧后林,林牧統籌安排。一般占地面積30畝,存欄育肥豬300頭,年出欄三茬,年收益約8萬元。
林下規模養殖組織形式大體分為三類:一是以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建設林下規模養殖小區。通過引導農民投入和協調信貸資金建設一批高標準規范化的養殖小區,同時建立“公司十合作社十規模飼養場(養殖小區)”的生產模式,推動養殖業的發展。二是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建設林下規模養殖小區。如鄆城縣金綠洲食品有限公司和定陶黃店鎮的5個肉鴨加工企業,按照產業化發展模式,努力培植鴨源基地,現已建成林下養鴨小區42個,養肉鴨100萬只以上。三是集體投資建設林下規模養殖小區。如鄆城縣陳坡鄉馬樓村,由集體投資建設林下規模養貂小區,凡是本村養貂200只以上的農戶,均可進入小區飼養,大大激發了村民養貂的積極性。
我市林下養殖實踐證明,林下既可以飼養雞、鴨、鵝、兔和特種動物,也可以飼養牛、羊等,但以小型動物更適宜在林下養殖??傊?,發展林下規模養殖形式多種多樣,模式不斷創新,但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政策引導、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的原則,使林下養殖成為綠色、生態林牧業發展的亮點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熱點。
三、林下養殖的主要做法
1、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為加強對全市林下規模養殖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了以分管市長為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市林下規模養殖領導小組。市畜牧局按照政府工作總體部署,建立了一把手親自抓,其他領導分片包干具體抓的領導責任制,負責指揮、協調縣區林下養殖發展的各項工作,督促檢查具體任務的落實情況,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各縣區畜牧局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分解任務,建立了目標責任制和技術人員包場(區)工作制。
2、增加資金投入。由市畜牧局聯合農村信用社出臺了《關于林下養殖信貸支持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大對林下養殖的信貸扶持力度??h區也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出臺相應扶持政策,協調貸款到農戶。截止目前,全市各級財政共投入扶持資金177萬元,協調金融部門投放貸款5461萬元。
3、營造林下養殖氛圍。為快速推進林下養殖的開展,加強了對林下規模養殖的宣傳工作,市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強全市林下規模養殖宣傳的實施意見》。積極聯系省、市電臺和報社等媒體,對全市林下養殖的政策、典型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宣傳。在《鄉村季風》、《田園風》等欄目,開辟專欄,專題報道,對林下養殖工作、先進典型經驗進行報道,多角度、多形式的宣傳,大大激發了廣大農民大力發展林下養殖的熱情和積極性。
4、搞好示范帶動。為推動林下養殖快速健康發展,在全市范圍內狠抓了一批林下養殖示范場區,供廣大養殖戶參觀學習。2006年,全市建成林下養殖示范場(區)272處。為更好地推動林下養殖工作,市畜牧局聯合六和食品有限公司,在開發區佃戶屯吳店行政村建設大棚養鴨示范基地,進行標準化肉鴨生產示范。
5、扶持龍頭建基地。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全市新增肉鴨加工企業13家,年加工能力達到4000萬只。為給龍頭企業提供充足貨源,我市圍繞龍頭加工企業,大力組織發展林下養鴨基地,積極協調貸款,開展林下養鴨技術培訓,指導建設林下養鴨大棚。
6、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為把千家萬戶的林下養殖者組織起來,聯合闖市場,形成規模優勢和產品競爭優勢,我市圍繞林下養殖,積極引導成立合作經濟組織(養殖協會)。截止2006年底,全市圍繞林下養殖累計組建畜牧合作經濟組織20余個。協會組織統一規劃、統一建棚、統一協調銀行貸款、統一供應飼料,發展定單養殖。
四、林下養殖存在的問題
1、林下養殖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林下養殖是依據我市資源優勢提出來的,現在正處于各種發展模式由嘗試階段向推廣階段的過渡期,林牧結合的技術還不是十分成熟,還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和探索。比如造林模式、密度與畜禽品種的結合方式,野外大棚的防風、防寒等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2、產業化經營及市場開拓有待于加強。我市的畜牧產業化經營起步晚,產業化程度低,龍頭少、規模小、產量低,林下養殖也缺少品牌,這些都是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地處于中原交通樞紐的位置,但至今沒有一處畜牧產品交易專業市場,龍頭企業不大不強,也缺乏帶動力。
3、生產要素配置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林下養殖發展面臨著林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分配不合理的制約,尤其是資金更為突出。發展林下規模養殖,前期運作資金較大,一個存養2000只的鴨棚,需資金3.5萬元,一般農戶都感覺很困難。由于地方財政困難,養殖戶原始資金積累少,以及貨款難度大,資金短缺已成為發展林下養殖是一大制約因素。林地存用錯位、搞養殖的勞動力普遍老化是制約林下養殖的另一因素,需要進一步優化。
4、服務體系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畜牧業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有待完善。動物防疫體系、良繁體系、飼料安全體系、加工流通體系、質量監控體系、信息服務體系等還不夠健全,畜牧業的信貸投入機制、保險體系建設滯后,適應新形勢發展的畜牧業技術推廣方式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方式有待完善和創新。
五、林下養殖的對策建議
1、突出重點,搞好規劃。今后幾年,林下規模養殖工作是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發展過程中要按照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著力搞好林下養殖布局,統籌考慮資金、林地、畜種、加工企業等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以片林和綠色通道兩側作為當前發展的重點,注意解決林下養殖小區的路、水、電“三通”問題,扶持林下養殖場區的發展,突出培育養殖場區的示范帶動能力。搞好林下養殖與龍頭企業對接與新農村建設、與“四四四一”工程結合,建立林下養殖示范典型,加以推廣。要結合自己的條件,分析好林地、畜種、市場等幾個方面所具有的優勢,有重點地開展林下養殖工作。
2、大力推廣規?;?、標準化林下養殖。畜牧業發展要向規模和標準要效益。要圍繞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林下養殖場戶,積極擴大生產規模,實施標準生產。一是加強畜牧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通過分類指導,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引導龍頭建生產基地。按照“龍頭+基地(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發展模式,組織標準化生產。二是加強畜牧業生產資料及各種輔助材料的質量監測、許可和認證工作,從源頭上杜絕不符合標準的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種畜禽流入生產基地,為標準化生產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搞好與“四四四一”工程的結合,加大農村四清、沼氣推廣力度,發展一批“養殖+沼氣”模式的生態畜牧專業村。四是發展綠色優質畜產品,積極引導企業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創建綠色產品,打造全國著名的優質綠色品牌。
3、提高防疫、飼養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服務水平。對于林下養殖工作,防疫和飼養管理技術指導非常關鍵,特別是做好林下養殖示范場區戶的防疫和技術指導工作尤為重要。下一步重點建立畜禽疫病、產品市場風險預警機制,搞好信息服務。做好飼料、獸藥服務、畜禽良種推廣、標準化生產、市場行情發展等等技術服務工作。要積極開展對林下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加強經驗交流。
4、大力發展林下養殖經合組織。堅持因地制宜,多形式發展的原則,培育和發展畜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組建形式上采取多樣性,即可以農民自辦,也可以技術服務部門、供銷社等與農民聯辦,還可以種養大戶、加工企業、運銷大戶與農民聯辦。在發展模式上,可以龍頭企業辦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辦龍頭企業,也可以“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堅持邊發展,邊規范,在發展中逐步規范,以規范促進發展。對發展較為成熟的、示范帶動效果好的經合組織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獎勵。
5、積極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按照抓龍頭、帶基地的工作思路培育龍頭企業發展。通過政策扶持、內引外聯、招商引資、優化發展環境等措施,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林下養殖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逐步建成林下養殖綠色生態畜產品產業帶、產業群、產業區,讓農民從林下養殖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6、加大對林下養殖的資金投入。一是積極協調農村信用社、保險等金融部門的增加信貸投入。二是把林下養殖作為一個大項目進行策劃,重點抓好招商引資,鼓勵外商企業發展林下養殖基地。三是積極落實好市政府制定的各項獎勵措施,動員民間資金進入林下養殖領域。以優越的環境、優良的秩序和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的市內外資金、技術、人才來發展林下規模養殖。
- 上一篇:商務工作情況匯報材料
- 下一篇:局長在經信動員會講話